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疾病是怎么引起的

如题所述

直肠脱垂为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各种年龄层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及身高瘦弱者。而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发病率高于男性。该病以直肠黏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并伴随肛门松弛为主要特点。

一、病因学

如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直肠脱垂原因等因素,均可致直肠脱垂。

(一)发育不全因素:骶骨发育尚未成熟的小儿或发育有缺陷的成年人,骶骨向前弯曲角度小,发育平直,直肠呈垂状走行,膀胱或子宫陷窝的位置较高,直肠后面失去了骶骨曲面的承托作用,增加腹内压时容易向下移位。

(二)物理性因素: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持续性腹腔内高压,致使直肠周围或盆底部的肌肉群、韧带、筋膜等支持组织不能承受而发生松弛。如尿道狭窄、膀胱结石、前列腺肥大等并发的排尿困难,重体力劳动,顽固性便秘,慢性腹泻,多胎产妇等易促使直肠向下脱垂。

(三)病理性因素:这是在临床上为最多见的发病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脱肛是一种并发症或继发性疾病。如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吸收障碍,营养不良,患有内痔、直肠息肉、肿瘤长期隆出肠壁、年老体质虚弱、腰骶神经损伤,易使骨盆肌肉群与肛门括约肌衰退、松弛无力,失去对肛管、直肠的承托作用,直肠粘膜下层组织疏松,粘膜层与肌层失去粘连固定作用,造成直肠粘膜向下滑脱移位。

二、直肠脱垂的3大常见病因

1、盆底组织软弱。老年人肌肉松弛,女性生育过多和分娩时会阴撕裂,幼儿发育不全均可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发育不全、萎缩,不能支持直肠于正常位置。

2、长期腹内压力增加。如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等因素,均可致直肠脱垂。

3、解剖因素。小儿骶尾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脱垂。某些成年人直肠前陷凹处腹膜较正常低,当腹内压增高时,肠襻直接压在直肠前壁将其向下推,易导致直肠脱垂。

三、发病机理

目前对直肠脱垂的发生有两种学说。一是滑动性疝学说:认为直肠脱垂是直肠盆腔陷凹腹膜的滑动性疝,在腹腔内脏的压迫下,盆腔陷凹的腹膜皱壁逐渐下垂,将覆盖于腹膜部分之直肠前壁压于直肠壶腹内,最后经肛门脱出。

二是肠套叠学说:正常时直肠上端固定于骶骨岬附近,由于慢性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内压增加,使此固定点受伤,就易在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发生肠套叠,在腹内压增加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套入直肠内的肠管逐渐增加,由于肠套叠及套叠复位的交替进行,致直肠侧韧带、肛提肌受伤,肠套叠逐渐加重,最后经肛门脱出。也有人认为以上两种学说是一回事,只不过是程度的不同,滑动性疝也是一种肠套叠,只是没有影响到整圈肠壁。而后者是全层套叠。

发病缓慢。早期仅在排粪时有肿块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随着病情的发展,因肛提肌及肛管括约肌缺乏收缩力,则需用手帮助回复。严重者在咳嗽、喷嚏、用力或行走时亦可脱出,且不易回复。如未能及时复位,脱垂肠段可发生水肿、绞窄,甚至有坏死的危险。此外常有大便排不尽与肛门部下坠、酸胀感,有的可出现下腹胀痛,尿频等现象。嵌顿时疼痛剧烈。

四、小儿直肠脱垂的病因

小儿脱肛的原因有两大类

1、先天因素:与小儿直肠的解剖特点有关,即小儿的先天性因素是盆腔组织结构发育未完善,支持直肠的周围组织相对薄弱、固定不牢。

2、后天因素:为腹腔内的压力长期处于增高状态,如用力排便、剧烈咳嗽、呕吐、频繁腹泻;排便习惯不良,坐便盆时间过长等,都可以促使直肠脱垂。这种情况不妨打个比喻,袖口看作肛门,如果夹里与里子连接不牢,夹里就容易从袖口脱出,脱肛的发生就是这个道理。

脱肛的早期表现仅在排便时有一团红色的又湿、又软的肿块在肛门口,便后肿块很快回缩到肛门内。反复发作后,肿块不能立即回缩,必须用手帮助把肿块回复。由于经常脱垂,粘膜受到磨擦刺激,粘液分泌增多,粘膜出现充血、水肿、出血、溃疡,甚至坏死。

