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珍稀植物有哪些

青藏高原珍稀植物有哪些

编辑本段一、植物种类和地理成分 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整个青藏高原区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粗略估计高等种子植物可达10,000 种左右,如果把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除外也有约 8,000 种之多。但 是高原内部的生态条件差异悬殊,植物种类数量的区域变化也十分显著。如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自山麓河谷至高山顶部具有从山地亚热带至高山寒冻风化带的各种类型的植被,是世界上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高等植 物种类在 5,000 种以上。而在高原腹地,具有大陆性寒旱化的高原气候,植物种类急剧减少,如羌塘高原具有的高等种子植物不及 400 种,再伸进到高 原西北的昆仑山区,生态条件更加严酷,所采到的植物种类也只有百余种。 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虽然海拔高度低至 3,000 米上下,但气候极端干旱, 盆地内种子植物约 300 种,加上周围山地,种类可在 400 种以上,至于新疆 和西藏交界的阿克赛钦和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则出现大面积裸露的无植被 地段,所能找到的植物种类就更少了。可见,整个高原地区植物种类的数量 是东南多、西北少,呈现出明显递减的变化趋势。 显著的区域差异 按照植物种类的地理成分,青藏高原各地也有显著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南缘,东喜马拉雅南翼的低海拔地区属古热带植物区,热带地理成分占优 势,种属数虽较多,每属内所含的种数却较少,说明这里处在古热带植物区的北部边缘,属热带亚洲成分,起源大都比较古老。如三尖杉科的印度三尖 杉,买麻藤科的买麻藤金缕梅科的阿丁枫、龙脑香科的羯布罗香等。高原东 南部属森林植物区系,以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主,含有数量众多的木本植物,组成各种类型的森林,如壳斗科、茶科和樟科的一些常绿树种,高山栎类植物以及针叶林中的代表树种,如高山松、乔松,多种冷杉和云杉等,杜鹃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也就在这里。 独特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 在高原内部则以青藏高原成分占支配地位,它有着年轻的、独立发展的历史,有许多种、属是在高原强烈隆升过程中逐渐适应于寒冷干旱的生态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植物如小蒿草、紫花针茅、固沙草、西藏蒿、垫 状驼绒藜等。高原的西北部和柴达木盆地等干旱区域则以亚洲中部荒漠成分 为主,如驼绒藜、膜果麻黄、合头草、蒿叶猪毛菜、沙生针茅等。典型的温 带和高山成分如金露梅、羊茅、珠芽蓼等在高原上分布比较广泛,常为高山灌丛和草甸的组成成分。 因此,在植物区系上整个青藏高原区除其南缘可划归古热带植物区外, 绝大部分都属于泛北极植物区。其东南部属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北 部的柴达木盆地属亚洲荒漠植物亚区的范围,而高原内部腹地则是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 编辑本段二、郁郁苍苍的森林 简述 通常在人们的想象中,青藏高原是与森林无缘的。其实不然,在高原的 南缘和东南部,即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和横断山脉地区,深受南来夏季风的惠泽,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广泛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是我 国的重要森林区之一,有些还保存着较完好的原始天然森林。而在高原的北 部边缘,如祁连山东段和昆仑山西段北翼山地也有少量森林零星分布,具有 干旱荒漠区边缘“湿岛”的特征。 