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三省六部么?

历史书上说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那么还存在自隋唐以来的三省六部么?如果存在,于二府三司有冲突么?主管什么呢?是只有虚名还是实权呢?

宋朝有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宋公元1086年,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奏请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实际上使三省合一,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南宋公元1129年,又实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时或省并。

如公元1129年以礼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比部兼司门,工部兼虞部,屯田兼农部等,还省并若干寺监入六部。公元1163年,又进一步省并六部下属诸司,如以司封兼司勋,礼部兼祠部,兵部兼驾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扩展资料

宋朝政治体制: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

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省六部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宋朝有三省六部。但是虚名。

三省六部始于隋朝,为后代所沿用。宋承唐制,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但北宋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审覆天下大辟案的职权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已转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也都只作为寄禄官衔,三省六部制是名存实亡。

使枢密院掌管部分军权,以牵制武将、分散相权;另设三司掌财政,宰相理行政。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下”。

宋神宗的元丰改革,即对此状况进行改革,以三省取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436971.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0-10
唐朝时候的三省六部制随着唐朝的灭亡也一起灭亡了,但是还可以在宋朝的制度中找到一些影子。宋朝的制度是为了防止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确定而新编制的,目的在于防止属下作乱。
但是话说回来,历朝历代的制度都是相同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只不过是叫法和功能不同,但是按照理论来说本质都是一样的。

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宋代官制“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不但宰相为临时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至于“非奉别敕,不得治本官事”。 按《宋会要·职官》“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但实际上,有以侍中衔出任宰相职务的现象、却没有以中书令衔出任为宰相者,中书令与尚书令一样,都是荣誉头衔。其他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二《三省》:“国初三省长官第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62478.htm

第3个回答  2010-10-10
宰相,参知政事,就是正副宰相,掌政事。 枢密使,就是太尉,掌兵权 。其余也有相同的名字,但是只能不同了,没唐朝那么大权力。就像侍中,唐朝相当副宰相,但是宋朝就不是了。六部也有一定权利,但分散了许多
第4个回答  2010-10-10
实现二府三司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