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民俗的饮食民俗

如题所述

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传承文化现象的总称,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心理表现出来。
饮食民俗: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包括: 年节食俗、 日常食俗、 人生仪礼食俗、 宗教信仰食俗、 少数民族食俗等.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团圆饭
时间跨度
十天左右的拜年活动。
年饭
食年糕、饺子、元宵的习俗
喝元宝茶、年酒的习俗
《荆楚岁时记》“鸡鸣而起,行于庭前爆竹,以避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汤,下五辛盘,进敷干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 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夕节、灯节
起源——祭祀太一正神,以火把驱邪
上元节是佛道两家及民俗的结合产物。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开始祭祀“泰一“神。“泰一“也称“太一“,是天神中最尊贵者,即上帝之名位。汉武帝在东南郊设祭坛,祭祀太一,佛教传入我国,按佛教规矩,于上元之日在各寺院燃灯祀佛。此后祀太一神与佛教结合,于正月十五上元夜放灯,流传民间,逐渐发展成观灯盛举。
吃元宵
张灯结彩——“十三夜,四衢张灯,至十八日乃止,谓之元宵节,十四日,夜以秫粉作团谓之灯元,享祖先毕,少长食之,取团圆意。”
祭祀活动 清明的起源——寒食节(禁烟节)
寒食节: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晋文公时的重臣)。
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本为节气。 祭祀的风俗——《旧唐书》“五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编人五礼,永为恒式”
饮食活动——《竹溪县志》“清明日,妇女簪柳于头,以秋千为戏,陈蔬馔,祭祖先,各拜扫坟,添土标钱,祭毕,即前席地食饮,欢欢而散。
江南的清明稞与讨清明。 端阳节的起源:纪念屈原
吃粽子的习俗——“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ou)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栋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如其言。
食咸蛋、饮雄黄酒(避毒与邪)
端午节还是雨水节、农人节。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鼎盛阶段。 中国的情人节。
牛郎织女的传说。
乞巧活动
七夕夜常见的食品——菱、瓜子、瓜、花生等。 中秋节的起源:
祭月
秋报的遗俗 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吃月饼的风俗: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民间传说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妇女活动
——苏轼“小饼嚼如月,中有酥和诒。”明代“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摸秋与送瓜——偷瓜以晚上行之,偷之时,故意使被偷之人知道,以讨其怒骂,且骂得越厉害越妙。将瓜偷来之后,穿之以衣服,绘以眉目,装成小儿之状,乘以竹舆,有锣鼓送于无子之妇之家。受瓜之人,须请送瓜之人食一顿月饼,然后将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将瓜煮而食之,以为自此可怀孕也。 农历九月初九,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与日月并应。”
重阳节的吃糕风俗
迎嫁女归宁的风俗
重阳节菊花酒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
冬至的起源: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北方“冬至饺子夏至面”
北方冬至前后腌制酸菜。
冬至节饮酒御寒“十一月雪,居民拥炉饮酒不出,曰‘过雪天’”
“冬至日,多祭始祖于祠者。祭毕合族以食,曰‘冬至酒’”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成道节的起源——时间农历十二月八日: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顺天府志》:“腊八粥,一名八宝粥,。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制,定制,派大臣监制,盖供膳上焉。其粥用糯米杂果品和糖而熬,民间每家煮之相馈遗。”
湖南民俗——具醪酒、羊猪,鸣腊鼓,祭土谷之神。
腊米、腊酒、腊醋、腊水、糖馓的制备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月二十三
来源
相传灶王是玉皇大帝的女婿,老实、忠厚而又倔强、丑陋,不讨丈人欢心,被贬到凡间掌管家政,专司厨务。他每到岁末要上天“探亲”和“述职”,汇报各家情况。凡是过错之人便要折寿一百至三百天,故而家家不敢怠慢。人们为灶神烧香、磕头,换神像,献豚酒,供上鱼鲜、箕豆、糖瓜、花果与五色米食,还要以胶牙糖粘其嘴,用酒糟抹其脸,使这位终年被烟火燎的尊神最后尝点甜头,以便“上天言好事,回宫报吉祥” 另:元朝时,蒙古人为了防止汉族人造反,每五家汉族人才能有一把菜刀,而且这把菜刀是放在蒙古 人家里的,只有蒙古人同意,汉族人才能生火开灶,所以汉族人习惯的把这家蒙 古人男人叫“老灶爷”,女的叫“老灶奶”,还画了图贴在厨房,每到新年,这 家蒙古人要到县城汇报整个村子的情况,为了让“老灶爷”“上天言好事”,到 腊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会把好吃的送到蒙古人家里,谓之“祭灶”。如果你有机会到农村看到“老灶爷”和“老灶奶”的图象,你会发现图中的人物穿着打扮都是蒙古装。
鸡骨糖、灶糖、胶牙糖的熬制。“元日食胶牙糖,取胶固之意”
“人口粥”的习尚——《梦梁录》“二十五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名曰‘人口粥’,有猫、狗者,亦预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