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回敬人说有礼了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是一句很笼统很套路的问候语,一般说“这厢有礼了”“奴家(女方谦词)这厢有礼了”之类的就是说“我这儿向您问好了”,因为古代的问好就是施“礼”,一般情况下一边说着话的时候一边还有做一个行礼的姿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2
这边有礼了。古代人打招呼的形式。
古时候有钱人家住的是厢房,总是分东厢、西厢的(大家应该知道《西厢记》),(古时候大户人家,三妻四妾,子女也就多了),小姐未出阁时是不出房门见外人的,所以有客来时,就说;这“厢”有礼,一代代传下来,渐渐地就成了白话了,也就都不说了。“厢”就指这边。
男子可以说,小生这厢有礼了。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谦称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
扩展资料
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常见谦称
1、“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
2、“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4-02
行礼次序,卑、幼先施,是基本的礼俗,官方礼制对此也有规定。如明朝就规定,品官相见,低品级的卑者先施礼,高品级的尊者或答礼,或坐而受礼。“民间士农工商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拜谒之礼,幼者先施”。(《明史·礼志十·品官相见礼·庶人相见礼》)

受礼礼节中,受礼者对施礼者不作回礼表示,为受礼,或可称为“受全礼”,全部接受。一般是尊者接受比自己身份地位相差较大的卑者的施礼,如君与臣、父母祖父母与儿孙、主与仆等。

朝堂之上,皇帝接受臣子的跪拜而不还礼,在封建专制时代是天经地义之事,它是君为臣纲的伦理纲常在礼制上的一种体现,这种礼仪在各朝典礼中都有规制。

家庭内部尊长接受卑幼的行礼属于家礼,清代满族家庭的这种礼法尤为严格,如“新岁相见,卑幼于尊长必长跪叩首,尊长者坐而受之,不为答。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以好语祝,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

官员之间如品级相差较大,品级高的尊者也受礼而不还礼,如明代的“品官相见礼”规定,品级相差四等,则“卑者拜下,尊者坐受”。官员退休还乡,“与异姓无官者相见,不须答礼”。

古代社交中,不同身份场合应该如何行礼、还礼?
​受礼中有“受半礼”之说,上面也有提及,是指对施行者之礼不是完全坐受,而是有回敬的礼节性动作,如前述王三老对陈多寿回礼的那种表示形式。或者以行礼者施礼次数的一半相回敬。如《水浒传》第四十四回,杨雄向他新结义的兄弟石秀引见其妻子,石秀要拜,杨雄之妻不肯受礼。杨雄对她说:“你是嫂嫂,可受半礼。”

另外,对施礼者先接受,至其再施礼时又还礼,也可称为受半礼。梁章钜的《退庵随笔》记载:“欧公有故人来拜者,但平受,初不辞让,至与其人通寒温、叙父兄交契讫,再拜,始答拜,如此,则受半礼矣。”



还礼称为回礼、答礼,是以施礼动作向对方还礼。除了上面所说的受半礼之时的还礼外,还有还平等礼,以揖礼还跪拜礼及还半个礼等形式,皆视双方身份地位而定
第3个回答  2015-02-21
相当于现代人简称说:欢迎!
第4个回答  2015-02-21
形容有礼地回敬他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