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丁未,甲午,丙寅

如题所述

目次第〈10〉页,
第三节,开示三如来藏,
因为《楞严经》这个如来藏思想,是大乘佛教后期的思想,有的人翻译成涅槃,也可以;佛性、实相,这个都可以;而《楞严经》用「如来藏」来形容,从三个角度来讲这个佛性,也可以称为如来藏。

1·空如来藏,站在毕竟空的角度,一切皆非,「非」就是否定,说似一物即不中,这是禅宗讲的,你讲什么统统不对!空如来藏,站在性空的角度讲,说;佛性是什么?是长的、是短的?是青黄赤白、是黑的、是绿的?是方形的、是圆形的?统统不对!说似一物即不中,叫做空如来藏,一切皆非,「非」就是否定。不空如来藏,站在缘起的角度,一切皆即,即就是肯定,「即」就是肯定。什么是佛性?眼见就是佛性;耳闻就是佛性,眼、耳、鼻、舌、身,没有一处不是佛性的展现;山河大地,统统是佛性的展现啊。所以,一切皆即就是当下,不离当下,一切皆即就是活在当下,见一切相,如如不动,就是佛性,不离缘起,不坏缘起,不坏因果事相,叫做不空如来藏。一切皆即,就是当下,讲空,就一切皆非;讲不空,就一切皆即,就是肯定它。所以,佛法是既肯定又否定,同时超越肯定跟否定,因为这个还是名词,也是头上安头。空不空如来藏就是所谓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空不空就是不可思议,绝对的意思,讲也不对,不讲也不对,讲空,也是偏空;讲不空,还是偏有。所以,来一个空不空如来藏,看看你能不能进入不可思议的如来藏性?所以,底下,皆非皆即,离非离即。是不是?皆非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统统非,色身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如梦幻泡影的,空无自性,叫做皆非。也统统是,站在缘起的角度,不离当下,不离缘起。皆非皆即,同时要离非离即,安一个非,安一个否定,也让清净自性,如来藏性不增不减;加一个肯定,如来藏性也是不增不减,不增不减,哪里可以给你否定,或者是肯定呢?怎么可以让你头上安头呢?所以,离非离即,连这个否定跟肯定统统要放下,本来无一物,怎么肯定它呢?你怎么否定它呢?叫做空不空如来藏。

第四节,诸妄之因,
1·又起疑惑:宝觉妙明,何因起妄呢?为什么会起妄呢?
2·有因就非妄,妄即无因,(无因故妄)你找到了原因,就不是妄,因为妄,为什么会妄呢?妄心呢?就是因为无因。
诸位!这个无因,跟外道的无因大不相同,外道的无因是穷追猛找,可是,找不着,所以,立一个无因,没有什么原因,突然出现,没有任何原因。佛教讲的无因,是追及到无始无明那一念,喔!原来它是妄动。如果你找到了因,那就不叫做妄了,找到因,就是找到如来藏性了,这个叫做双钩论法,妄一找到,真就显现了,钩住了,真被妄钩住了,妄发现了,真就显了;真没有显,是因为妄钩住了。所以,我们要了解,找不到原因,故妄。那么,找到唯一的原因就是什么?就是微细的妄念开始变成粗的境界,执着,所以,无因故妄。所以,佛教讲的这个无因,是无始无明,无量劫,最初的那一刹那无明的动力,妄就是因,妄就是因,因就是妄,无因,所以故妄,无因故妄。为什么缘故你迷了?迷了路呢?就是不知道路嘛,没什么原因。你在高雄市跑来跑去,你为什么迷路呢?就是因为不知道路嘛;等你找到文殊讲堂了,就不迷了嘛!是不是?迷有什么原因呢?没有原因,对不对?就是因为迷嘛!这样听得懂吗?懂!大家都点头了。

第3·顿歇即菩提,顿悟放下那一念就是菩提。
这里有一句话很重要的:哪一个人最接近佛呢?看谁对放下的功夫下死功夫,肯放下,还不必下课,你就接近佛;百千万劫放不下,统统见不到佛。记得!碰到什么事情,不要一直重复,烦恼不要一直起来,对于众生的错误,不须要太在意,他有自己的因果,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功夫,就是降伏自我,顿歇即菩提,歇即是菩提,放下,而且要彻底放下,这个功夫、这一招,能在平常活得快乐。放下就是: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那么,你可以自由发挥,像师父就是这样子,徒弟开车出去外面密宗上师灌顶,我知道,没关系!你高兴就好,你尽量去灌,不要醉,怎么加持都没关系,你喜欢嘛,你受益就好。回来只要好好的按照我的五堂课诵,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什么?重要的是我自己的生死嘛,徒弟年轻,会好奇嘛!他如果是师父,师父这一招就是无招,无招,没有任何的招。师父这一招就是放下,放下,做徒弟的招数就很多,想要找出什么东西,。。。。。。是不是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