小儿患直肠脱垂的原因

中国医学认为:小儿气血未旺、皆易脱肛。5岁以下儿童发生直肠脱垂非常多见,由于小儿体质娇嫩,发育不完全成熟,元气不实,骶骨弯曲未长成,直肠粘膜下组织也较为疏松,直肠缺乏骶骨的支持,而且直肠与骨盆几乎笔直,即垂直的状态,比较活动,不利于固定,而且增加了肛门括约肌的负荷量,儿童时期又易患营养不良、百日咳、肠炎、腹泻等疾患。

长期腹内压增大,失去对直肠的牵拉固定作用,就易发生直肠脱垂,这就是小儿易患直肠脱垂的主要原因。

临床上还常见到小儿排便、排尿坐盆时间过久而诱发本病。小儿随着骨盆的发育、骶骨弯曲形成,多数直肠脱垂患者常可自愈,故一般应用非手术治疗。

分类

一、直肠脱垂的分类

直肠脱垂可根据脱垂程度,分部分性和完全性两种。

(一)部分脱垂(不完全脱垂):脱出部仅为直肠下端粘膜,故又称粘膜脱垂。脱出长度为2~3cm,一般不超过7cm,粘膜皱壁呈放射状,脱垂部为两层粘膜组成。脱垂的粘膜和肛门之间无沟状隙。

(二)完全脱垂:为直肠的全层脱出,严重者直肠、肛管均可翻出至肛门外。脱出长度常超过10cm,甚至20cm,呈宝塔形、粘膜皱壁呈环状排列,脱垂部为两层折叠的肠壁组成,触之较厚,两层肠壁间有腹膜间隙。

二、直肠脱垂分度

过去临床上将直肠脱垂分为完全性直肠脱垂和不完全性直肠脱垂两种。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1975年全国肛肠会议统一标准,将直肠脱垂分为三度。具体如下。

Ⅰ度脱垂:排大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外,长度在3厘米以内,便后脱出部分可自行回纳,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Ⅱ度脱垂:排大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脱出,长度在4~8厘米,不能自行还纳,需用手助其还纳,多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

Ⅲ度脱垂:排大便或增加腹压时肛管、直肠、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长度在8厘米以上,用手复位都比较困难。可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直肠黏膜糜烂、肥厚,便血,大便失禁等症状。

症状

一、直肠脱垂的常见症状

直肠脱垂的常见症状有大便排不尽;肛门部下坠;下腹胀痛;尿频直肠脱垂指肛管、直肠,甚至直肠脱垂。

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只有粘膜脱出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称完全脱垂。如出部分在肛管直肠内称为脱垂或内套叠;脱出肛门外称外脱垂。

直肠脱垂常见于儿童及老年,在儿童,直肠脱垂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可在5岁前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较严重的,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周感染、直肠出血,脱垂肠段水肿、狭窄及坏死的危险,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法复位;注射疗法;直肠悬吊及固定术;脱垂肠管切除术;肛门圈缩小术。

二、直肠脱垂的早期症状

初起常有便秘、排便无规律,总感觉直肠满胀和排便不净。在排便的时候有肿物脱出,但可自行缩回。时间较久的行走及用力都能脱出,常需要送回。由于经常脱出而排出粘液污染内裤。肠粘膜受损伤发生溃疡时还可引起出血和腹泻。肛门和直肠感觉较迟钝。肛门以上内脱垂症状常无变化,主要是在排便后感觉未完全排空,总用力才有排空感。脱垂在直肠内反复下降和回缩,引起粘膜充血水肿,常由肛门流出大量粘液和血性物。患者常感盆部和腰骶部坠胀、拖拽,会阴部及股后部钝痛等。

三、直肠脱垂的典型解剖特征

①直肠自身套叠;

②深陷凹或深douglas凹;

③直肠与骶骨岬不固定;

④直扬和乙状结肠冗长;

⑤盆底和肛门括约肌薄弱;

⑥可能存在甲直肠膨出和其他异常。理想的手术方法应尽可能改正这些异常。

诊断

一、直肠脱垂的三大诊断标准

直肠脱垂的诊断分为以下三种标准,具体如下:

