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害虫是什么?

如题所述

(张格成,李继祥)

我国柑桔分布在北纬18°—37°之间,东起台湾,西到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南至海南省的崖县,北至陕、甘、豫、冀都有柑桔分布。但主要柑桔产区多在北纬20°—33°,海拔800m以下的地区。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近1000个县种植柑桔,面积由1952年的3.17万公顷,至1991年发展到112.5万公顷。由于调查研究不断深入和种植面积的继续扩大,害虫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本书第一版(1959年)仅记载两纲11目71科161属354种,现根据资料整理有两门四纲14目106科504属865种,增加了3目35科343属511种。其中增加种类最多的是:夜蛾科Noctuidae由原来的17种增加到88种;盾蚧科Diespididae由25种增加到64种;天牛科Corambycidae由21种增加到54种;蜱螨目ACARINA由2科5种增加到6科34种;蝽科Pentatomidae由13种增加到43种;蓟马科Thripidae由5种增加到26种;蜡蚧科Coccidae由18种增加到32种。原书只记述害虫22种,现在记述72种,增加了50种。

50年代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恶性桔齿跳甲(Clitea metallica)、柑桔潜叶跳甲(Podagricomela nigricollis)、构桔潜叶跳甲(P.weise)和桔褐天牛(Nadezhdiella cantori)、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柑桔光盾绿天牛(Clulidonium argentatum)等个体较大的种类,由于加强了果园的栽培管理,清洁卫生好,和果园更新快,采用人工捕杀,药棉堵塞虫孔与树冠喷布有机氯等药剂防治,因而在大多数柑桔产区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现只在局部地区个别管理粗放的柑桔园时有发生。

吉丁虫中的柑桔爆皮虫(Agrilus citri)和柑桔瘤皮虫(Agrilus sp.)由于果园的更新周期缩短,老树和大树的面积相对的缩小,因而其为害性也不及70年代以前,但在一些管理粗放的成年柑桔园,仍然严重,如能及时采取削杀虫卵、药液涂抹虫孔和结合树冠喷药,同样能得到及时地控制。此外,在浙江、福建等桔区发现柑桔大爆皮虫(Chrysobothris sp.)在部分果园为害严重,应引起重视。

象虫类有24种,其中柑桔灰象(Sympiezomias citri)蓝绿象(Hypomeces squamosus)和柑桔斜脊象(Platymycteropsis mandarinus)等,在东南沿海产区严重的为害叶果,采用胶环粘捕和人工捕杀成虫与结合药剂防治,效果虽好,但是幼虫和蛹潜居于土壤中,年发生量的多寡难以预测,因而给防治带来困难,金龟甲类有58种,其中中华喙丽金龟(Adoretus sinicus),分布广,在花期为害花和叶。台湾茶色金龟(A.formosanus)在台湾柑桔园发生多为害重。而小绿金龟(Euchiora teachypyga)和铜色丽金龟(Anomala cuprea)等,在一些年份常飞来果园为害。但在早春由于温度低,成虫发育不好的年份,对柑桔为害轻。采用人工捕杀和堆火诱杀成虫,以及药剂防治效果均好。

介壳虫类在60—70年代在一些管理粗放、树龄较大的柑桔园中,糠片盾蚧(Parlatoria pergandii)、黑片盾蚧(P.zizyphus)和黑褐圆盾蚧(Chrysomphalus aonidum)等为害严重。在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的部分产区成灾。由于老果园逐渐被更新和红点唇瓢虫、寄生蜂与寄生菌等天敌的控制,以及施用内吸杀虫剂的综合作用,因而进入80年代后为害逐渐减轻。然而矢尖盾蚧(Unaspis yanonesis)由于气候、施用广谱、高效的杀虫剂和肥料种类等综合因子的影响,进入80年代以来该虫在四川、湖南、湖北、福建、广西、江苏、江西等省区部分柑桔产区成为蚧类害虫中头等重要的害虫。施用扑虱灵、蚧螨灵、苦楝油和水胺硫磷等有效药剂,在1—2龄幼蚧盛发期防治1—2次,结合保护利用寄生蜂、瓢虫、方头甲等天敌,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在50—60年代曾是四川、浙江、湖南、江西等省的一些红桔老产区的严重害虫,由于采取了在春、夏季重剪虫枝和加强肥培管理与施用乐果、氧化乐果等内吸杀虫剂防治初孵幼蚧等综合治理,该虫在大部分地区已得到控制。然而,50年代末在四川、贵州、湖南等省少数柑桔产区新发现的红帽蜡蚧(C.centroseus)为害比较严重。多角绵蚧(Chloropulvinaria polygonata)、绿绵蜡蚧(C.floccifera)和桔绿绵蜡蚧(C.aurantii)等绵蚧类,过去和现在仍然是西南、华中、华南、华东部分柑桔老产区的严重害虫,为害后诱发煤烟病和引起果皮变软、不耐贮运等一系列问题,在防治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桔鳞粉蚧(Nipaecoccus vastator)、桔臀纹粉蚧(Planococcus citri)和桔小粉蚧(Pseudococcus citriculus)等粉蚧类是华南、华东和西南部分老产区的严重害虫,应加强生物和药剂防治。康氏粉蚧(P.comstocki)是对外出口的检疫对象,尤应加强控制。桔荒粉蚧(Geococcus citrinus)是80年代福建少数柑桔产区发现为害根部的严重害虫,应严格控制防止其传播。

