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恺人物介绍

如题所述


崔恺
崔恺,1957年8月13日生于北京,男,汉族,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1984年崔恺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6月至2008年6月当选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副理事。2000年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2014年起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13年12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天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崔恺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方针,在借鉴国际建筑思潮的同时重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努力探索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设计创作之路,截至2014年6月先后主持设计完成了包括拉萨火车站、首都博物馆、安阳殷墟博物馆等在内的各类建筑工程一百余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提出“立足本土”的设计观念。
中文名:崔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7年8月13日
职业:建筑师
毕业院校:天津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品:安阳殷墟博物馆
人物经历
1984年10月,崔恺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
1984-1985年,在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任建筑师。
1985-1987年,在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任建筑师。
1987-1989年,在香港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任建筑师。
1989-1996年,在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任高级建筑师、副总建筑师。
1997-2000年,在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任副院长、总建筑师。
1999年,中国“国家百、千、万人工程”人选。
2000-2015年,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工程设计大师。
2011年12月8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015年起,任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崔恺,曹晓昕.品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技艺,2013(1):36-37.
崔恺.属于拉萨的车站.建筑学报,2006(10):44-49.
崔恺.遗址博物馆设计浅谈.建筑学报,2009(5):45-47.
张男,崔恺.殷墟博物馆.建筑学报,2007(1):39-44.
刘爱华,崔恺,张广源(摄影).当现代遇见历史——北京德胜尚城.世界建筑,2006(2):140-146.
崔恺.建筑师札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朱子瑜,崔恺.建筑新北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崔恺.追随梁思成先生的足迹在建筑本土化的道路上学步——在中国建筑学会2007学术年会上的发言//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2007.
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选:2004.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何咏梅,崔恺.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暨火把广场.建筑学报,2008(7).
崔恺.建筑和展陈设计的互动交流是博物馆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装饰,2009(3):12-14.
崔恺.在旧厂房中做新文章──外研社印刷厂改建设计.世界建筑,2000(1):87-90.
崔恺,张男.当我们与祖先对话:关于历史遗址博物馆设计的思考.建筑创作,2005(4):40-57.
崔恺.“泰山石”——泰山桃花峪游客中心设计随笔.建筑学报,2011(10):52-53.
崔恺.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建筑创作,2007(8):30-35.
崔恺.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建筑创作,2007(8):36-37.
崔恺,张男.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建筑学报,2006(9):39-39.
周畅,崔恺,邓东,etal.建筑师的城市视角——一次关于城市与建筑的对话.建筑学报,2006(8):46-52.
崔恺,崔海东.文化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学报,2007(7):56-61.
崔恺,柴培根.关于幼儿园的一段对话.建筑学报,2001(10):8-11.
崔恺.关于“集群设计”.世界建筑,2004(6):12-13.
崔恺.构筑城市的客厅——首都博物馆.世界建筑,2006(9):138-146.
文兵.精神,与历史同行: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设计.建筑创作,2006(4).
崔恺.苏州火车站.建筑创作,2007(8):38-41.
张男,崔恺.辽宁五女山山城高句丽遗址博物馆工程记录.时代建筑,2009(1):136-141.
崔恺.大连软件园软件工程师公寓.世界建筑,2008(2):93-99.
崔恺.在清华做“创新”——清华科技园创新中心.建筑学报,2003(1):33-35.
崔恺.走进异邦的国家形象——使馆建筑漫谈.世界建筑,2006(8):97-99.
崔恺,康凯,关飞,etal.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建筑学报,2011(12):34-42.
崔恺.空间的过渡——石油大学校前广场和图书馆设计构思.建筑学报,1997(12):14-15.
崔恺.关于外研社办公楼建筑创作的思考.建筑学报,1998(9).
崔恺.适用→经济→美观──北外逸夫楼设计随笔.时代建筑,2002(2):20-25.
崔恺.一条小食街的空间构成:石油大学(华东)饮食中心设计构思.建筑学报,1993(9):48-49.
