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的骁勇善战为何令曹操胆寒?

如题所述

其实并不是单单的骁勇善战就令曹操胆寒,而是既能战斗,又有智慧,这样的将领才会令曹操感到胆寒。

首先,马超是西凉人,西凉人大多数身材都很魁梧,个个能力非凡,使用的兵器也是跟中原的兵器不太一样,大多数都是长枪长刀之类的,所以对于中原的士兵的武器,自然就要比西凉的兵器要弱得多。再加上马超进犯中原,是为了替父亲报仇,因此自然是一种死不罢休的态度,所以一路追杀曹操,使得曹操割须弃袍,弄得曹操十分狼狈,因而马超令曹操感到害怕。

再加上后来马超归顺刘备的帐中,又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得到刘备与诸葛亮的器重,因此在诸葛亮身边久了,也就懂得了一些战术,一些战法。不会像以前那般被曹操弄点小计就破了他的西凉大军,所以马超既骁勇善战,再加上在诸葛亮身边历练,增添了不少的智慧,因此令曹操十分胆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8

进来看文章的人,不是帅哥就是美女!

马超骁勇善战,真虎将也

马超也是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三国演义》对其武勇也是竭力渲染。而在历史上,马超也的确是一位勇猛无敌的一员虎将。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韩遂率领关西兵联合反对曹操。曹操派曹仁前去征讨,又顾虑到关西兵将的骁勇善战,特地叮嘱曹仁等将领,要坚壁自守,千万不能轻易后发制人。到了这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历时两个多月,这才最终将马超和韩遂击败,绥靖了关西。

马超等人虽然失败了,但这一仗下来,关西兵将的凶悍,尤其是马超过人的骁勇,还是让曹操心有余悸。

据《三国志·许禇传》记载:

(许禇)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

这一战不失为十分的艰难,若不是许禇的话,曹操几乎性命不保。《武帝纪》注引的《曹瞒传》中,也写到了这件事,说当时曹军溃散,诸将不知曹操所在,都十分害怕,后来见到曹操,悲喜交集之下,竟然有人失声痛哭。

再来看《马超传》注引《山阳公载记》:

初,曹公军在蒲坂,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马超提出了正确的作战方案,只可惜并没有被采纳。如果按他的方案,战争的结果就是另一个样子了。曹操知道了,心有余悸,感叹「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由此可知,马超的确是一个难缠的对方。

历史上的马超,就已经是一个令曹操头疼不已的人物了,后来又成了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这样的一个人物,自然不会被民间说书人所放过,他们自然会编造许多故事来渲染马超的骁勇。

在《三国志平话》中,马超一箭飞来,差点要了夏侯惇的性命。两军交战,马超抓住曹军的一名士卒,盘问出曹操留有一部长胡须,立即传令,捉拿长胡子的人,如果抓住曹操,赏金珠万贯。曹操听到关西兵的叫嚷,「刀断其髯,换衣相杀到晚」,又说曹操「若无五帝之分,死于乱刃之下。」这一战,曹操大败而归,回营之后,曹操仍是久久没有回过神来,没有心思饮食。

这本书中又说,曹操夜渡渭水,关西兵将乱箭飞来,「曹军落水,勿知其数。」曹操用马鞍遮住脑袋,顺流而下,这才捡回一条老命。曹军好容易渡到南岸后,又被马超连杀八阵,直到三天后,曹军才在一个高处扎下营寨。

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之上,《三国演义》写出的马超更是骁勇善战,令人闻风丧胆。为报杀父之仇,马超联络韩遂,起二十万西凉大军浩浩荡荡杀来,一路直取长安,破潼关,最后与曹操亲率的大军对垒,连败曹操的大将于禁、张郃,将李通刺于马下。西凉兵漫山遍野杀来,曹操根本无法抵挡,溃不成军、狼狈不堪。在乱军之中,曹操又怕被西凉兵认出,先脱下了自己的红袍,又割断了自己的一部长须,又扯旗角包颈逃跑。即便如此,他仍然差点被马超给杀了,最后靠曹洪起来拚死一战,这才能够逃脱这个鬼门关。

曹操割须逃跑

几天后,曹军渡渭河之时,曹操又差点被马超的军将乱箭射死。以至后来张松讥笑曹操「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惹得曹操大怒,要将张松杀了泄愤。

此外,《三国演义》中还有许禇裸衣斗马超的精彩场面。其实在历史上,许禇和马超虽然相遇,却并没有正面交手。据《许禇传》:

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禇。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禇勇,疑从骑是禇。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禇,禇瞋目盻(怒目而视)之。超不敢动。乃各罢。

由此可知,许禇虽然和马超相遇,但马超却丧胆许禇的神勇,而不敢动,《三国演义》的作者见到了这一段,觉得很不恬适,既是两员超级虎将相遇,为什么不让他们恶斗一场呢?《三国演义》中许多虎将之间的大战,都是出于作者这样的构思的,比如说关羽大战黄忠,张飞大战马超等,这里的马超大战许禇也不例外。而这段两虎相斗更是精彩,二人大战数百回合,难分胜负,最后许禇竟然脱下盔甲,赤着上身上阵,双方拗断  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最后,单打独斗又成了群战甚至于混战,西凉兵又冲杀过来,曹军又被杀得溃不成军,折损大半。

许禇裸衣斗马超

在一系列恶战之后,《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

一日,操于城上见马超引数百骑,直临寨前,往来如飞。操观良久,掷兜鍪于地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

《三国志》中注引的那句「马儿不死,吾无葬地」被移到了此处,因为前面有一系列的描写马超的骁勇无比,这里的两句话就显得格外有份量。曹操站在城上,望着马超那往来如飞的身影,发出这样的一句叹息,里面有恐惧、有仇恨也有无奈,更多的莫不还是对马超过人骁勇的赞赏和惊叹!

能看到最后那必须是男神女神

第2个回答  2018-01-04

当年马孟起杀得曹操割须弃袍这件事,我相信每一个人不会不知道。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对这段曹操落魄的景象绝对是记忆深刻,因为这部分描绘的是栩栩如生。

想那曹操当了一辈子的英雄好汉,一个是华容道,一个是赤壁之战,再一个就是跟西凉军的战争了。西凉军这帮人,他们本身所使用的武器跟中原的人大有不同。

他们大部分身材勇猛,使用的都是长枪兵刃,中原所使用的武器都是短刃。这样一来,古语云一寸长一寸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加上当时的马超正值英雄少年,初出茅庐不怕虎,一心想要替父报仇。于是,便上演了杀的曹操十分胆寒的景象。

这是在前期,但毕竟他也只是一个少年,有勇无谋,说的就是马超。

可是随着马超投奔了刘备,刘备有诸葛亮当做他的军师,指挥马超。也因此曹操在心里面也越发的忌惮起来。

马超在诸葛亮的身边久了,这诸葛亮的智慧总要学到几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