木虱有6种,其中柑桔木虱(Diaphoriuma citri)过去认识不足,认为不是主要害虫,到70年代中期各单位研究证明,该虫是传播柑桔黄龙病的媒介昆虫,因而成了华南柑桔产区和其他黄龙病发生区的主要防治对象。

粉虱有22种,其中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自60年代以来曾两度在川、黔、湘、苏、闽、赣等省的部分果园成灾。采用保护利用粉虱细蜂、斯氏小蜂、刀角瓢虫和芽枝霉等天敌以及喷布敌百虫、乐果等药剂防治与结合修剪虫枝进行控制,效果较好。柑桔粉虱(Dialeurodes citri)和珊瑚粉虱(Aleurotuberculatus aucuba)等发生普遍,但仅在少数果园成灾,由于赤座霉等寄生菌的寄生率高而得到很好的控制。桔长粉虱(Bemisia giffardibispina)仅在重庆的少数果园成灾,有机磷是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

蝉科有11种,其中黑蚱蝉(Cryptotympana japonensis)是川、桂、湘、黔等省柑桔的严重害虫,特别对温州蜜柑和红桔等品种为害尤为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采取捕杀成虫和剪除产卵枝梢,是防治方法之一,但难以彻底。

蜡蝉类有23种,其中白蛾蜡蝉(Leawoma imitata)、碧蛾蜡蝉(Geisha distinetiassima)和青蛾蜡蝉(Salurnis marginellus)在华南柑桔产区部分果园为害枝叶严重,采取捕杀成虫和剪除有虫枝叶,结合用敌敌畏等药剂防治,效果不错。但是,由于蜡蝉类为害的树木种类多,单在柑桔上防治效果不尽理想。此外,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在四川川南柑桔产区为害桔类2—3年生枝梢严重,值得注意。

蚜虫类有10种,其中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桔蚜(Toxoptera odinae)和桔二叉蚜(T.aurantii)等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是新梢、花蕾和花等幼嫩组织的主要害虫,其中桔蚜、桔二叉蚜和棉蚜(Aphis gossypii)与绣线菊蚜是传播柑桔衰退病的媒介昆虫,在防治上要特别注意。

蝽类有73种,其中棱蝽(Rhynchocoris humeralis)在华南和南亚热带产区,为害果实引起大量落果,释放黄猄蚁和捕杀虫卵,结合用敌百虫等药剂防治,效果很好。完全可以控制其为害。

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广泛分布于各柑桔产区,是夏秋嫩梢的首要害虫,抽梢次数越多的华南和华东桔区,为害越严重;中亚热带桔区受害稍轻。在抽梢次数较少的内陆产区,受害较轻。抹芽控梢和萌芽期喷药,虽有好的防治效果,但在抽梢期多雨,药剂控制效果不佳。菊酯类农药防效虽好,但负作用大,且易产生抗药性,给防治带来困难。

吸果夜蛾类有88种,其中吸食好果,分布广,为害重的有嘴壶夜蛾(Oraesia emaxginata)、鸟嘴壶夜蛾(O.excavata)、枯叶夜蛾(Adria tyrannus)和落叶夜蛾(Ophideres fullonica)等,为害成熟果,引起采前大量落果,在华东、华南、华中的山地和近山地果园为害特别严重,是阻碍柑桔上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北亚热带柑桔区,发生少,为害轻。用除莠剂防除幼虫寄主,打断食物链和种植寄主植物诱杀幼虫,与药物、灯光趋避成虫等方法,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其难度较大。

