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为何要让所有的男孩子都出家当和尚?

如题所述

去过缅甸旅游的人大概会对这个国家有一个鲜明的印象,那就是经常能在各处地方看到穿着袈裟的男子穿梭在人群间。有的人就不明白了,怎么缅甸的所有男孩子都要有当和尚的经历呢?这到底是因为什么?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伙做个简单的解答。

跟缅甸的传统文化有关

缅甸是著名的佛教国家,而在这个国家中,和尚具有很高的地位。在缅甸,几乎是全民信仰佛教。而和尚在身份在缅甸可以说是一等公民,男人处于二等,女人次之,最低等的则是人妖。在缅甸,和尚的人数可谓极其多,起码有四十万上下。所以,我们去缅甸旅游的话,几乎总是能在各处看到穿着袈裟的僧侣。因此,看到这么推崇佛教文化的缅甸,要求男子出家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跟缅甸的成人礼有关

在缅甸,男子一般都有两件大事需要去完成。一件是出家做和尚,一件是结婚。而若是第一件事还没有完成的话,那么则表示这个人还没有完成成人礼,就没有这个结婚了。所以,想要结婚的话,男子就必须先去出家,先去体验一下出家的苦,然后再还俗,再入世成家。这个出家的时间倒是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可以是十天半个月,也可以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当然,如果“乐不思蜀”,不想继续还俗了的话,也是可以一辈子当和尚的。这个没有强求,纯粹看各人意愿。

出家的通常是男孩子

如果家里的男孩子已经长到5-10岁,那么家里人就会开始为这个男孩子做好出家的准备。这就是一种仪式感,毕竟在缅甸人民看来,出家可是关乎到信仰问题,可是马虎不得的。所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而举办出家仪式。当然,出家还俗后,如果觉得还想继续体验当佛教弟子的乐趣,那则可以再次出家的。对于出家的次数也没有限制。不过要注意一点的是,在缅甸如果女子要出家当尼姑的话,那就没机会还俗了。由此可见,在缅甸男女的地位还是十分不平等的啊。

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也许已经知道在缅甸男子出家其实就是一种仪式,一种文化的传承。所以,如果大伙若是要去缅甸旅行的话,千万不要再对他们的行为而感到惊讶了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1

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1886年英国发动战争并占领了缅甸,并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48年1月4日缅甸宣布独立,成立缅甸联邦。1974年1月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缅甸有“万塔之国”之称,全国4800多万人口中,有80%的人信奉佛教。走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穿橘红色袈裟、手持黑伞的僧侣。

据说全国僧侣有40万之多。缅甸的男人虽然生活悠闲,但他们一生必须出家一次,出家次数不限,时间可长可短,有的终身当和尚。

更多的则是几年、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星期。一般男孩到了5--10岁左右,家长就要准备出家仪式,这对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要。

为什么缅甸的男人必须要出家当和尚呢?

因为,缅甸是个宗教国家,和尚在缅甸拥有相当高的地位。男人只有出家当一次和尚,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

缅甸男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第一是出家,第二是结婚。缅甸社会把人分成五个等级:和尚是一等公民,男人是二等公民,女人是三等公民,尼姑是四等公民,人妖是五等公民。

缅甸是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国度,女人的地位很低,毫无地位可言。不仅要挣钱养家糊口,还要肩负繁重的家庭负担。就算出家,缅甸男女也是不平等的。

因为男人出家当和尚可以还俗,还俗后可以酒照喝,肉照吃,媳妇照娶,而女人一旦出家当了尼姑,则终生不能还俗,必须伺候佛祖一辈子。

第2个回答  2021-01-20

缅甸是个佛教国度,全国4800多万人口中,有80%的人信奉佛教。走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穿橘红色袈裟、手持黑伞的僧侣。据说全国僧侣有40万之多。

缅甸的佛教已流传一千多年的时间,在缅甸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被尊崇为国教。它对缅甸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缅甸人从出生,便受到佛的教诲,这个主题贯穿了他们的一生,并潜移默化地注入他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缅甸人从出生起,便受到佛的教诲,这个主题贯穿了他们的一生,并潜移默化地注入他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在缅甸,无论男女老少临睡前都会叩拜祈祷,男孩子在5到16岁之间到寺庙学习,到了结婚的年龄还俗,然后到老年继续“出家”。缅甸人的一生,都与“出家”紧密相连,往往每个人会有几次“出家”经历。

在缅甸,男人出家次数不限,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几天、几个月、几年,也可能是终生。出家当和尚是缅甸人的宗教义务,是沿袭的传统,也是答谢父母的方式,也可能是遭遇烦恼或做出重大决定前的一种修身养性。

寺庙的教育,让这个民族温和而谦卑,他们不会固执己见地强求改造一切,更不会自以为是地进行抗争。即使是灾难,也让这个民族的性格更为柔软,而柔软却不等同于软弱,更多的时候他们以“乐观”代替了怨恨与咒骂,或许这便是“缅甸式微笑”感染了世界的原因。

缅甸是个宗教国家,和尚在缅甸拥有相当高的地位。男人只有出家当一次和尚,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当然,不是男人全都是这样,也有选择做人妖的,则另当别论。

缅甸男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第一是出家,第二是结婚。缅甸社会把人分成五个等级:和尚是一等公民,男人是二等公民,女人是三等公民,尼姑是四等公民,人妖是五等公民。

说来也怪,除信仰因素外,缅甸男人出家当和尚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穷人为了有个地方吃住,富人为了长命百岁,体弱者为消灾去病,强壮者为福上加寿要出家当和尚;运气好要当和尚高兴些日子,运气不好也要当和尚去去晦气;有的为了婚后幸福要出家,有的婚后为重温婚前独身生活也要去做和尚,尽管孩子老婆一大帮……

