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解除兵权的年羹尧毫无造反能力,雍正为何仍要将其处死

如题所述

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年羹尧,被雍正皇帝亲赐自裁,很多人在问雍正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处死年羹尧?

已然解除了年羹尧兵权、职务和爵位,年羹尧已经毫无造反能力的了,为什么还要把这个曾经的功臣杀掉呢?

第一:树立典型,杀鸡儆猴

我们相信最开始的时候,雍正应该不是太想杀年羹尧,毕竟杀一个这么重要的大臣,对朝廷对自己来说,都不是好事!

但是后来雍正慢慢的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坚定了年羹尧必杀的决心!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皇位,你的一位大臣居然有92条罪证,其中能构成斩立决的就有30多条!

如果是你,你杀不杀?你要是不杀,其他大臣会不会效仿!

所以说雍正杀年羹尧就是要抓一个典型,让大家明白像年羹尧这样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

第二:年羹尧目中无人,过于放肆

在古代的皇权社会,最重要的就是等级和尊卑。

而年羹尧作为一个二品大员,居然做了很多超越皇权底线的事情。

当年平定西北叛乱的时候,雍正用最高规格的待遇迎接年羹尧。

在京额王公之下的大臣都要在京城城门跪拜相迎接。

这样的待遇是一个大臣应该享受的吗?我这个时候其实完全可以合理的怀疑,雍正就是在试探年羹尧的野心。

但是年羹尧居然欣然的接受城门外众多大臣的跪迎,而且年羹尧居然还不下马!

作为一个臣子这样是不是太过分了,这不是作死又是在干嘛呢?

第三:实力太强,功劳太高

年羹尧20岁左右考中了进士,不到30岁做了四川巡抚,康熙末年做到了总督一职。

雍正时期被任命为大将军专门负责在西北地区平定叛乱。

叛乱的平定,导致他的权势达到了顶峰,被封为一等公,直接参与处理国家大事。

可以说皇帝给他的封爵已经无法再提高了。

此时年羹尧已经应该考虑如果全身而退了,但是他没有!

他简直把自己当成了,大清的第二个皇帝,我们猜测他应该没有造反的想法。

因为没有一个造反的人,能这么明显的表现出来,他更多是想满足心理的虚荣感。

可是虚荣感只会让人变得更加目中无人,而且年羹尧还是一个有实力的大将军,谁敢保证他哪天会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所以在那一天没有到来之前,雍正决定先把年羹尧杀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5

雍正剥夺了年羹尧川陕总督及大将军一职,贬为杭州将军,最后成为看守城门的守将,一撸到底,最后还是下令杀了他,家眷被流放边地。

年羹尧没有官职后,为何雍正不能看在往日的情分上留他一条性命,除了对感觉年羹尧对不住自己的皇恩浩荡外,最主要的还是考虑帝王权术的问题。

年羹尧虽然没有了官职,但他刚刚卸任的职务是征西大将军兼四省节制,在西北经营多年,党羽众多,军权、政权一把抓。

曾经跟随他的人,如今都和他一样,从富贵无极,如今受到冷遇,或被雪藏,或被贬谪。这些人在朝堂中不在少数,年羹尧虽然没有了职位,但他的影响力却很强。这些人形成了一股力量,只要年羹尧不死,他们就有触底反弹的一天。到时死灰复燃,举起造反大旗,就够雍正喝一壶。

在皇位面前,造反是皇帝最痛恨的,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皇帝也不可能允许这种情况的存在。

除了西北势力外,年羹尧还参与了皇位的争夺,在朝堂中,他一直支持弘时。而夺嫡之争是雍正最忌惮的,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有多惨烈,雍正身处其中,更加知道其中的凶险。

而夺嫡之争是损耗皇家血脉的残忍杀手。雍正本来子嗣不多,他经不起再来一次血雨腥风的九子夺嫡。

杀了年羹尧,一方面可以切断年羹尧的西北势力的死灰复燃,一方面断了弘时派的幻想,可谓一举两得,一劳永逸。

在历史上,雍正是个狠角色,对于皇位的维护大于一切。年羹尧即便对雍正恩情再大,在皇位和社稷稳定面前,年羹尧的性命简直不值一提。

要说年羹尧也是咎由自取,他的下场实际上是分不清自身能力和平台的力量之间的关系:自己再优秀,不给你平台,一切都是零,而平台是雍正给的,他能给你,也能剥夺。到最后不仅剥夺了他的荣华富贵,连一家的身家性命也搭了进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02

这本就是个伪命题,凭什么年羹尧没了造反能力雍正就不杀他?用现在的话说,一个罪犯被剥夺了犯罪的权力,就能够免于处罚吗?显然是不能的!这用在年羹尧的身上也是适用的。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年羹尧犯过什么罪:

其一,年羹尧在西安行辕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竟然大摆筵席,还将吃饭的称作“用膳”,给人东西叫“赏赐”,不仅如此,他还在房间的柱子上画上了龙的图样。“用膳”、“赏赐”、“龙”都是皇帝的专属名词,你年羹尧这是要造反吗?

其二,年羹尧任人唯亲,培植自己的势力。年羹尧自恃雍正宠爱,大肆插手地方官府的用人,任用一大批忠于自己的官员。

其三,年羹尧敛财聚财。年羹尧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卖官鬻爵,据统计,他为此牟利将近数百万两银子。

其四,年羹尧在回京述职的过程中,接受了直隶总督李维钧跪迎,要知道年羹尧自己也不过是一个总督,凭什么接受李维钧的跪拜?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看出年羹尧有多狂。

其五,年羹尧在西北打了胜仗后,雍正皇帝亲自欢迎他回京,当时王侯以下官员都要跪迎。不过,年羹尧却不知道收敛,对于王公贵胄的行礼也是极度傲慢,甚至都不还礼。

也正因为年羹尧如此的狂傲,就连雍正也看不下去了,下定决心要除掉他。那么,雍正是如何下手的?

