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是少有的优秀战争题材影片,评价持续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1 战争题材,精良制作

作为近几年又一部优秀的战争题材电影,《血战钢锯岭》如同当年的《拯救大兵瑞恩》一样把视角放在了各种微观处,在整个爆炸声轰顶的大环境里,前一秒还在谈话的战友后一秒就没了生命,在死伤如海、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对于人物的血性刻画便显得尤为耀眼和凝练,各个人物的性格体现也被无限放大于民族危机中的无差别的“美国精神”中。

2 极端个人英雄主义

“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这句话仿佛很耳熟,没错,就是在《辛德勒的名单》里,后者前期的对战争的极端冷静的残酷性描写,让后期辛德勒为犹太人殚精竭虑的无私奉献显得尤为珍贵。而在《血战钢锯岭》中,“战争的残酷”都是通过人物对话的侧面描写出来的,包括男主角留下女友去参军的动人场面、进入军营后的不同言语及对于战争的描述和纪律要求,都在对整个大环境做着勾勒,而电影最核心的描写就是将男主角由始至终的“单纯善良”、“热心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保留下来并应用于残酷的战争,使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

《血战钢锯岭》是一部有些戏剧化的传记题材的故事,与《辛德勒的名单》不同的是,男主角是真实切身进入战场,身上肩负救人负伤的重任,只是他到后来有些激进、有些失去理智的“无差别”救人也让这个电影的戏剧化色彩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推向极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4

《血战钢锯岭》几乎是近几年少有的优秀战争题材影片。电影对以下几点的精准处理让人喜欢

真实事件改编 更得人心

正如大家知道的,本片是由真实事件改编,故事源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从武参军却坚守信念拒绝用枪,在冲绳战役中一个人赤手空拳救下了75名队友的故事。但实际上,真实的道斯在前线挽救的不止是75人,由于他没计数,所以这个数字只是一个概数。

实景拍摄 不畏艰烦

导演梅尔吉布森能认真到什么程度?为了真实再现尸横遍野、满目疮痍、尸横遍野的战场残酷,他来到澳大利亚悉尼西南部郊区布伦格利,找到一个废弃农场做取景地,专门炸毁了这个农场,布景成为钢锯岭的一部分,瞬间拍出了浴血战场的既视感。另外让人很难想象的是,影片导演坚持实拍,除了诺兰又一位实景狂魔诞生了,在《血战钢锯岭》目力所及几乎都是实景拍摄。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在焦土之上被火烧的鬼子场面,据说是采用特别燃料烧真人完成拍摄。

人物饱满 刻画到位

电影中男主道斯的队友和父亲形象一直让我难忘。从这几个配角人物的和刻画上可能感受到导演精心雕琢的诚意满满。例如道斯的队友,在道斯表达拒绝用枪的时候,他们拳脚相加,因为战场之上别说保护队友,你对自己不负责都是对队友的牵连性伤害。所以他们不理解道斯,我们作为观众用上帝视角看道斯的战友觉得他们面目可憎不尽人意,事实上,队友比道斯更能认清现实。感动往往在反差中诞生,曾经恶语相向的队友在战场上相互扶搀,曾经最希望道斯离开的人后来最先被道斯感染,一直做他坚实后盾。如果史密缇活着他们一定是很好的朋友。

第2个回答  2019-10-14

戴斯蒙德·道斯,存在的理由是信仰,存在的价值令人倾佩。

戴斯蒙德·道斯,一位真正用血肉之躯去战斗的勇士。

你厌恶战争吗?你崇尚和平吗?你愿意以己之身来穿梭在枪林弹雨之间,实实在在的筑一面人肉之墙来堵住敌人毫不留情的枪眼吗?

你或者有着豪言壮语,说着以身抗敌义不容辞,但真当你的战友浑身是血性命堪忧地倒在你面前时,当黑压压的子弹在你耳边呼啸穿梭时,当面露凶意的敌人倾巢而出时,你还能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冲锋上阵吗?

更别说如道斯一般只身上阵,不佩戴一刀一枪,直面枪林弹雨了。

《血战钢锯岭》这部豆瓣评分高达8.8的电影改编的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的传奇事迹。

那时正值二战时期,在那样一个烽火狼烟的年代,我实在是难以想象是怎样的一种信念让一位前线战士坚持不携带武器上战场。

他对和平的执着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不仅在乎战友的性命,他也分外在乎敌人的性命,他不希望战友有所伤亡,他也拒绝携刀持枪上阵杀敌。

他只想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护我方的同时不伤害敌方,似乎他不在乎的,只有自己的性命。

他每一次赤手空拳的上战场都像是在用自己的性命来一场豪赌,老天或许也被他对于和平独特的理解和意外的坚持所打动,竟让他生生从鬼门关截回七十多条生命。

他的信仰是和平,他的执念是和平,而这种和平的方式却是让我们由衷的敬佩。

没有人能执着至此,但道斯可以,所以他成就了二战太平洋战役的传奇。

没有人能胆大至此,但道斯可以,所以他挽回了诸多性命。

没有人能无私至此,但道斯可以,所以他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二战大局。

道斯的信念也许在影片中仅仅只是救了七十多个人,但在事实上,他也许挽回了整个人类社会对于和平的理解。

战争中的人们往往只是吧和平当作一种渴望,渴望胜利,渴望不再受人欺压,渴望不再腹背受敌、内忧外患,却忘了真正的和平不仅仅体现在自己这一方土地,更应该是人类文明所到之地处处皆和平。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和平”变得狭义了?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和平”代表的是简单粗暴的消灭有害群体了?

又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戴斯蒙德·道斯的和平观这么与世俗格格不入,甚至受人排挤了?

道斯的和平观带给我们的冲击越大,《血战钢锯岭》的评分也就越高,即便人们不愿承认,即便人们拒绝面对,但这,确实是血淋淋的现实。

《血战钢锯岭》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当代社会和平观的反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0-14

《血战钢锯岭》评价如此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看起来更加的真是不做作,尤其是作为战争片来说,真实是超级重要的。

每一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有人愿意为了保家卫国拿起武器,刺向敌人的胸膛;也有人秉承着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愿对别人的生命握有生杀大权。

医生更是如此,本着救人性命的是天职,结果却要拿起枪去害人性命,当然主角是拒绝的。

他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仅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数十条濒死的生命。

二、场景搭建好,道具服装优良。作为一个离我们半个多世纪发生的事情,那时候的一切都无从得知,只能凭借一些黑白照片和文字记录,世界都是五彩斑斓的,海水是蓝色的,森林是绿色的,血却是红色的。经历战争的人多是拒绝的,最后却不得不上战场。

第4个回答  2019-12-19
此片评价持续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