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老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做对比,有什么影响?

如题所述

为什么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总是赢不了?

★家长选择性失明,看不见孩子的努力

曾经看过这样一档教育类的综艺《少年说》,孩子们会站在楼顶倾诉自己的烦恼,其中有一个学习很好的小姑娘,控诉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妈妈。她鼓起勇气对着妈妈大喊道:“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原来这个小姑娘的妈妈经常把她跟班里的学霸比较,班里的学霸吴迪是她的好朋友,妈妈甚至会对她说:你这么成绩差,为什么人家还和你玩。

最后孩子鼓起勇气的沟通以失败告终,只能抹着眼泪走下台。

就像这个小姑娘的妈妈,她看不见自己家孩子的努力,就算孩子已经和她正面沟通了,让她看一看自己,不要看别人家的孩子,家长还是会有一套又一套的说辞。

当家长选择性失明的时候,和别人家孩子比,又怎么能赢呢?


★家长总拿缺点比优点,有失公平

别人家的孩子是家长预设的一个对手,有的时候有明确的人,有的时候孩子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面对这个强大的隐形对手,孩子总是赢不了,问题可能出现在比较方式上。

在《少年说》中,学霸吴迪就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在自己好朋友面临着这种打击式的比较时,自己也有一样的困扰。虽然她学习成绩好,可也面临着各种比较,比如自己的体育成绩不及格,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及格。

家长总是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的孩子优点相比,这场比较怎么能赢呢。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中有这样一份有意思的调查,内容是孩子最讨厌的家长说的五句话,其中有一句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自己。

这样的比较家长还总是振振有词,自动判定孩子是输家,而别人家孩子也成为自家孩子一生中最大的敌人,甚至成为了内心永远无法战胜的敌人。

家长真的那么喜欢别人家孩子吗?并不是的,家长也爱自己家的孩子,可当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时,心态就不平衡了,自己的这种教育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就变成了打击。

就像《少年说》中那两个小姑娘的妈妈一样,打着为孩子好的理由,却从不问孩子接受不接受。在前段时间热播剧《小欢喜》中,陶虹扮演的妈妈宋倩也一样用这种方式教育女儿,女儿考试考了全区第二,开开心心的回家告诉了妈妈,可是妈妈却只有一脸冷漠的说考区第二你还有脸笑。

这样吝啬的夸奖,这样无情的打击,最后让孩子精神极度紧张,险些患上抑郁症。

孩子需要的是夸奖,不是比较

《少年说》中,因为家长比较出烦恼的学生真的不少,读高一的温清茹,学习非常努力刻苦,但是妈妈总是拿她和自己的表姐一起比较,眼里只看到表姐的努力,总是夸对方,她哭着对台下的妈妈喊道:

“你为什么不能夸夸我”。


无论多么优秀的孩子,在一场又一场的比较中,只会让她的自信心越来越少,孩子需要比较吗?良性竞争下的排名,不用家长比较,孩子自己心理就有了一杆秤,自己会去比。但是家长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当标杆,在这种不公平的比较下,只会打击孩子,就算孩子变得很优秀,也会因为自卑抓不住机会甚至压根就不敢去竞争,这样的优秀又有什么用呢?

在综艺《心动的offer》中,20岁取得律师资格证,在北大读博士,外表清纯美丽的学霸梅桢,就是这样的一个姑娘,她各方面条件足够优秀了,但是在这种竞争性比较强的节目中,从来不主动掌握主导权,面临考验和机会的时候,总是与之失之交臂,总是说自己不行。


这种自我鼓励,并不是孩子天生具备的,是需要家长慢慢引导的,引导的方式不是比较,而是夸奖。

心理学家杜班拉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概念:“自我效能”。

所谓自我效能就是一个人能够对自己是否能胜任某件事情有个偏向肯定的估计,当某个人在某个方面的自我效能越高,这个人在这个方面可能就会更自信,当他自信的地方多了,他慢慢的就会形成一个比较自信的性格。