崔恺.重点在建筑之间——东莞松山湖新城商务办公小区.时代建筑,2006(1):72-75.
崔恺,王_.游走在山水之间——株洲体育中心设计构思.建筑学报,2007(9):34-40.
崔恺.天津滨海新区CBD规划与建设开放性论坛.城市规划,2008(8):53-61.
郑时龄,潘冀,崔恺,etal.台湾当代建筑发展论坛.时代建筑,2008(5).
崔恺.山水之居自然之情--外交部怀柔培训中心创作随想.建筑学报,1996(10):50-51.
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大殿建筑创作座谈会.建筑学报,2006(6).
王_,崔恺.疏整与更新——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南方建筑,2008(3):62-69.
崔恺.上海朱家角新镇水上宾馆.建筑创作,2008(4):54-59.
崔恺,康凯,喻_.国家的门脸儿——南非使领馆设计.建筑学报,2013(6):26-29.
崔恺,于海为,柴培根.校园综合体——北京工业大学第四教学楼组团设计.建筑学报,2015(11):68-69.
梁应添,崔恺.历史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探求:西安阿房宫宾馆建筑创作介绍.建筑学报,1991(2):42-47.
崔恺.老字号的新形象:北京丰泽园饭店设计构思.建筑学报,1995(1):25-28.
崔恺,朱小地,庄惟敏,etal.20年后回眸香山饭店.百年建筑,2003(Z1):40-50.
崔恺,王_,商玮玲,etal.链接——北京大兴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设计.建筑学报,2004(8):25-32.
集群建筑设计论坛.时代建筑,2006(1):36-41.
崔恺.外研社大兴国际会议中心.建筑师,2006(2):4-11.
崔恺.有礼,有理东软大连软件园9号楼设计.时代建筑,2007(6):46-53.
崔恺.中国传统元素景观设计: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庭院(三号院).建筑创作,2007(8):44-47.
柴培根,崔恺.求同存异——安徽出版大厦设计.建筑学报,2008(2):40-45.
崔恺.传播建筑学——国际建协第23次世界建筑大会综述.建筑学报,2008(9).
叶铮,崔恺.前门23号院落整治修缮工程.建筑学报,2010(2):56-61.
崔恺.外在环境与内在性格的表现——蛇口明华船员培训中心设计构思.建筑学报,1992(10):33-37.
崔恺."形式追随环境"--深圳电视中心竞赛方案的构思.建筑学报,1998(7):54-55.
崔恺.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建筑学报,2008(6):28-35.
崔恺.下沉花园3号院礼乐重门.世界建筑,2008(6):96-99.
张广源.北工大软件园B区.建筑学报,2011(5):88-89.
崔恺.2011UIA评奖综述.建筑学报,2011(10):16-25.
崔恺.一个建筑师对室内设计的关注.室内设计与装修,1999(3):38-42.
崔恺.西部村落——圣塔菲.小城镇建设,2002(1):96-97.
崔恺.黑、白、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办公楼设计随笔.时代建筑,2003(2):76-79.
崔恺.雅昌设计随笔.世界建筑,2005(10):118-124.
崔恺,王_,商玮玲.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世界建筑,2006(4):129-134.
崔恺.奥林匹克公园多功能演播塔.建筑创作,2007(8):42-43.
崔恺.2004年度WA中国建筑奖.世界建筑,2007(2):108-109.
崔恺.艺术家聚落:西山创意产业基地B区.建筑创作,2007(8):28-29.
崔恺,陈林曦,周凯莹,etal.广州"非洲区"贸易模式调查与研究.环渤海经济_望,2009(5).
崔恺,康凯,喻_,etal.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非大使馆.建筑学报,2013(6):16-21.
崔恺.石头的故事:威海中信金融大厦创作小记.建筑学报,1999(9):31-33.
崔恺.面对“非典”不能矫枉过正.中国住宅设施,2003(4):7-8.
崔恺.关于“城市庆典”的随想.建筑学报,2004(3):5-5.
崔恺,李佳玲.西安紫薇山庄.建筑学报,2004(12):36-41.
