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过年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如题所述

1、赶年集,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

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在大集上要把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买回家。

2、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严寒,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相识,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间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由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适口,果汁富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3、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今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停。


4、扫棚

进入腊月二十三之后,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家庭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中国民间称之为“扫尘”、“掸尘”。因为有民谚说:“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民俗专家表示,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

5、杀年猪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童谣过去在东北农村广为流传。

过去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那时候,大多数农家都在院门之侧垒砌猪圈养猪,少则可供自给,多则出卖换钱,因此圈里养着几口大肥猪被视为家道殷实的标志之一,“肥猪满圈”也是普通农家的美好愿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7
1、三十晚上包饺子:北方人过年有吃饺子的习惯,在大年三十守岁的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饺子皮和饺子馅要刚好用完,皮多了或者馅多了,都是有说道的。用来包饺子和地面不能全都用光,要剩点,说这样是年年有余粮。

2、夜饭后吃冻货:冻货是东北的特产,也是东北人超级喜欢的一种“休闲食品”。虽然吃冻货这一习惯不是家家都有,但是吃完年夜饭后,把冻梨、冻柿子放在水里缓一会,等化差不多了吃一个,不仅酸甜可口,还提神醒脑。最主要的是,冻货可以解酒、解腻,吃过丰盛的年夜饭后来一个冻梨,绝对使你浑身舒畅。

3、三十晚上点长灯:大年三十的晚上是不能关灯的,要点长灯。而且在正月十五之前家里都要点着灯笼,老东北人说这事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如果小孩子不小心关了灯,可是要被骂的,并且新婚夫妇的新房里是不能空着的,必须要留人,而且彻夜点灯。

4、压岁钱:压岁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压岁钱是我国过年的一个传统,是长辈对小辈的祝福和爱意。孩子想要得到压岁钱是要给长辈们磕头拜年的。到了现在几乎都把磕头这个环节给省略了……

5、初一初二不扫地:过去老东北人认为,新年是聚集一年好运的关键时刻,所以不能轻易地做打扫,怕把一年的好运气都扫出去的。所以初一初二是不扫地的,甭管地上造得多埋汰,都不扫。

6、破五吃饺子:所谓“破五”就是要驱灾辟邪,躲避灾难。这一天早上要鸣放鞭炮,吃饺子,意思是把那些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掉,送走穷神。

7、正月不剪头:从小就听妈妈说正月剪头克舅舅,所以在正月的时候是不允许剪头的,规定要到了二月二才能剪头,意为剃龙头。二月二这一天剪头是很吉利的,男孩子到那一天一定要理个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