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什么都这样望子成龙?!

如题所述

答:每到假期,看见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门口密集的接送孩子的家长们,不由得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实在太多太多了!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却忽略了登上领奖台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只不过是陪跑而已。
1、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凡,归根结底是无法接受真实的自己。
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特长被埋没,或者没有受到合适的教育而耽误了自身的发展,便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可是,孩子并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他只是借由你们出生在这世界上,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人生历程要去完成。
我们最终都要接受事实,自己只是平凡的父母,而子女大概率是平凡的子女。
2、家长感觉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你一定要好好上这个补习班,妈妈为了赚钱真的好辛苦"。
如果孩子不努力,甘于"平凡",有很多家长就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然而,教育并不是"春种一颗粟,秋收万粒子",教育的本质是相互的,家长教育了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更新了自己的认知,成为了更好的家长。
3、家长之间存在攀比心理。
你家孩子学了舞蹈,我家就得学唱歌;
你家孩子电子琴九级,我家孩子就必须钢琴十级;
你家孩子报名小主持人课程,我家孩子立刻练习诗朗诵……
如此攀比,辛苦的是没有一点自由时间的孩子和家长,开心的只有不停营造焦虑感的补习班们。
请家长们不要把自己的不如意倾泻在孩子身上,把改变命运的机会全都交到孩子手中,你承担不了的,他也同样承担不了。
家长为了督促孩子"不平凡"而给与过多压力,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引发孩子的成就焦虑。

你是否发现,孩子逐渐变得不喜欢公众场合、惧怕社交、临阵退缩、讨厌考试……这些症状的发生,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已经陷入了成就焦虑。
所谓成就焦虑,是当孩子怕不能达到某项成绩或者被同伴超越时,引发的恐惧、焦虑情绪。
这种情绪如果不得到抒发,很有可能会形成应激反应,甚至延续到成年变成慢性的情绪障碍,影响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形成。
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0-6岁是孩子的接受期,6-12岁是性格潜伏期。
在此之前,大多数孩子还能够接受家长的安排,承担来自家长的压力。
然而进入12岁以后的青春期后,长期隐藏的逆反心理会在荷尔蒙激素的增加下爆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就像一颗不定时的TNT。
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爆炸,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情。
伤害亲子之间的感情。
如同前文中所说的,当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已经引起了孩子的成就焦虑,在孩子心里,家长的关爱与否已经和自己做得够不够好相挂钩,如此下去他们就会害怕每一项让他们"不平凡"的考验。
因为一旦失败,可能就会让他们失去父母的爱。当孩子认为"爸爸妈妈是因为我考得好才爱我",这就已经伤害到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做家长的应该如何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争取双赢局面?
降低对孩子的预期。
有一位网友曾经说,她和老公都是985大学的毕业生,孩子却一直在班里处于中游。
她看起来十分简单的奥数题,孩子却迟迟做不出。最后她放弃了对孩子的过高期盼,鼓励她快乐地学习生活,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学习成绩居然出现了上升。
在中国所有的孩子里,能考上985大学的,只不过占总数的2%。
降低对孩子的预期,也许结果更加皆大欢喜。
鼓励但是不强迫孩子。
在《奇葩说》中表现亮眼的哈佛硕士詹青云,在童年时一直是一名"学渣",而妈妈却一直鼓励着她:"妈妈给你预测一下,你到了四年级就好了"、"妈妈又重新给你预测了一下,你到了初三就变成好学生了"……最后,詹青云厚积薄发,在高一的时候才逐渐弄懂了学习的方向,借着妈妈的鼓励,"送我上青云"。
对孩子鼓励而不强迫,让孩子更心甘情愿去挑战"不平凡"的道路,事半功倍。
养成双向沟通的好习惯。
在能够双向沟通的家庭,父母可以随时倾听孩子在烦恼什么,孩子也能随时理解父母在忙碌什么,对彼此的世界都有了基础的了解,也更能够做到换位思考。
当家长了解了孩子想要多玩一点点时间的小心愿,当孩子明白了家长为他考虑的良苦用心,是不是这条"不平凡"之路,在齐心协力下也能走得更容易些呢?
孩子于我们也是一样,他既然碰巧做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就应该为他种下一棵小小的玫玫瑰,让这颗星星在我们的眼中更夺目,更闪烁。
即使在别人看来这颗星星与其他数十万颗平凡的星星没有任何区别,我们还是爱他,只是因为,他是独属于我们的星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12
因为自己没有成功。 步希望寄托在孩子什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