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怎样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如题所述

‍‍

我觉得比起“听话”这两个字,“倾听”才是和孩子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为啥这么说呢?

通常当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意思是要求孩子无条件的顺从,这样的“听话”对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孩子来说没有好处。因为这样做通常有两种后果,有些孩子大了会没有主见、独立性差;也有些孩子大了会更加叛逆,非常执拗,特别坚持自己的意见。无疑这两种性格的孩子怎么看都不像是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

而“倾听”呢,包含着平等交流的意思,而且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既和学习有关,又和人际交往有关。它的含义是,听得到、听得懂别人的讲话。

我们先要搞清楚这样几点:

第一、懂得倾听的父母,才有懂得倾听的孩子。简单来说,孩子的一切行为都会自觉地观察模仿父母,你用怎样的方式对待他,他就会学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对待你。你有认真地听孩子讲话,孩子才能学会听你说话。否则,孩子会觉得“你都从来不听我说话,凭什么我要听你的话”?

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父母首先要对孩子的行为和感受非常敏感,能及时地做出反馈。同时,也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有什么要求,请好好地说出来,不然旁人有可能听不懂”。父母倾听孩子的声音,一方面是言传身教,另一方面是对孩子的尊重,反过来,他们也会尊重父母,乐意倾听。

第二、用简单明了、有趣的指令培养孩子倾听能力。比如,在生活场景中自然而然地提出一些要求。在停车场的时候,我们不希望孩子乱跑、打闹,因为很容易被车压到。父母最好蹲下去,平视孩子的眼睛,清楚地说出要求。眼神的沟通可以帮助他集中注意力倾听和理解要求。

最怕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对他毫无要求,允许孩子对指令“听而不闻”,这一方面无益于倾听能力的养成,另一方面也无益于自控力的形成。

父母最好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能执行的任务,让孩子慢慢练习这些能力。“妈妈马上就带你出去玩,请你等在门口,让妈妈拿上钥匙。”“来,妈妈和你一起收积木。请你把这几块积木放到这个筐子里。”从简单明了而容易执行的任务做起,能让他从小家庭的生活顺利走向学校的生活。有些孩子在学校里无法听从老师简单的指令,从而造成行为问题和学业问题,这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缺乏倾听能力的培养。

第三、在学会倾听的同时,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们得明白,在任何时候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都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石。大人们总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于是包办一切事物,替他做所有的决定。哪怕他再小呢,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可以引导他、教育他,却不能代替他过他的一生。所以现在就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吧,尊重他的思想和判断,尽管可能不符合你的想法,尽管他一定会犯错。

只要记住平等交流的大原则,其他的问题都能找到办法一一解决的,祝福您的孩子健康成长。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06

孩子不听话,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事情的表面,而应该从更深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处理这个问题。

一、重建连接

孩子不听话,不和我们互动和合作,也就是我们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出现了断裂,这时我们首要的工作,就是与孩子重新建立连接。重新建立连接,就是要放下我们自己,用心去倾听孩子,看见孩子当下的行为举止、感受孩子的心情,通过看到孩子正在经历的一切,体会孩子当下的感受和需求。也许此刻,孩子缺乏尊重,只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一句对不起,当我们忽略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时,我们就可能失去孩子的尊重和好感,孩子就会抗拒。

二、合作是双向的

如果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仅仅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经常采用命令的口气的时候。孩子对你单边的决定,进行激烈的抗拒,是一个自然的反应,因为你的决定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听话,如果这样,孩子还比不上一只小狗。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家长,应该和孩子站在一边,站在同一高度,征求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共同去面对这个问题,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成就感。

三、鼓励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明白,孩子是成长的主体,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成长。要想让孩子获得成长,就必须让孩子去经历、去感受、去探索、去尝试。面对问题,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必要的时候,我们给予指导意见,当孩子不听时,我们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做出自认为最好的选择,让他们去选择、去经历失败,去经历成功,获得成长。

第2个回答  2017-10-29

‍‍对‍‍父母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想要让孩子听话。首先我们要懂得尊重孩子,也要听听宝贝再说什么,不能要求孩子‍‍一定得听我们的话,有时家长也会做错哦,下面几点供您参考。

【1】跟孩子密切相处

要了解孩子,就要多跟孩子沟通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可以通过一起玩游戏啊,从中知道孩子的喜好、内在需求,这点也很重要的喽。

【2】同理心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的小心灵就感觉受伤了。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事很快就过了,过了就没事了”,“这有什么好难受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关心体会他的感受,要是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偶尔也要站在宝宝的角度想问题哦!

【3】宝宝的反应和态度,我们要及时反馈

很多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能乖乖照自己的话去做,还不能有异议。所以,往往没有很仔细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这时候就感觉与父母沟通不好,感觉不大好,就有时有事也不会跟我们做家长的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

家长们要注意的是应该根据自家宝宝的实际情况来说,宝宝不同性格也不相同,方法也就不会相同。

欢迎关注信懿V,了解更多有趣有料的育儿干货。

第3个回答  2018-07-31

   如果能告知具体情境,应该会能提出更有帮助的建议。这里大概谈一些我的理解:

   首先,对于“听话”的理解。我们现在的社会跟以前大为不同,但我们家长又是从以前的教养模式被带大的,所以往往在我们育儿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和困惑,不知道为什么孩子老是不听话,不明白用自己第一感觉去教养为什么总是不管用。归根到底社会进步了,孩子不再被当成父母的私人物品,相互尊重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如果看不到社会背景的不同,依然用老一辈的方法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父母长辈权威,是很难走得轻松的走得下去的。所以我们这里不再讨论完全专制教养模式下的“听话”,这是个需要首先转变观念的问题。

   那是不是就对孩子完全放任自流呢?当然不是。我们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孩子真正的需要出发,不打骂、不娇纵,尊重而不控制,和善而坚定。

   具体地:0-6岁是父母主导的管教模式,不管是养还是育,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照顾和引导;6-12岁是父母孩子共同主导协商的管教模式,孩子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可以参与到自己日常生活中某些领域的讨论和决定;12岁以后则是父母跟随孩子的教养模式,12岁以后孩子进入青春期,对权利的争取有了更多的在意和争取,这时候父母只能做好陪伴,在孩子责任能力范围以外进行相应管理。

   以上年龄段相应原则下,对一些具体事件大家看法不同的时候,优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要,理解共情,带孩子情绪平复后,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跟孩子讨论,请孩子帮忙或者采用家庭会议的形式,讨论权责利一致的做法、得到大家充分讨论下比较一致的意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2-10
我觉得首先要沟通,事出总是有因的,找出问题的关键,然后再想办法解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