1、分度标准 Ⅰ度: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黏膜脱出肛外。

Ⅱ度: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脱出肛外。

Ⅲ度: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管和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外。各种脱垂诊断时均要注明脱出长度。

2、直肠脱垂者,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判断

(1)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能自控排便,括约肌收缩有力,肛门闭合良好。

(2)肛门括约肌功能不良:平时黏液溢出肛外,有时稀便控制不住,括约肌收缩无力,肛口闭合不严。

(3)无肛门括约功能:平时气体、稀便均不能控制,有时干便亦不能控制,括约肌萎缩,肛门无收缩力,肛门不能闭合。

3、直肠脱垂的疗效标准

(1)痊愈:Ⅰ度脱垂症状消失,直肠黏膜不再脱出肛外;Ⅱ、Ⅲ度脱垂,直肠全层不再脱出肛外。

(2)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脱出显著减轻。

(3)无效:经治疗无明显变化。

二、直肠脱垂的检查确诊

1、肛门视诊:可发现排粪时有柔软团块状肠粘膜脱出肛外,患者排粪动作时见肠粘膜自肛门脱出。

2、直肠指检:是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伸进患者的肛门,是检查疾病的一种简便易行却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

3、血尿便常规检查。

4、直肠镜检:就是利用直肠镜对直肠进行检查。

5、钡灌肠造影:了解有无过长的乙状结肠。

7、排粪造影:可见力排时先出现在直肠内套叠,再发展为直肠外脱垂。

治疗

直肠外脱垂诊断不难,病人蹲下做排粪动作,腹肌用力,脱垂即可出现。部分脱垂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粘膜呈“放射状”皱襞、质软,排粪后自行缩回。若为完直肠脱垂全性,则脱出较长,脱出物呈宝塔样或球形,表面可见环状的直肠粘膜皱襞。直肠指诊感到括约肌松弛无力。如脱垂内有小肠,有时可听到肠鸣音。

直肠粘膜脱垂需与环状内痔相鉴别。除病史不同外,环状内痔脱垂时,可见到充血肥大的痔块,呈梅花状,易出血,且在痔块之间出现凹陷的正常粘膜。直肠指诊,括约肌收缩有力,而直肠粘膜脱垂则松弛,这是一个重要的鉴别点。

直肠内脱垂诊断较困难,需行排粪造影协助诊断,但当病人诉述直肠壶腹部有阻塞及排粪不全感时应疑本病。

幼儿直肠脱垂多可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即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骶骨弯曲度的形成,直肠脱垂将逐渐消失。如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时间应缩短,便后立即复位直肠脱垂。如脱出时间长,脱垂充血、水肿,应取俯卧位或侧卧位,立即手法复位,将脱垂推入肛门,回复后应做直肠指诊,将脱垂肠管推到括约肌上方。手法复位后,用纱布卷堵住肛门部,再将两臀部用胶布固定,暂时封闭肛门,可防止因啼哭或因腹压增高而于短期内再发。若患病时间较长,使用上述方法仍不见效,可用注射疗法。方法:将石炭酸植物油注射于直肠粘膜下或直肠周围一圈,分4~5处注射,每处注射,总量。注射途径可经肛门镜在直视下将药物注射到粘膜下层,使粘膜与肌层粘连;或经肛周皮肤,在直肠指诊下做直肠周围注射,使直肠与周围粘连固定。

成人不完全脱垂或轻度完全脱垂,若括约肌张力正常或稍弱,可行类似三个母痔切除术或胶圈套扎治疗,也可使用硬化剂注射治疗。若括约肌松弛,可考虑做肛门环缩小术或括约肌成形术。

成人完全型直肠脱垂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途径有经腹部、经会阴、经腹会阴及骶部4种。手术方法较我,但各有其优缺点及复发率,没有哪一种手术方法可用于所有的患者,有时对同一患者需要用几种手术方法。过去手术只注意修补盆底缺损,复发率较高,近年来对直肠脱垂的肠套叠学说进行研究,手术注意治疗直肠本身,现多使用下列手术。

护理

一、直肠脱垂患者的生活护理

1、病人首先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引起直肠脱垂的各种因素,同时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诱因,并改变营养不良状况。在本病早期幼儿患者只要消除病因,或排便时采用胶布把两臀部拉拢的方法,可助收紧肛门,脱垂多能治愈。

