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刺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其严密而系统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连,有效地指导着外感疾病及其他杂病的辨证施治,为后世医学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1]。书中虽然关于针刺的条文不多,然而由于《伤寒论》条文辨证极细, 根据临证决定治法, 再根据治法决定针刺或用药, 思维缜密, 体现了严谨的辨证论治精神[2]。
其中第24条历来为针家所推重,其原文曰:“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许多针家随文释义,皆从经络及风池、风府穴性论述,如曾氏[3]即认为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之会, 风府乃督脉、阳维二经之会。太阳正经受邪,其邪壅盛,溢于奇经,故取其会穴以泻太阳之盛气,此乃仲师取风池、风府之深意也。沈氏[4]认为风池是足少阳胆经经穴,可祛风解表、清利头目;风府是督脉经穴,具清热散风,化痰开窍之功,故是时先刺风池、风府,衰其邪势。
然而,笔者在研读由日人大冢敬节收藏、南京叶橘泉先生重印的《古本康平伤寒论》之后,却对这一条文的刺法有了不同理解。该书此一条文中“风池、风府”四字略小一号,注于“先刺”之旁[5],说明“风池、风府”乃后人加注,并非仲景愿意,仲景原著只说“先刺”。
那么,这个“先刺”究竟指的是什么?
我们先从太阳病说起,胡希恕先生认为太阳病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这么一种病理现象”,“太阳病它为什么要出汗呢?这就是机体要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6]。当机体不能自身出汗或虽出汗但不足以解表时,就要通过药物来帮助机体发汗,如麻黄汤、桂枝汤。同时,中医理论认为“津血同源”,如果不通过发汗,而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出血,能不能达到汗出表解同样的目的呢?当然能。《伤寒论》第47条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 身无汗,自衄者愈”,即“衄”亦能代替出汗而解表,是以古人谓“衄”为“红汗”。
那刺血能不能代替发汗而解表呢?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7]”意思就是刺血可以达到祛邪解表的目的。至此,将《伤寒论》第24条仲景所说的“先刺”理解为刺血,于理不悖。
此种理解有无临床依据呢?日人和久田叔虎在其著作《腹证奇览翼》中注解本条时说:“此所谓刺者,盖因刺而去血也,余以此领会此证,因刺而去血屡得效。”[8]
综上所述,《伤寒论》第24条中的刺法应该为刺血。至于刺血的部位,当然不必局限于风池、风府二穴,大椎穴及其附近、足太阳经所过之处均可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7
2012年是中国农历壬辰年,五运属木运太过,风气大行,应人肝胆,若生气亢奋可乘脾侮肺,故脾、肝、肺三系为今年容易发病的脏腑。
六气恰逢太阳寒水司天和太阴湿土在泉,寒湿合德,冬夏颠倒,气候反常,人体若不能适应,则成为致病诱因。表现为上半年春夏生发之气被寒凉所郁的病机特征,以及下半年秋冬收藏之气被风热湿所夹持而为患的特征。
从初之气的临床多发病和经络测量的客观数据来看,与2002壬午年初之气有明显的周期性重复。这给了我们总结肝胆经气失衡规律和临床观察《伤寒论》用刺期门穴的就会。“有是证,用是方”,从运气的太阳、阳明合并,内郁少阳、厥阴的机理,深入了解张仲景刺期门穴以“和枢机、解郁结”之妙,从中感悟《伤寒论》中应用五运六气理论的真谛。本文将与同仁们分享人体经络测量中的十周年运气相似特征,分析今年运气“风、寒、湿”的整体趋势,以及初之气刺期门穴的应用心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