缅甸是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国度,女人的地位很低,毫无地位可言。不仅要挣钱养家糊口,还要肩负繁重的家庭负担。就算出家,缅甸男女也是不平等的。因为男人出家当和尚可以还俗,还俗后可以酒照喝,肉照吃,媳妇照娶,而女人一旦出家当了尼姑,则终生不能还俗,必须伺候佛祖一辈子。

在缅甸,男孩子到了7岁左右就要开始剃度出家了,这对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要。因为,在寺院里他们可以免费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剃度出家一般有3种形式:单独一家一户做剃度;几家几户联合起来给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门、街道、学校或集市为单位给孩子做剃度。

送孩子出家在缅甸像节日一样隆重,事关信仰,仪式搞得非常隆重。人们给将要剃度的孩子戴上王冠,穿上王服,肩披彩色绶带,骑上高头大马。有人给牵马,有人撑伞,队伍浩浩荡荡。一队打着佛教旗帜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姑娘走在队伍的前面,接着依次是载有吉祥大鼓的车、骑在大象背上顶着金伞的三藏经保护神、手持僧用八宝器的剃度小孩子的父母、手捧槟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缀满准备布施给僧侣的各种日用品的如意树等,气氛十分热烈。

孩子剃度以后,一般在寺庙里当一周、两周、一个月或几个月小沙弥后可以还俗。有的从此皈依佛门,成为佛家弟子。总之,出家手续十分简便。因此,在缅甸有出家容易,还俗也容易的说法。

在缅甸,女人没有要求必须出家当尼姑,即便如此,缅甸还是有许多尼姑。不同的是,与男人相比,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尽管许多尼姑拥有高学历。与男僧侣绛红色的僧袍相比,缅甸尼姑的服装却是相当靓丽。


不比其他国家的尼姑的衣服是灰褐色或黄色的,缅甸的尼姑服装是浅粉色的上装搭配橙红的纱笼,加上一条即可搭在肩上也可顶在头上的红布,在阳光下显得分外抢眼,绝对是真正的“红粉”佳人。缅甸的男女不平等是显著的,比如马哈穆尼寺的金佛就不允许女性靠近,更不允许像男人一样上前给金佛贴金箔。尼姑的日子是相当清苦的,不仅还自己化缘,一切粗活、重活也都要自己干,但这些似乎不能在她们的脸上留下任何印记。

过去,缅甸是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国家,(从2015年8月31日起,开始实行一夫一妻制)只要有能力,一个男人最多可以娶四个老婆,但也有人娶四个以上的。如果娶了老婆养不起,就有权利让她带着子女去乞讨……

位于曼德勒市的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历史不算悠久,但却是缅甸最大的僧院,拥有2000多的僧人,从缅甸各地来这里学习的僧人不计其数。从5、6岁的小沙弥到60、70岁的大住持都有,其中不乏大德高僧,因此也被称为千人和尚庙。

缅甸的僧人们遵守“过午不食”的规矩,每天午后到半夜,除喝水外,不再吃任何食物,于是午餐变得十分重要。因为僧人多,因此一起吃饭也就非常的壮观,有“千人僧饭”之说。当然,这样的场面只有在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才有。这里的僧侣以学习佛学为主要,而其他寺院的僧侣就要自己到街头市场去布施。每天都有很多外国游客慕名前来光看僧侣们集体进餐的场面,久而久之,这里竟成了曼德勒的著名旅游点,是每个到曼德勒游客的必到之处。

这座僧院的外观并无特殊,有一座不算高的钟楼,前边的甬道尽头就是大食堂,甬道两侧是僧人们学习和住宿的地方。每天上午10:15,僧院准时敲钟,一队队的和尚有序的列队接受信众的施舍,他们只是默默地双手捧着手中的钵,让施主把饭盛进钵里。如果施主准备的还有菜,和尚就会再拿出一个小圆盒,让施主们把菜放进去。然后盖好盖,转身离去,听不见任何交流说话的声音。

地位比较高的和尚会两三个人一桌的分开吃,地位比较低的和尚就是一排排地在一起吃的。虽然很多人在一起吃饭,但他们很遵守纪律,很安静。也有很多僧人并不在食堂里吃,只是坐一会儿就拿着各自的食物离开。可以这样说,僧人们就餐的时间,要比他们等候进入食堂的时间要短得多。

缅甸人是个懂得感恩的国度,缅甸人认为,如果能在炎热的夏天,向过路人施舍一杯清凉洁净的水,则是一件积德的事。所以,你会看到,在缅甸人自家大门口,在市内公共汽车站,或在公园、佛塔等场所,总放有盛满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过路人饮用。

缅甸人的施舍和捐献到处可见。数以万计的佛塔和数不清的寺庙是人们捐款修建的;全国32万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布施的;就连市内公共汽车的凉棚、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钱修起来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字。缅甸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钱修佛塔。他们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临死时把全部积蓄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

缅甸人很尊敬僧人,坐车不收他们的钱。和尚也很自觉,主动爬到车顶,或者站在车的后面……

第3个回答  2021-01-18
因为缅甸受佛教的影响很深,他们觉得男孩子只有出家才能算是男人。所以缅甸的所有男孩都会出家当和尚。
第4个回答  2021-01-18
我觉得这还是当地的佛教文化比较鼎盛,通过让孩子们出家当和尚,可以更好地磨练孩子们的心性,同时也有利于国家通过宗教来管理社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