崔恺.建筑回归对本土文化的关心.上海住宅,2004(11):20-20.
崔恺.文化不是做出来的.百年建筑,2005(2):10-11.
崔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方案.百年建筑,2005(8):62-67.
崔恺.零距离和X距离.时代建筑,2006(5).
崔恺.是美观还是文化.百年建筑,2006(5):24-24.
崔恺.由特色而想到的——读《特色取胜》后的几点体会.建筑创作,2006(7).
崔恺.追思与缅怀:与张开济老同游张家界.建筑创作,2006(11).
崔恺.衷心的祝贺.建筑创作,2007,100(10):161.
崔恺.读书和杂感.建筑创作,2007(5):115-116.
崔恺,单立欣,郭海鞍.在限定中营造城市空间——天津响螺湾奈伦国贸大厦设计.建筑学报,2008(6):12-15.
崔恺,李有为,周之毅.周恺:穿越建筑的唯美.缤纷,2008(3):108-111.
崔恺,郑世伟,黄鹤鸣.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建筑技艺,2008(3):80-89.
崔恺.崔恺:统一的,公平的"安全岛".城市环境设计,2009(2).
崔恺.浅谈建筑师教育.南方建筑,2010(5):78-79.
任祖华,崔恺.叠石释义——山东广电设计构思谈.建筑学报,2010(6):81-83.
1996年至2013年间,崔恺先后受邀参加巴黎“中国建筑展”(1996)、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2003)、台北“城市谣言——华人建筑展”(2004)、首届深圳建筑双年展(2005)、伦敦“创意中国”展(2008)、巴黎“中国当代建筑展”(2008)、纽约“中国本土建筑展”(2008)、布鲁塞尔“心造——中国当代建筑前沿展”(2009)、烟台-成都“另一个,同一个-中国当代建筑的断面”建筑作品展(2010)、北京“重生”——汶川震后重建作品展(2010)、“中而新”——国际建协2011东京大会中国展(2011)、香港“2011-12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12)、“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2012)、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2000-2013中国当代建筑回顾展(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历史的建构——当代中国建筑展”(2014)、“走向批判的实用主义:当代中国建筑”哈佛大学展览(2016),并在天津及深圳举办“本土设计-崔恺建筑作品展”(2010)、在北京举办“十年·耕耘——崔恺工作室十周年建筑创作展”(2013),与《世界建筑》杂志共同举办“崔恺作品巡展”(2013)等中国国内外多个专业建筑展览。
人才培养
崔恺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时,指导丁旭攻读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他在与学员交流中,他结合自身经历,传达出“建筑应属于那片土地而不是自己”的社会、环境责任感。
崔恺从多个方面详细诠释了“本土设计”作为一种设计原理和文化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并与现有的“民族风格”进行了区分。通过对“本土、耕耘、培育、收获、选种”几个词的解析,阐明了“本土设计”的步骤与重点。为了让建筑学院师生更好地理解本土设计,崔恺院士还介绍了他在近年设计的若干个方案,结合项目所在地的本土特色,让师生们从实例中体会本土设计的魅力。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崔恺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建筑师协会国际竞赛委员会联席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理事、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常熟市人民政府顾问、北京市金融街建筑顾问、东莞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建筑顾问、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多家专业杂志编委、多家社会媒体顾问等社会职务。
人物评价
崔恺作为中国建筑设计界的领军人物从事了大量的设计实践,在行业里有较大的影响。(中国建筑学会)
几十年来的设计经历让崔恺终于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即是“本土设计”,他希望能顺应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以土为本来进行建筑设计-建筑要对得起这片土地。(央视网、中国建筑学会)
建筑之于他是一种审美。图形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建筑之于他是一种文化。史学之美、哲学之美、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象,涵括其中。建筑之于他是一种交流。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使用汇集一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建筑之于他是一种使命。职业道义、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人之品格,尽显其中。建筑之于他是一种旅程。长路漫漫,始于足下、脚踏实地、潜心求索,乐在其中。(中国建筑学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