2、直肠脱垂后应立即复位,护理者或病人可用手将其轻轻托回。如脱垂后因水肿不易复位,严重的需去医院在麻醉下进行复位。复位后需静卧半小时,并口服缓泻剂。

3、要鼓励病人坚持做辅助操,如每日练习收缩肛门动作2次,每次做5-10分钟,以增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力。

4、排便时禁用蹲位,可在床上用便盆平卧位排便,以减少脱垂的机会。

5、部分病人也可试用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或针灸治疗,以补气、升提、固涩法为主。

6、对重度直肠脱垂或经非手术久治无效者,应劝其接受肛门环缩术或直肠悬吊固定等手术。

二、直肠脱垂患者的饮食护理

1、直肠脱垂患者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少渣滓,以免排粪次数增多。

2、有习惯性便秘或排粪不畅的病人,平时要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保持粪便柔软,排便时不要太用力或蹲厕过久。成人大便时,姿势宜斜卧,不宜直立 ,注意调理饮食,避免便秘或腹泻,以防直肠脱垂。

3、患者不宜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油、芥末、辣椒等;不宜过食油腻;不宜食用带鱼、螃蟹等发物。

预防

一、直肠脱垂的预防措施

直肠脱垂患者要坚持作体育锻炼和强壮腹部肌肉锻炼,以改善人体气血亏虚及中气不足的状况,这对于巩固疗效和预防直肠脱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预防措施有:

(1) 积极除去各种诱发因素,如咳嗽、久坐久站,腹泻、长期咳嗽、肠炎等疾病,婴幼儿尤要注意。

(2) 平时要注意增加营养,生活规律化,切勿长时间地蹲坐便盆,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大便干燥,便后和睡前可以用热水坐浴,刺激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

(3) 有习惯性便秘或排便困难的患者,除了要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外,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

(4) 妇女分娩和产后要充分休息,以保护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宫下垂和内脏下垂者应及时治疗。

(5) 经常做肛门体操,促进提肛肌群运动,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效果,对预防本病有一定作用。

二、预防直肠脱垂-肛门功能锻炼

肛门功能锻炼是肛门自我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有效地防治各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如痔疮、直肠脱垂、肛裂、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而且对于肛门手术后病人的功能恢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下面介绍四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1、指扩运动:右手食指涂适量润滑剂,先在肛门口按揉1分钟,然后缓缓伸入肛门达2个指节,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扩肛3分钟,要均匀用力,切忌使用不适当的暴力,可在便后及睡前各进行一次。特别适用于肛门术后病人以及有肛管环形狭窄和晚期肛裂病人。

2、仰卧屈膝运动:仰卧屈膝,抬头,右手伸到左膝,然后松弛复原;再屈膝抬头,左手伸到右膝,松弛复原。每次运动30次。

3、快速收缩运动:可快速收缩肛门,每分钟进行30次,一日可作2-3次。

4、提肛门运动:静坐,放松,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合上双眼,配合吸气时,向上收提肛门,提肛门后稍闭一下气,然后配合呼气时,全身放松。每次练90下。一日三次,放在便后和睡前进行一次。

三、预防直肠脱垂日常注意

直肠脱垂患者要坚持作体育锻炼和强壮腹部肌肉锻炼以改善人体气血亏虚及中气不足的状况这对于巩固疗效和预防直肠脱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预防措施有:

①积极除去各种诱发因素如咳嗽久坐久站腹泻长期咳嗽肠炎等疾病婴幼儿尤要注意

②有习惯性便秘或排便困难的患者除了要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外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

③妇女分娩和产后要充分休息以保护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宫下垂和内脏下垂者应及时治疗

④经常做肛门体操促进提肛肌群运动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效果对预防直肠脱垂有一定作用

⑤平时要注意增加营养生活规律化切勿长时间地蹲坐便盆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大便干燥便后和睡前可以用热水坐浴刺激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

危害

直肠脱垂作为一种肛肠疾病,对人的身体和生活有诸多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四种:

1、直肠脱垂初期有便秘、排便无规律,总感觉直肠满胀和排便不净。在排便的时候有肿物脱出,但可自行缩回。

2、直肠脱垂逐渐加重后,除排便用力时引起脱肛外,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压的情况下,都可引起脱肛,往往不能自行缩回,必需用手将脱出的肿物托入肛门。由于经常脱出而排出粘液会经常污染内裤。

