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石英 Coesite

如题所述

SiO2

单斜晶系 β=120°

Ng=1.597~1.605

Np=1.593~1.599

Ng-Np=0.004~0.006

(+)2V=54°~61°

b‖Nm,c∧Ng=4°~6°,光轴面‖(010)

图3-8 柯石英光性方位

(据佐尔泰,1984)

化学组成 Si可部分被Al3代替。高温时Fe3可代替Si。

结晶特征 假六方板状,板条平行(100),亦可为柱状、细粒状、浑圆状。在高压下(2.5GPa以上)为稳定的单斜晶系同质多象变体。无解理。

光性特征 标本和薄片均为无色透明。正低突起,但较石英为高,接近中突起。一级灰干涉色(照片70,71右下),正延性。斜消光,消光角小,c∧Ng=4°~6°。二轴晶正光性,光轴角中等(54°~61°)。光轴面‖(010)。

变化 柯石英为高压稳定矿物。在构造抬升、压力降低时,他们变得不稳定,部分或全部变为石英或石英集合体。照片(照片70,71右下)中心部位突起较高者为柯石英残留,其周围已变为细小的羽状石英集合体时体积增大,致使包裹它的石榴子石形成放射状的胀裂结构(照片70)。

鉴别特征 根据柯石英折射率较大、斜消光、二轴晶等特点可与石英及其他变体相区别。此外,当柯石英在榴辉岩中产出时,最常见的标志是寄主矿物(石榴子石或绿辉石)的胀裂结构(这是柯石英转变为石英时体积膨胀的结果,照片70)。但要注意,不能见到胀裂结构就认为包裹的矿物即柯石英。因为有可能它已全部转变为石英集合体而只保留假象;此外,也要注意寄主矿物是否为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柯石英与磷灰石相似,区别是后者折射率略高(正中突起)、平行消光、负延性。必要时可利用拉曼光谱(敏感谱线521.00cm-1)确定。

产状及其他 柯石英最早(1953)由人工合成。是由(NH4)HPO4和干的Na2SiO3在500~800℃的温度下,在3.5GPa大气压下合成的。自然界首次(1960)在美国的一个陨石坑的变质砂岩中发现,之后,在受应力作用的花岗岩、砂岩中也有发现,这些说明了柯石英的形成与冲击变质作用有关。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华中榴辉岩中发现了柯石英。它们作为石榴子石、绿辉石的包裹体产出,显示这些榴辉岩是在>2.5GPa(相当于地下90km深度)的超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在一些金伯利岩的包体中也发现过柯石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