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砍掉犯人头颅后,为何竟从耳朵滚出来两个字,周围观众哑口无言?

为何竟从耳朵滚出来两个字,周围观众哑口无言?

耳朵中滚出来的两个字分别是“好”和“疼”。这个被砍掉的人是金圣叹。金圣叹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是人们所认为的怪才,一生潇洒,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并且金圣叹率性而为。而金圣叹在刑场上,痛饮烈酒,然后对刽子手说有事要说,等到人们准备好纸笔要记录下来的时候,他是希望将花生米与豆干一起吃的话,会有火腿的滋味,这种方法能够流传下去。

砍头之后的表演让观众哑口无言。到了砍头的时候,刽子手高举砍刀,而此时的金圣叹没有丝毫畏惧的表情,更没有慷慨激昂地表现出自己的抗争。只是很安静地低下头,非常坦然地引颈就戮,让人感觉这不是他的刑场。刀起头落,人头落地之后,金圣叹的左耳和右耳中分别跳出了一个纸团。一个纸团上写着“好”字,另外的纸团中写着“疼”字。

观众赞叹于金圣叹的最后一场表演。死刑现场让观众啼笑皆非,这就是怪才金圣叹在世上的最后一场表演。这好像根本就不是一个死刑场,观众的笑声似乎成了对金圣叹最后一场表演的赞同。不过为什么会引来杀身之祸,是有原因的。

金圣叹不愿意考取功名。第一次科举考试的时候,他在试卷上画画,没把考试当一回事,而第二次考试的时候,为了将考卷填满,他连续写了三十九个“动”字。第三次和第四次考试的时候也基本是这样子,让考官都感到哭笑不得。科举考试对于金圣叹来说,只是一场游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3
金圣叹思想前卫,举止怪异,经常说出惊世骇俗的话来。他虽然有着满腹的才华,可并不能被当时的时代认可。改朝换代之际,文人本应该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可是,他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2个回答  2019-10-19

鲁迅曾评价说:“他是中国最有名的人。”他就是金圣叹,清朝著名才子,在当时许多人都为了考取功名而努力读书,而他却相反。他为人狂放不羁、率性而为,他曾点评过《水浒传》《西厢记》多部文史作品,语言诙谐幽默,被誉为清朝幽默大师。

金圣叹曾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可每次写在考卷上的答案都令人啼笑皆非,科举考试也就与他从此无缘了。就拿第一次考试来说,考官出题:西子来矣。要求考生以西施曲线救国的精神来做文章。

可金圣叹却在考卷中写道:开东城也,西子不来;开南城也,西子不来,开西城也,西子来矣,吾乃喜见此美人矣……最终落榜而归。

好不容易熬到第二次科举考试,考官出题:“如此则动心否乎?”这句话本是出自《孟子》,公孙丑问:“如果让您做齐国卿相,您敢不敢接这活?”孟子答:“不。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再动心了。”为的是让大家表示自己的“心如止水”。

可金圣叹大笔一挥,又写下这样的言论:想象一下,你面前堆满了发着金光的黄金,还有个绝世美女在浪漫的芦苇地里面朝你抛媚眼,试问:夫子会动心吗?当然是:动!动!动!动!……”他竟连写了39个“动”字,直接将考卷都填满。后有学使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只注意到了“四十不”这三个字。

到了顺治十八年,也就是顺治皇帝刚刚驾崩的这年,在江苏吴县的新任知县任维初为了追收欠税,开始强制征粮,但凡交不出粮食的百姓,全部抓入牢中,直到交出粮食才可释放。

对此,以金圣叹为代表的当地读书人和士绅集合起来跑到当地的孔庙祭祀,借着悼念顺治皇帝的事情趁机发挥,哭诉抗议,表达对现在社会黑暗的不满。可任维初敢如此激进,自然是背后有人撑腰,果然,江苏巡抚朱国治大怒,立刻下令彻查滋事者,将金圣叹在内的十八人全部抓起来,以“谋逆”罪处死。

金圣叹自知无力回天,便开始为家人留遗书。可写下的遗书竟只有寥寥一行:“吾儿切记,豆干与花生同食,有核桃滋味。”

临刑前,儿子带着梨和莲子去看望他,他一边吃着,一边出了一句对联,要求儿子对出下联。上联是:莲(怜)子心中苦,儿子对不上来,金圣叹责怪了儿子一番,给出了下联:梨(离)儿腹内酸。这一联,竟成千古传唱。

据说在刑场上金圣叹要求刽子手先杀自己,因为他不忍心看自己的朋友死在自己面前,刽子手拒绝了,金圣叹便说自己在耳朵里藏了两卷银票,若是先杀了自己,银票便归刽子手所得。

刽子手听后便砍下了金圣叹的头颅,果然从他的耳朵里发现了两张纸条,一张写着“好”,一张写着“疼”,临死也不忘留下一个段子,大概世间只有这样一个金圣叹了。

第3个回答  2019-10-19
很快,刽子手手中刀光一闪,大师金圣叹人头落地。这时从大师耳朵里突然掉出两个纸团子,刽子手好奇地捡起来,打开一看:一个是"好"字,另一个是"疼"字。大师在向刽子手说“好疼”,惹得刽子手当场是哭笑不得。
第4个回答  2019-10-23
当刽子手砍掉犯人头颅后,这时从大师耳朵里突然掉出两个纸团子,刽子手捡起来打开一看,写着好疼。当侩子手读出来后,很多人都哑口无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