明治维新日本为何弃儒学而去?

如题所述

日本许多明治维新时代的有识之士,并不是反儒教。而是认为那一套落伍了。
从根本上讲,儒教的那些东西是“知易行难”的,所以说来说去就成了无用的装饰品了,是农耕社会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人炫耀的东西。现实生活中也一样,能做到儒教中说的才是真君子,这个世界没几个,大多是谈得深奥,让人认为他是君子的,这种“魔术”日本人明治维新时就不认了,学西方人的真科学去了。
在中国,从五四到现在,拿儒教说事的大多还是“魔术师”,民众也爱看魔术。
还有一个叫素心的,也质疑中国的学者满口朱子理学:清军一入关,不仅没有抛头颅,讲气节地去做烈士,反而媚世地迎接被其称为“夷人”的新主子,居然还道貌岸然地自辩为“天不变道亦不变”。
于是,他们得出结论:从实证出发去看,理学为“空”;从考据出发去看,理学为“伪”。
这些看法为日本以后“脱亚入欧”做了铺垫。
中国近年来经济强大,人们的道德水准式微,新儒教自称"从花果飘零又开始返本开新了"的新时代来临了。
儒家的标准作为指向性的标准是可以的,但如果作为指标,就有些过度了。也就是说,做到了,是圣人,可以赞扬;做不到,是凡人,不必指责,这样才符合人性。否则不是太累人,就是逼人做伪君子。
说到底,一个民族实事求是了,就容易强大;强大了,就有自信更加实事求是了。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实干的人掌权了。
明治维新的关键人物伊藤博文,原来去英国留学,在伦敦听到日本国内争论“开港论”还是“攘夷论”的时候,毅然回国致力于反对“攘夷论”的工作,他认为:一个国家在关键的三岔路口如果走错了,西方的东西学得再多,国亡了,学识将无用武之处。
另一维新领导人大久保利通,全心致力于扶植民主产业,造路建厂,费尽心思。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留日学生和民主斗士,不是走向了革命,就是成了文学大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区别应该是有实例的。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但中国民主史的讨论还是只把康梁孙举为伟人的话,那么说明中国的反思还不够,就还没找到正确的路。
因为,康梁孙被供在那里,本身就是中国曾经落后的原因和悲哀。
只是他们依旧被供着的话,中国的英才就都会效仿他们的“务虚”和“口号”,仅仅停留在“启蒙”的阶段,这会遗害到国家的未来。。。
儒学作为学术的高峰,其博大精深应该是众人都承认的。但问题是:
2。以上这些质疑在西方工业文明之前是不会产生的,所谓比较之后才会有见识。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百日维新不是凭空产生的理论之争,而是中西方碰撞后,鸡蛋与石头的现实愿意不愿意正视的问题。正视了的日本赢得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跨入了先进国家的行列。" 犹犹豫豫的中俄被迫落入“弱国”的队伍里,而后又不约而同地走了一条革命道路,一路折腾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3。把“强弱”之争要放在“中外”之争的上面,也就是,有利于国家强大的,实在的,要优先;而不是,有利于中国名声的要优先。如果有这个原则的话,中华文化啊,悠久历史啊,“中学”啊之类的虚名的帽子都可以先搁在一边,等实至名归了再戴起来不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