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有住,则为非住” 详细的解释。谢谢

不好意思,是“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心里若是住有一物,就有无明、就有妄想、就有分别、就有执着。

经文出自《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若心有住”,是说心有所执着,做不到随缘。“有住”就有一物,有一物就有无明(烦恼),就有妄想、分别、执着。心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就是“非住”。

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住就有一物,有一物就有无明、就有妄想、就有分别、就有执着;换句话说,只要心有住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一真法界就没有了,隐没而不能够现前。

若心无住,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所显现出来的就是一真法界。我们修学大乘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成就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学佛的小果,小的目标。

扩展资料:

你不是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要不舍菩萨、不舍佛果,你不是住一真法界;如果你要不舍人天福报,你决定住六道轮回。这是很深、很大的警惕。我们为什么离不开六道轮回?六道里面的名、利、权、位没有能够离开。

大家在六道里争名、争利、争权、争位,搞这个东西,无论贫富贵贱,古人所谓上自天子,下至庶民,这样的心理统统具足。稍微淡薄一点,生天,愈是执着重的愈往下坠落。

所以要舍,要舍六道,不但人间的名利权位我们要舍掉,天上的名利权位也不要,这样念佛就决定得生。丝毫的染着都障碍往生,不要说其它的法门,求往生都去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2

意思是:你不是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不舍声闻、缘觉、菩萨、佛果,你就不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不舍人天福报,一定住六道轮回。

出自:《金刚经》

原文:“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释义:住相其实是虚妄的(唯心主义只有心在,这心正是如来如如不动的空无自性的心),所以佛祖说:“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若有一人称自已是个很有爱心很有善心的人,很博爱的人,若其心有所住,则为非心也。何意呢?若有一个人的爱心只是为了博得一个社会名气,那这是真的爱心吗?

若有一个人的善心只是为了得个社会地位,那这是真的善心吗?若真是有爱心有善心的人应如佛所说无所住而生其爱心其善心,才可得清净心。若不然,定是一点点爱心善心扰了一世的清净。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

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这是《金刚经》内第十四离相寂灭分内的一句,不能断章取义,须引完整的意思:“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联系上下文和全段的意思,可以明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有住」就有一物,有一物就有无明,就有妄想、分别、执著。因有住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若无住则十法界、六道就没有了,所显现的是一真法界。修学大乘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成就声闻、缘觉、菩萨,是学佛的小果、小目标。大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换句话说十法界也不能住,要再舍,再放下,诚如本经前面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舍,而后一真法界就现前了。古德常以莲花表法,「莲」表清净心,出污泥而不染。它的根长在污泥之中,把污泥比喻六道。它的茎是在水里,花在水的上面,水比喻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水比污泥清净,花开在水的上面,不但离开污泥,也离开清水,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叫一真法界。
这句经文含意深广,「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说你不是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不舍声闻、缘觉、菩萨、佛果,你就不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不舍人天福报,一定住六道轮回。这是很深很大的警惕。我们为什麼离不开六道轮回?六道里面的名、利、权、位,没能够离开。大家在六道里争名、争利、争权、争位,搞这些东西。上自天子,下至庶民,这样的心理,统统具足。稍为淡薄一点生天了,愈是执著重的,愈往下坠落,所以要舍。世出世间的法相,丝毫住不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5-12
当众生发起求证无上正觉时,心不应于一切事相上缠纠不清,应常常视一切法虚伪不实,不应住于事相更生贪取,嗔恨之心。如果住法生心,就不是住于正觉之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所以,视一切现象,境界,和心理活动,为像梦中一样,不应在在这其中做种种分别,应该发起不着一切万法的心。应生无所住心。
第4个回答  2012-10-19
"心若有住,则为非住”是说:如果心有执著了,当下就让他不执著。当体即空。心要如是降伏。我们修持《金刚经》要学观无著菩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