首先雍正着手翦除年羹尧的羽翼,他下令将西北的官员全部进行撤换,然后又将年羹尧撤职,彻底地解除了他手中的兵权。不过,此时年羹尧仍我行我素,常常抱怨雍正皇帝不讲情义,最终雍正皇帝直接将其下狱处决。

第3个回答  2020-03-02

雍正帝之所以能在“九子夺嫡”中胜出,跟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的拥护有很大关系。正因如此,雍正帝上台后重赏年羹尧,不仅进封他为一等公,享受远超其他大臣的殊礼,而且其亲属也全部获得高官显爵,真可谓权势熏天。然而,仅过了3年多时间,年羹尧便突然失势,不仅被罢免全部官职,并且很快被赐死。那么问题来了,年羹尧为何难得善终?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一下三点:

雍正帝即位之初,年羹尧一度权势熏天

结党营私,擅作威褔。年羹尧频频插手官员的铨选、任免等事务,凡是他所举荐之人,吏部、兵部必须优先录用,时称“年选”。由此,从朝廷到地方,逐渐形成一个以年羹尧为首领的小集团,人数多达千余人。不仅如此,年羹尧恃宠而骄,从来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即使王公大臣见到他都必须行大礼,由此可见他的骄横。

藐视皇帝,无人臣礼。年羹尧不仅对部下、同僚傲慢无礼,甚至在皇帝面前,也多有失礼之处,曾经在皇帝面前“箕坐”,令雍正帝心中颇为不快。更加放肆的是,年羹尧在赠送物件给部下时,都会命令他们北向叩头谢恩,而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于平行公文,但年羹尧却经常使用“令”、“谕”等字眼,并且语气模仿皇帝,实在是狂妄至极。

雍正帝剧照

贪敛财富,意图谋反。据正史记载,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对于将整顿吏治、惩治贪赃枉法作为头等大事的雍正帝来讲,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此外,有迹象表明,年羹尧有过谋反称帝的想法,只因天象不利才作罢(详情见《清代轶闻》)。

年羹尧被免职,不久被赐死于狱中

正因为以上三点原因,年羹尧最终被解除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的职务,不久之后又被判决判决92款大罪,在狱中被赐自尽,终年47岁,时在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年羹尧倒台后,亲信党羽被一网打尽,被处死、流放者甚多。

第4个回答  2020-03-04

年羹尧行事不检点,咎由自取:全凭己意任用属员;接受贿赂,卖官鬻爵;妄自尊大,不守臣道;在皇帝亲信间闹摩擦等。

胤禛继位后,对助其夺得帝位年羹尧的褒奖关心备至,不断加官进爵以进行酬佣。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首领、顾实汗之孙罗卜藏丹津亲王不满权力被削弱,起兵大举叛乱。雍正帝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任命岳锺琪为“奋威将军”,率军分三路平叛进剿罗卜藏丹津。自雍正二年二月八日至二十二日,仅用十五日,清军便彻底击溃叛军,剿灭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经此一役,年羹尧进爵一等公。

但是,位高权重之后,年羹尧却恃宠而骄。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赏赐给年羹尧珐琅双眼翎。年羹尧竟斗胆跟皇帝索取更多珍宝:“更恳圣慈,如有新制珐琅物件,赏赐一二,以满臣之贪念。”而雍正帝非但不生气,反而依了年羹尧的所求,但是回复却颇值得细品:“今将现有数件赐你,但你若不用此一‘贪’字,一件也不给你,得此数物,皆此一字之力也。”其实,雍正帝字里行间已有不满,但是年羹尧却没有察觉,行事依然故我。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明确警告年羹尧:“过而能改则无过矣,只恐不能心悦诚服耳。勉之。可惜朕恩,可惜己才,可惜奇功,可惜千万年声名人物,可惜千载寄逢之君臣遇合,若不知悔,其可惜处不可枚举也。”雍正一连用了五个“可惜”,让年羹尧审视自己,诚心悔过,已明确表达了对年羹尧的不满和失望。

可惜的是,年羹尧非但没有谨慎悔改,反而仗着从龙之功和潜邸旧人情分,依恃雍正帝对其的优渥恩宠,行事愈发放肆。“衣服俱用黄包袱……凡与属官之物,令向北叩头谢恩……令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驸阿宝下跪……私造大将军令箭……”一时间,川陕大小各官第知有羹尧,不知有国法。年羹尧不端行为也屡屡被言官奏到雍正案前,僭越之处比比皆是,这极大地刺激了雍正:现在我还在世,年羹尧已经如此跋扈,百年之后,皇四子可能就无法压制这位跋扈将军了。

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已秘密立储,储君就是皇四子弘历,以年羹尧如此行事和作威作福之习惯,雍正死后,必然不服新君统治。亲身感受过皇位斗争残酷性的雍正,深知此中辛酸,当年的功臣年羹尧此时却成了心头大患,雍正帝不得不考虑该如何处置他了。

于是,雍正无情命令年羹尧自裁:“尔既不肯自尽谢罪,朕只得赐你自尽……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且待尔父兄及汝子汝合家之恩俱不啻天高地厚。朕以尔实心为国,断不欺罔,故尽去嫌疑,一心任用,尔作威福,植党营私,如此辜恩负德,于心忍为乎?尔自尽后,稍有含怨之意,则佛书所谓永堕地狱者矣,万劫亦不能消汝罪孽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