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传统婚礼的迎娶仪式行列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传统婚礼的迎娶仪式行列一般由仪仗、响器和喜轿三者组成,那时人们对此十分重视。比如在清代,就十分讲究金灯执事等仪仗,仪仗就是平时所说的执事。

有民谣说宫灯、戳灯十二对,其实际比这要多。因为当时满族人为了遵从古代婚礼之制,大多在夜间迎娶,这样灯笼火把是不可少的。

迎娶行列照例是以牛角透明质,上绘红喜字图案的高架灯16对、24对、32对不等。这样既可以照明又为婚礼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宅门府第或绅商富户家办喜事,不论是满族还是汉族,都要用两班响器。即:开道锣(两人扛旗,上面写有开道字样,并标着喜轿铺的字号。在旗杆上挂锣)--弯脖号--大号--令箭、金瓜、钺斧、朝天镫、飞龙旗、飞凤旗、飞虎旗、飞豹旗、肃静、回避牌(以上代表半份銮驾)--笙、笛、唢呐、九音锣、大鼓(八面)--金框戳灯12~32对不等、牛角灯12~32对不等--笙、笛、唢呐、九音锣、大鼓(八面)--大镜、二镜、筛镜、掌扇(上面悬挂一面小镜,写着子孙万代、教子成龙等祝语),大红伞盖(以二人用黄绸子拉幌)。

这种执事仪仗到了晚清时和清通典礼典中所载卤簿项目不同,满汉执事相互间杂使用。家里有做官的也可使用官衔牌,没有的也可以向亲朋家借用。

民国以后,除了寡妇再嫁时的迎娶仪式外,不分满汉,新婚的迎娶仪式都要在白天举行(寡妇再嫁时除外),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巳时)发轿,故此多不再用所谓金灯之类。

至于执事,只要有钱,可以随意使用,已无所谓僭越。

喜事的仪仗比清时简单了许多,娶亲行列一般是:开道锣一对、弯脖号一对、大号一对、红伞一对、绿扇一对、大镜一对、二镜一对、筛镜一对、令箭一对、金瓜一对、钺斧一对、朝天镫一对、捧笙的一对、吹笛的一对、吹唢呐的一至二对、九音锣一对、大鼓八面。

执事仪仗的后边是由八名轿A抬着的喜轿。按老北京的风俗,轿子抬过来的是正娶,寡妇再嫁或者娶姨太太时用车。所以,新婚必须用轿子迎娶,即便是穷人家也要用轿子来迎娶新娘。

清代,有官品的用红呢轿,民间则用花轿。

20世纪30年代后,一般都是一乘红轿。轿子上罩有红缎绣片,上绣鸾凤合鸣、牡丹等图案,后来又兴出平金加绣钻石的轿围,有头水儿、二水儿之分,有钱人家为摆阔气,专用头水儿的轿围子,其价钱相当高,差不多和买价一样。

打执事的、吹鼓手、轿A一般都是阵容整齐,训练有素。打执事的和吹鼓手的衣着统一,一律身穿绿色绣红双喜字的短大褂。

轿A身穿镶红边的短蓝大褂。夏天,头戴纬令,冬天戴秋帽。民国十八年(1929年)时,因北伐成功,喜轿铺为迎合当时形势,把抬A们的帽子改了样式,后来又恢复如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