3、直肠脱垂导致肠粘膜受损伤发生溃疡时,还可引起出血和腹泻。如脱出的肿物不能缩回,容易发生炎症、肿胀,则出现疼痛,进一步又加重便秘。

4、脱垂在直肠内反复下降和回缩,引起粘膜充血水肿,常由肛门流出大量粘液和血性物。患者常感盆部和腰骶部坠胀、拖拽,会阴部及股后部钝痛等。

另外,直肠脱垂较严重的,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周感染、直肠出血,脱垂肠段水肿、狭窄及坏死的危险。

引直肠脱垂诊断和鉴别

早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门脱出,并可自行缩回;以后渐渐不能自行回复,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常有少许黏液自肛门流出,排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增多;再后在咳嗽、喷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脱出,脱出后局部有发胀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胀痛,脱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分泌可夹杂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由于肛括约肌松弛,很少发生嵌顿,一但嵌顿发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剧痛,肿物不能用手托复位,脱出肛管很快出现肿胀、充血和紫绀、黏膜皱襞消失,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绞窄和坏死。未脱出时,体检可见肛口呈散开状,指检往往发现肛括约肌松弛,收缩力减弱。检查时应排除直肠带蒂息肉和重度内痔脱出,可嘱病人下蹲用力,等肛管全部脱出后,再行检查,确定为部分和完全脱垂。在临床上按脱垂程度轻重分成三度:一度为直肠黏膜脱出,二度为直肠全层脱出,三度为直肠及乙状结肠脱出。

直肠脱垂,又可以分为儿童直肠脱垂和成人直肠脱垂,两类病人因为年龄,生理条件的不同,在鉴别和诊断上有很大的不同。

儿童直肠脱垂大多为部份粘膜型,在积极改善体质,治疗诱发因素后,多能自愈,故不必。如非手术治疗失败,可考虑硬化剂注射疗法,即用5%酚甘油注入直肠粘膜下起到固定松弛的粘膜下层组织的作用。亦可注入95%酒精。Gabriel倡用肛周皮下金属线埋入,3周后拆除,亦可用羊肠线埋入肛周皮下。只有极少数需作类似成人直肠脱垂的较大手术。

成人直肠脱垂以完全性全层脱出为主,故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较多,有人统计自1912年Moschowitz以后共有54种,大致可分下列几类:

①脱垂肠管切除术;

②脱垂粘膜切除或折迭术;

③肛门环缩小术;

④骨盆底修补或加强术;

⑤直肠悬吊和固定术;

⑥提高或封闭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陷凹手术;

⑦肠管或肠系膜缩短术;

⑧修补会阴部滑动性疝。

手术的途径有经腹部、经会阴部、经腹会阴及经骶部。以上这些手术各有其优缺点及复发率,应该根据病情决定手术方式,有时对同一患者用上几种手术方法才能治愈,如Goligher对152例完全性直肠脱垂病例使用了10种手术方法,进行了173次手术。过去不少手术只注意修补盆底缺损,复发率较高;近年来注意到肠套叠是直肠脱垂的主要发病机制,手术方法也以针对直肠本身为主。

老年人为何易患直肠脱垂?

1、老年人直肠脱垂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气虚不能收摄而引起。虚是老年人发病的主要原因。

2、由于老年人全身组织衰退、肌肉松弛,加上一些慢性疾病,如便秘、气管炎、咳嗽、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等。频繁增加腹压,同时隔肌下降,压迫腹腔脏器推压乙状结肠和直肠向下移位,又由于老年人体弱无力,括约肌松弛,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原因之一。

3、对老年人患直肠脱垂的治疗,既应重视局部的致病因素,更应重视全身整体的状况。

小儿为何易患直肠脱垂?

1、由于小儿体质娇嫩,发育不完全成熟,元气不实,骶骨弯曲未长成,直肠粘膜下组织也较为疏松,直肠缺乏骶骨的支持,而且直肠与骨盆几乎笔直,即垂直的状态,比较活动,不利于固定,而且增加了肛门括约肌的负荷量,儿童时期又易患营养不良、百日咳、肠炎、腹泻等疾患。

2、长期腹内压增大,失去对直肠的牵拉固定作用,就易发生直肠脱垂,这就是小儿易患直肠脱垂的主要原因。

3、临床上还常见到小儿排便、排尿坐盆时间过久而诱发本病。

4、小儿随着骨盆的发育、骶骨弯曲形成,多数直肠脱垂患者常可自愈,故一般应用非手术治疗。

直肠脱垂患者如何自我调护?

