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般涅槃

如题所述

大般涅槃指的时《大般涅槃经》或者《涅槃经》。《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

一、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槃经》的全译,只是译了原经初分的前五品;

二、北凉玄始十年(公元421年)由著名的译经师昙无谶在北凉都城凉州(今武威市)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四十卷,该译本首次将原经的完整面目现于中土世人面前;

三、刘宋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慧严、慧观与诗人谢灵运等根据上述两译本进行改编的《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又称作《南本涅槃经》。

注:藏译《大般涅槃经》全译本是根据汉译大本的重译。此外,还有根据梵文译出的《大般涅槃经》。此经大本和小本的梵文残篇在日本、中亚等地都有发现,并已刊行。《南本大般涅槃经》还全被译成英文。

关于此经出现的年代,一般认为是在法显译出之前,即3~4世纪之间(另说2~3世纪之间),正当印度笈多王朝兴起,佛教受到排斥的时期。产生的地点在今克什米尔地区

扩展资料:

《大般涅槃经》的成经年代:

《大般涅槃经》提及佛将灭时, 有一佛弟子名须跋陀(与佛入灭即涅槃之前,成为佛陀最后一个弟子者同名)因晚年出家, 在佛灭时向众宣说佛陀生前制很多戒, 感到烦扰,佛灭后就可解脱了。

正其时,迦叶路过听见,深感佛理有可能被人误解, 故认为有必要召开结集法与律的全体大会, 共同审议佛所教的法与律。而律藏中的大品亦提及第一次集会,阿难被问何者是小小戒,正好对应此经的第六诵第三节。

本经的最原始部分是在第一次结集时已诵出, 但分析巴利语结构,部分是半摩揭陀语, 故少部分的句子是后世才加入的。这跟巴利经是以口诵记忆,至佛灭四百年才在锡兰的阿鲁维哈罗Aluvihāra石窟被书写记录下来相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般涅槃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涅槃经(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9

大般涅槃经(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汉语拼音dà bō niè pán jīng佛教经典。亦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

内容

全经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一切大众所问、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狮子吼菩萨、迦叶菩萨、憍陈如等13品,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其理论与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义理颇有契合之处,与《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的重要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

此经还常常引用《华严经》的某些义理,两者思想相通。经中还引用佛陀所说:“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沮坏我之正法”,这反映了笈多王朝复兴婆罗门教、排斥佛教的历史背景。

扩展资料

影响

此经在印度本土似乎不很流传,传入中国后,影响却甚大。自法显译出6卷《泥洹经》后,道生剖析经旨,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说,引起旧学守文之徒的激烈反对。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传至建康,经中也讲到“一阐提”可以成佛,证明道生说的正确,被称为“孤明先发”。

后道生在庐山大讲《涅槃经》,主张顿悟,听者甚众,成为中国最初的涅槃师。其同学慧观则依《涅槃经》而主张渐悟。从此道生、慧观并为涅槃学派中两大系。此后南北方均陆续出现不少涅槃师,盛行讲习,竞作注疏。

梁武帝萧衍亲讲此经,着《涅槃讲疏》、《涅槃义疏》等,分赠扶南、百济,并撰《断酒肉文》,广集僧尼于华林殿前,令光宅寺法云宣讲,为中国僧尼素食之先河。由于此经提到半字、满字,以牛乳五味等比喻佛说法的深浅、先后,遂有教相判释之说出。

首先慧观立二教(顿教、渐教)五时(三乘别教、三乘通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以《涅槃经》为最完善的经教。道生则主张佛所说法不出四种法轮(善净法轮、方便法轮、真实法轮、无余法轮),也把《涅槃经》看成是佛说的最高阶段。

后僧亮、僧众等也都配合《涅槃经》五味,以区分如来一代教法。隋智顗也以此经义,立五时教(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和天台四教(藏、通、别、圆),以《涅槃经》为“第五时教”和“圆教”。由于各家教判提高了《涅槃经》的地位,讲习此经之风盛极一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8-16

大般涅盘,汉字词语,拼音dàbānnièpán,梵语摩诃般涅盘那,译义摩诃为大,是赞美寂静之德。

梵语摩诃般涅盘那,译义摩诃为大,是赞美寂静之德,般为入;是归趣之义,涅盘为灭;是灭烦恼及身心之义,那为息;是安息之义,合之为大入灭息,简称为大般涅盘;是指佛度世已毕,归于圆寂的意思。

释迦世尊一生说法,对于根基浅钝者及二乘行人,多说苦、空、无常、无我。

但佛法是使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的法门,既然使人离苦得乐,可知学佛的终点,一定有个不苦、不空、有常、有我的境界存在,这个境界,就是大般涅盘所具的常乐我净四德。

大般涅盘,为梵语摩诃般涅盘那,译为入大灭息,或大灭度,大圆寂等。

《大乘义章》云:“涅盘,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亦名为灭。那者名息,究竟解脱永苏息故,息何等事,息烦恼故,息生死故,又息一切诸行事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8-04

大般涅槃指的时《大般涅槃经》或者《涅槃经》。《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

一、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槃经》的全译,只是译了原经初分的前五品。

二、北凉玄始十年(公元421年)由著名的译经师昙无谶在北凉都城凉州(今武威市)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四十卷,该译本首次将原经的完整面目现于中土世人面前。

流传:

《大般涅槃经》在南北朝盛行很广,以至专门讲佛性和如何成佛的涅槃佛教学说取代了般若学的流行,成为南北朝佛教教义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讲涅槃学最著名的人物是鸠摩罗什的弟子,被称为罗什门下“四圣”、“十哲”之一的竺道生。

与竺道生同门的慧观,也讲涅槃学,于是道生和慧观就形成了涅槃学派中的两大派别。由于他们的影响,使涅槃学盛行于南北各地,加上众人纷纷为《涅槃经》作注写疏,更进一步扩大它的传播范围。中国佛教各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等,也把《涅槃经》作为佛的最高最完善的说法经典,由此可见《涅槃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异常重要的地位。

《大般涅槃经》及其译者的命运在中土并非一帆风顺的。那位北凉译经大师昙无谶在公元421年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后,声名鹊起,远近皆知。当时的北魏太武帝听说这位来自中印度的翻译大师又善于房中术,就生起念头,想把他召到北魏王朝来。

不料北凉的统治者、河西王蒙逊偏偏扣留住他,不让他去北魏,同时怀疑昙无谶对北凉有二心,终于在义和三年(公元433年)杀害了这位著名的译经大师。六年后(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灭凉,军队押着所俘掠的沙门回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由太武帝和崔浩策划的大规模禁毁佛教典籍事件爆发,《涅槃经》自然难逃厄运,在禁毁之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3-31
大般涅槃
【大般涅槃】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义摩诃为大,是赞美寂静之德,般为入,是归趣之义,涅槃为灭,是灭烦恼及身心之义,那为息,是安息之义,合之为大入灭息,简称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毕,归于圆寂的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