卷蛾类有13种,其中柑桔褐带卷蛾(Adoxophyes cyrtosema)、棉褐带卷蛾(A.orana)、后黄卷蛾(Archips asianicas)和柑桔长卷蛾(Homona coffearia)等发生多,分布广,为害重,特别在东南沿海和四川桔区,70年代以前为害重。释放赤眼蜂、保护利用寄生蜂、蠼螋等天敌、合理间作、结合施用细菌农药与敌百虫等药剂防除,控制效果较好,10多年来成灾的面积渐减。

尺蛾类有9种,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在粤、闽、桂、川的局部地区为害严重。在施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过度的桔园,有时会引起尺蛾类的猖獗。采用挖蛹、诱捕幼虫和应用青虫菌防治均能获得好的效果。

蓑蛾类有12种。大窠蓑蛾(Clania variegata)、小窠蓑蛾(Cryptohelea minuscula)、袋蓑蛾(Dappula tertia)和蜡彩蓑蛾(Chalia larminati)等,在靠近林地、路旁、房侧等其他树种较多的桔园,有时被害重,特别在夏季多雨的年份尤为突出。人工摘除护囊和用青虫菌等药剂防治初龄幼虫,效果较好。

凤蝶类共有21种,是各次新梢的主要害虫。其中分布广,发生多,为害重的有玉带凤蝶(Papilio polytes)、柑桔凤蝶(P.xuthus)和达摩蝶(Princeps demolens)等,在6—8月盛发。人工捕杀、施用青虫菌和保护利用凤蝶赤眼蜂与蝶蛹金小蜂等天敌控制,效果很好。但在多品种混栽,物候期不一致的地区,发生数量特多,为害特别严重,难于防治。

实蝇类有9种。柑桔大实蝇(Tetradacus citri)和蜜柑大实蝇(T.tsuneonis)是黔、滇、川、湘、鄂、桂等省区为害果实的严重害虫。60年代以来采取树冠喷布敌百虫糖液诱杀成虫和早期摘除被害果等措施,为害显著减轻,加之实施检疫和联防,疫区在逐渐缩小。尤其近年来四川万县地区严格贯彻上述措施,效果显著。可是在野生柑桔较多的山区,防治上难度大。

瘿蚊类仅3种。柑桔花蕾蛆(Contarinia citri)分布广,个别年份部分果园为害重,在现蕾期采用地面喷布对硫磷可湿性粉剂和辛硫磷等防治效果好。但在树盘和附近未翻耕地多的果园内,发生为害重,防治效果差。柑桔芽樱蚊(Contarina sp.)和桔实蝇蚊(Hayetiola sp.)分别是广东和四川、云南个别产区70年代以来发现的新害虫,值得注意。

为害柑桔的螨类有34种。60年代以来由于氮、磷肥的大量施用和有机磷、氯等农药的大量喷撒,因而成为在全国各柑桔产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头等重要害虫。首推柑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该螨发生的数量多,为害的时间长,容易产生抗药性,无论防治次数和防治费用,均要占全年防治费用的50—70%左右。7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在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等部分产区,开展了加强测报,园间计划生草保护利用捕食螨等天敌和施用选择性药剂挑治中心虫株等综合防治,在一定面积上收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在单一的化学防治区和乱用药剂的地区,有效的药剂种类不下数十种,仍然在大面积上成灾,造成严重的损失。柑桔始叶螨(Eotetranychus kankotus)和六点始叶螨(E.sex-maculatus)是川、黔、滇、鄂、湘、赣等省区光照差桔园的严重害虫,常引起大量落叶和枯梢,早期施用乐果等有机磷在冬卵盛孵期挑治中心虫株,效果好。但在冬干春旱的年份,由于虫口密度大,防治失时,常造成巨大的损失。柑桔锈樱螨(Phyllocoptruta oleivora)广泛分布于各柑桔产区,在华中和东南沿海发生为害尤为严重。西南桔区近10年来不常大发生,有的年份不需防治,控制该螨的措施,应以药剂和保护利用天敌相结合的措施,效果才好。桔瘿螨(ErioPhyes sheldoni)过去在川、滇、黔、桂、鄂、湘交界的边缘山区和老区为害重,由于大力发展新区和在春夏重剪虫枝和该螨出瘿活动与虫瘿形成初期施用乐果等内吸药剂控制,效果好。因而发生为害面积逐渐缩小,但在少数管理粗放的衰老园中,为害仍然十分严重,应采取措施加以消灭。多食性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是70年代以来我国柑桔上发现的新害虫,该螨不仅在夏秋季为害嫩芽嫩叶,而且近年来在四川江安个别夏橙园为害幼果,值得重视。柑桔裂爪螨(schiazotetranychus baltazarae)仅在福建、台湾、广东的部分山地桔园为害叶片,引起黄白色斑点。短须螨(Brevipalpus spp.)有时在柑桔园内发生数量较多,其为害性不明瞭。

