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是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如题所述

北宋欧阳修的《朋党论》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故事原文:

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④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当尔一官。”

岁馀,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於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 ”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於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白话译文:

太祖时,郭进的官职是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死罪,并且还能赏你一个官职。"

一年後,这个人过来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一官半职。太祖说:"他曾经诬害我的忠良之臣,可以免掉他的死罪,给他官职却是不可能的。"命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太祖就给那人赏了一个官职.君臣之间也是应该守信的。

扩展资料: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意思是:使用人就不要怀疑,怀疑人就不要使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故事一是写出了宋太祖和郭进之间的相互信任,如果没有这种信任,郭进很难说服太祖;二是反映了郭进对人的以德报怨,如果没有这点宽容之心,郭进绝不可能不用一兵一卒就得一城;三是写出了郭进的守信和执着,没有这种言而有信的执着,郭进也不可能名垂青史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看似简单,实则含义深刻,深究之大有学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用人不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2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型故事,应该来自于三国,最出色的表现者是刘备,他“弘毅宽厚,知人善任”,从不怀疑忠心耿耿的部下,刘、关、张、赵、诸葛几乎一起谱写了天下亘古传奇.因而,刘备的家业号称是亲情凝聚的典范.关羽,可以放弃一切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苦难回到刘备的穷困旗下;张飞,可以腥风血雨先打下一块小地盘,等着刘备来做主当家;赵云,可以冒生命危险,抢救刘备的儿子,维护刘备的家人完整;诸葛亮,受刘备临终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管理的基石就是信任感重于亲族.\x0d“一般来讲,企业也好,事业也好,关键是用好人.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不是容易的事.首先要根据需要、带着问题招才、识才、用才.做一些调查研究是必要的,通过诸多人的实践鉴别是必要的,安排一些考验也是对的,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才能确定对人才的正确使用.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才来之不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旦发现人才,可以因人成事,因“神”盖“庙”,开辟另一片天地.\x0d“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德”和“才”是起决定作用的两个方面.德,是指人的品德,古人讲的仁、义、礼、智、信就概括了这个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讲,“德”比“才”重要.“君子欲以义,小人欲以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凄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标准.德、才兼备,是人才的最高境界,然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参差不齐.一句话,还是要因才使用.蒙牛老总有一句名言: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x0d在现代企业中,人才是塑造企业品牌的核心资源,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出现了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人本管理,人才竞争也因此成为了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人事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向对应的概念,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每一位企业决策者都应当明白的道理.\x0d企业在用人方面有许多做法,但要使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信任是最为重要的.有位大企业的老总在谈到用人时说:“信任是我用人的第一标准.”这句话很有见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你选择了他,便不应怀疑,不应处处不放心.既然你怀疑他,你便不要用他好了.用而怀疑,实际上是最失策的.\x0d“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相对的、灵活的,不是绝对的、死板的,否则就要犯错误.\x0d第三,在对人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有时候有些事还要人干或者是人要找事干,常常是没有合适的,就不得不用不太合适的,因此不能拘泥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换句话说,在特殊情况下,“疑人”还是要用,用人还是要“疑”.可把事分为大小轻重缓急,因人事宜.\x0d第四,对人的看法不能一成不变.事物都在变化中,人也在不断变化.阅历短,经验少,知识有局限性,一时事情没有干好,或者犯了错误,有了过失,就要宽宏大量,允许人犯错误并给人留下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要抓住一点不放.此外,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的人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也有的人向坏的方面变化,不能放松警惕.\x0d第五,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得饶人时且饶人.人都有缺憾和不足之处,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正如有的人一时为了“吃饭”或摆脱一时困境,偷了个“馒头”或贪污了“几块钱”,干了些“不冒烟”事,只要知错改错就可以,没有必要抓住辫子不放.“大人有大量”.孔圣人周游列国时忍渴不喝盗泉之水,但却耐不住饥饿饱餐偷来之鸡,给后人留下笑柄.圣人尚且如此,何况凡夫俗子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2-22
原文
太祖①时,郭进②为西山巡检③,有告其阴通④河东刘继元⑤,将有异志者⑥,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⑦,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当尔一官。”岁馀⑧,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⑨,送之於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 ”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於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注释
①太祖:宋太祖赵匡胤。
②郭进:深州博野(今河北博野)人。年轻时家境贫寒,有臂力,喜欢结交豪杰。宋太祖建隆初,充任山西巡检。后多次随太祖征战,很得信任。
③西山巡检:官职名。
④阴通:暗中勾结。
⑤刘继元:刘继元本姓何,其母是北汉建立者刘崇的女儿,先嫁薛钊,生子继恩,后嫁何氏,生继元,二人都做了舅父刘承均(刘崇之子)的养子。
⑥异志:叛变的行动。
⑦以:认为。
⑧岁馀:一年多。岁:年。
⑨具:详细陈述。

译文
太祖时,郭进的官职是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死罪,并且还能赏你一个官职."一年後,这个人过来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一官半职.太祖说:"他曾经诬害我的忠良之臣,可以免掉他的死罪,给他官职却是不可能的."命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太祖就给那人赏了一个官职.君臣之间也是应该守信的。[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