所以当家长夸奖或者从某个方面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在这个领域的自我效能变高,面对挑战的时候,自然就有信心去面对。

相反如果家长总是拿孩子和别人做比较,总是打击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做的不好,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这种情况,孩子不仅会变得自卑,还会和父母关系变得很差。

演员王鸥曾经接受某个采访的时候,就曾说道,在妈妈的眼里,她不够漂亮也不够优秀,无论她拿到了什么成就,妈妈都不会夸她一句。这让她觉得妈妈很冷漠,甚至曾经发万字长文质问妈妈,可是妈妈的回应依然是冷冰冰。

如今王鸥的性格中依然有一种不自信,面对自己员工,还会希望对方能说出自己有什么缺点。


怎么帮助孩子,成为自己眼中的赢家呢?

不公平的比较,孩子永远都办法赢,只会输掉自信心,家长怎么才能在孩子面对“隐形对手”的时候让孩子赢呢?不仅仅是停止比较那么简单。

1)挖掘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

父母并不是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不过有的时候把目光看向了别人家的孩子。其实自己家的孩子也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点,并不是一无是处。

杜鲁门在刚当上总统的时候,有记者去采访他的母亲,他的母亲表示,这个儿子非常的优秀,顺便还说起了另一个儿子,她表示另一个儿子也是一样优秀,并且让她自豪,母亲说起这个儿子的优点,记者都在感叹,这位妈妈能够培养两位成功人士呢?这个儿子扛着一袋子土豆走进了家门,原来一个拥有这么多优点的人是一名农民。

在这位母亲眼中,无论孩子是总统还是农民,他们自己身上都有独一无二的优点,能看到这种母亲,培养出的孩子无论如何都不会太差,最起码会非常自信。

其实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像园丁和花草,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哪片叶子没长好,就否定孩子,那么孩子可能永远都不会长好,如果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见孩子的优点,规正孩子的缺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孩子可能会在某一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2)别自动降低孩子的起点,让其拥有强大驱动力

在开篇的时候提到了“赢在子宫”

的那个妈妈,因为儿子2岁才上早教班,比6个月上早教的孩子晚,就开始否定孩子,这种其实是变相的自我否定,连带着打击孩子自信心。

如果家长在一开始就认定孩子不如别人,那么对孩子的要求降低,在日常生活中还给孩子灌输你本来就不行的想法,那么孩子面对一个个挑战的时候,还没努力就放弃了。

对于普通孩子而言,在他们还没努力之前,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应该区别对待。

比如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当罗森塔尔找来很多普通学生“冒充”好学生,让老师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当成好学生去教育,最后孩子们的成绩真的不比那么好学生差。

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能先急着否定孩子,自己先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放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孩子自己在家长最初始的认可中,慢慢会形成强大的驱动力,也一样会努力,会有一个自信的人格,甚至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3)自己和“别人家的父母”先比比

知乎中关于《如何看待“别人家的孩子”》的问题下,最赞是这样一句回答:

“和逼自己比起来,逼孩子容易多了”

很多父母在拿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时候,却从来没拿自己也和别人家的父母比较过。当孩子质问的时候,家长也自有一套说辞:

,这样的解释幼稚又可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4

         如果自家孩子成绩优秀,可能会让自己孩子变得盛气凌人、恃才傲物,“捧杀”啊;如果自家孩子比较差,可能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容易让孩子从小有一种自卑心理

第2个回答  2020-10-06
会让孩子形成不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攀比心态,会让孩子的好胜心过强,什么都要争第一,这样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痛苦的。还有就是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态,可能会经常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小孩子。
第3个回答  2020-10-04
会让孩子从小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总做不好,别人都比自己好,变得很自卑也很被动,家长应该经常鼓励孩子,给予孩子信心
第4个回答  2020-10-04
这种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事事与家长作对。第二种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