1、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患者每日做提肛运动,以加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

2、及时治疗慢性咳嗽、膀胱结石、前列腺肥大、慢性便秘和腹泻等使腹压增加的疾病,避免长期增加腹压。

3、及时治疗慢性腹泻、便秘、内痔、直肠息肉等疾病。

4、儿童营养不良者要及时治疗,病后体虚、年老体弱者应服用补气升提药物。

5、直肠脱垂后要及时复位。

6、调整好排便习惯,不要久蹲厕和过度用力排便。

小儿直肠脱垂如何护理?

脱肛的早期表现仅在排便时有一团红色的又湿、又软的肿块在肛站口,便后肿块很快架缩到肛门内。反复发作后,肿块不能立即回缩,必须用手帮助把肿块回复。由于经常脱重,粘膜受到磨擦刺激,粘液分泌增多,粘膜出现充血、水肿、出血、溃疡,甚至坏死。 肛管、直肠向外翻而脱出肛门外,称为肛管直肠脱重,简称脱肛。多发生在4岁以内的小儿,但1岁以内的婴儿很少见到患此病,这个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可自行痊愈。

得了直肠脱垂怎么吃?

得了直肠脱垂以后,饮食方面要特别的注意,避免加重直肠脱垂的症状。那么,直肠脱垂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以下3方面,具体介绍如下:

(1) 直肠脱垂患者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少渣滓,以免排粪次数增多。

(2) 有习惯性便秘或排粪不畅的病人,平时要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保持粪便柔软,排便时不要太用力或蹲厕过久。成人大便时,姿势宜斜卧,不宜直立 ,注意调理饮食,避免便秘或腹泻,预防直肠脱垂。

(3) 另外,直肠脱垂患者还要注意不要过多的食用辣油、芥末、辣椒等刺激性食物。还要注意不要吃太过油腻的东西,带鱼、螃蟹等也要注意少吃。

如何避免小儿脱肛的发生呢?

1、要使小儿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切忌坐便盆时间过长。

2、有便秘小儿,平时应多喝水、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3、有咳嗽及反复腹泻的病儿,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以预防脱肛的发生。对经常脱肛不能自行回复的,必须去医院进行治疗。如果一般的保守治疗仍然没有效果,那就必须进行手术。

哪些人容易患上直肠脱垂?

哪些人易患直肠脱垂,他们易患直肠脱垂的原因是什么?专家介绍,婴幼儿和老年人容易患直肠脱垂。易患直肠脱垂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医学认为:小儿气血未旺、老人气血已衰,皆易脱肛。5岁以下儿童发生直肠脱垂非常多见,由于小儿体质娇嫩,发育不完全成熟,元气不实,骶骨弯曲未长成,直肠粘膜下组织也较为疏松,直肠缺乏骶骨的支持,而且直肠与骨盆几乎笔直,即垂直的状态,比较活动,不利于固定,而且增加了肛门括约肌的负荷量,儿童时期又易患营养不良、百日咳、肠炎、腹泻等疾患。长期腹内压增大,失去对直肠的牵拉固定作用,就易发生直肠脱垂,这就是小儿易患直肠脱垂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还常见到小儿排便、排尿坐盆时间过久而诱发本病。小儿随着骨盆的发育、骶骨弯曲形成,多数直肠脱垂患者常可自愈,故一般应用非手术治疗。

老年人直肠脱垂则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气虚不能收摄而引起。“虚”是老年人发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老年人全身组织衰退、肌肉松弛,加上一些慢性疾病,如便秘、气管炎、咳嗽、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等。频繁增加腹压,同时隔肌下降,压迫腹腔脏器推压乙状结肠和直肠向下移位,又由于老年人体弱无力,括约肌松弛,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原因之一。故对老年人患直肠脱垂的治疗,既应重视局部的致病因素,更应重视全身整体的状况。

对于易患直肠脱垂的人群,应提早预防直肠脱垂,防止便秘腹泻,老年人可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远离直肠脱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