主要害虫的生物学

30年来我国的科研教学和生产部门,先后对80多种主要害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进行调查研究。有关柑桔害虫和病虫防治的专著近10本,发表有关的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研究得深入和发表有关的论文最多的是柑桔全爪螨、潜叶蛾、吸果夜蛾和矢尖蚧。

害虫测报

60年代以前在柑桔害虫上未进行测报方法的研究,70年以来有关研究机构和全国植保总站先后在川、鄂、赣、桂、闽、粤、浙等省区,建立了柑桔病虫测报站,对主要的害虫进行了预测预报的研究。全国植保总站于19806年11月在广西桂林召开了全国柑桔主要病虫测报方法制订会,对柑桔全爪螨、始叶螨、锈瘿螨、潜叶蛾、花蕾蛆、矢尖蚧、红蜡蚧、吸果夜蛾等8种主要害虫,制订了测报的试行办法,印发各地,开展测报。

生物防治

我国柑桔害虫的生物防治是世界开展得最早的国家,可是在60年代以前局限于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ra)防治大绿蝽、柑桔潜叶甲等害虫和引用大红瓢虫(Rodolia rufopilosa)防治吹绵蚧。其天敌资源所知的不过100种。现在已知的柑桔害虫资源近1000种。1959年从原苏联引进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在粤、川、浙、湘、桂、鄂、赣、黔、滇、闽等省区防治吹绵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70年代以来在川、粤、湘、鄂、赣、桂、黔、闽等省区开展利用钝绥螨(Amblyseius spp.)来控制柑桔全爪螨和始叶螨等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尤其是尼氏钝绥螨(A.nicholsi)无论在室内外的增殖技术和分布应用的范围上以及效果上均面广而好。此后,在利用具瘤长须螨(Agistemus exsertus)和圆果大赤螨(Angstis baccarum)来控制叶螨和瘿螨的效果均不错。在四川释放粉虱细蜂(Amitus hesperidum)防治黑刺粉虱,寄生率达95%以上,效果很好。在广东、四川、浙江等省部分桔园繁殖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na)防治柑桔卷蛾卵,寄生率达80%以上,效果显著。在广东培养芽枝霉(Cladosporium sp.)控制柑桔全爪螨和浙江培养多毛菌(Hirsntella thempsonii)控制柑桔锈瘿螨均有一定的效果。

化学防治

由于六六六和DDT的停用,给食叶性害虫和地下害虫的防治带来困难。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的大量供应和施用,给天敌的保护利用造成很大的困难。不仅如此,部分害虫产生抗药性,问题更加严重。近年来蚧螨灵(高效机油乳剂)和结晶石硫合剂的投产和供应,结束了过去施用石油乳剂和石硫合剂不标准化的历史,不仅提高了防治螨、蚧、粉虱等害虫的效果,而且安全方便。双甲脒、托尔克、捕虱灵等第三、四代农药的相继投产和应用,为柑桔螨、蚧、粉虱的防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保护利用天敌,进行综合防治提供了有利条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和有机磷的复配与机油乳剂和有机磷的复配剂,用以防治蚧、螨、蚜、蛾等多种害虫成为现实。不仅提高了防治效果,延缓抗药性,而且是降低成本和克服菊酯类单用诱发螨、蚧、粉虱大发生的有效途径,这是农药发展的新方向。

综合防治

在70年代以前我国柑桔害虫多采用单一的化学防治,或以一、二种害虫为主的综合防治,80年代以来在四川开展了以螨、蚧、粉虱等多种害虫为主的综合防治。全国植保总站于1984年11月在武汉召开的南方果树植保工作座谈会上,讨论制定了《柑桔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供各地参考试行。此后在川、粵、湘、鄂、闽、赣、桂、浙、苏、沪、豫、陕、黔等省市自治区均先后开展了改造环境、加强栽培管理、开展测报、计划生草免耕、种植天敌的桥梁宿主、保护利用天敌、施用选择性农药、挑治中心虫株等综合治理措施,效果显著,不仅用药次数减少、成本降低、环境质量提高、天敌种类和数量增多,且产量增加,品质提高,是今后害虫防治的必由之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