阔叶林 由阔叶树种构成的森林在青藏高原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有广泛的分布,它们的类型较多,且与生态地理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热带常绿雨林和半常绿雨林分布在东喜马拉雅南翼海拔 1,000—1,100 米以下,乔木高大,森林茂密,通常高达 30—40 米。主要树种都是热带成分, 由龙脑香科、桑科、四数木科等多种树木组成常绿雨林;由千里榄仁、阿丁 枫等组成半常绿雨林。这些热带森林组成种类复杂,林内层次不明显。许多 树木树皮光滑,呈灰白色或灰棕色,格外显目。有些树木具有凸出地面的板 根,有的树木如马胆果,巨大的果实直接生长在树干和粗枝上,就是“老茎 生花”现象。林内大型藤本和附生植物很多,主要由天南星科、棕榈科、兰 科和胡椒科植物以及喜阴湿的热带蕨类和苔藓所组成,其中有叶 大若扇的麒麟叶,花冠红艳的芒毛苦苣苔和香郁喜人的兰花等。 常绿阔叶林在喜马拉雅山脉中、东段南翼山地和察隅地区分布较广。它由壳斗科的栲、青冈、石栎等属及茶科、樟科、木兰科等常绿乔木组成,具有浑圆的波浪形林冠,森林郁闭度大,高 20—30 米,层次较多,附生及攀缘 植物也不少。有的林地非常潮湿,林内地面石块或树干上长满苔藓,具有“雾 林”或“苔藓林”的特征。硬叶常绿阔叶林系由壳斗科的硬叶栎类树种组成的森林,如高山栎、川滇高山栎、黄背栎等。和上述常绿阔叶林树种不同,硬叶栎类具有旱生生态 适应特征,如叶子常绿、革质坚硬,中型叶偏小,叶缘多具尖刺或锐齿,叶 面光滑,叶背大多密布黄色或灰色短绒毛。树干多弯曲、木材坚硬,树皮厚 具粗纹,分枝多且密集等。通常树高 15—25 米,层次结构较简单。这类森林 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季相,树冠枝条上常飘挂着浅黄色的树松萝。落叶阔叶林适于气候寒冷的生态条件,多为冬季落叶的阳性树种所组成,如桦木、桤木和杨树等。糙皮桦林多见于森林上部;桤木中的旱冬瓜是 适应幅度广的速生树种,常在海拔较低处组成次生林;山杨、白桦混交林则 系针叶林破坏后自然更新起来的次生林类型,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部森林 区。此外,在青海东部山地阴坡也有小片辽东栎林分布。 上述这些阔叶林类型对温度、水分条件的要求有一定规律,随着由暖热 湿润向寒冷湿润或寒旱的变化,大体上出现自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的更迭。森林组成种类由多至寡,森林结构自繁及 简,层次减少,高度变矮。 针叶林 针叶林是青藏高原上分布最广的森林类型,其中常绿针叶林有松林、铁 杉林、云杉林、冷杉林、圆柏林、柏木林等;落叶针叶林有落叶松林。针叶 林的乔木通常高大、挺直,单位面积蓄积量高,能提供经济用材和大量林副 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高原上的针叶林多分布于江河上游山区,在 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方面有明显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松林主要由云南松、高山松、乔松和长叶松组成,前两种分布在察隅和 横断山区,后两种见于喜马拉雅山脉南翼。它们是适应性较强的耐旱抗瘠的 阳性树种,通常生长迅速、更新良好,抗火性强,多在阳坡和半阳坡构成层 次少、透光好、林相整齐的森林。以察隅地区生长的云南松林为例,130 龄 的林分,平均高接近 50 米,每公顷蓄积量达 1,000 平方米,超过东北小兴 安岭地区优越条件下生长的红松林。 喜阴湿的铁杉林主要分布在高原南缘潮湿地区的山坡上。铁杉苍劲挺 拔,高可达 30—40 米,那平展低垂的枝桠把它衬托得更加雄伟壮观。铁杉林内比较阴湿,下层乔灌木和草本较多,树干上多长满苔 藓,好象裹上一层厚软的绿毡。 由云杉和冷杉组成的森林通称为暗针叶林,在高原东南部山地分布很 广。冷杉性喜湿冷,乔木层高 20—30 米,林内乔灌木较多,地表苔藓层较发 达,树枝上常悬挂着黄绿色的长松萝,点缀着墨绿色的林冠。 云杉林通常分布的海拔高度低于冷杉林,在湿润区域则可生长在阳坡上。由于它较耐寒旱,在横断山区内部分水岭两侧地段常占优势并组成森林 上限和森林区西北缘的林地,常见的有林芝云杉林和川西云杉林。在青藏高 原北缘东祁连山生长有青海云杉林;至叶城以西的西昆仑山,在较湿润的峡谷阴坡上则有零星的雪岭云杉林 成斑状分布。 柏木林分布局限,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朗县境内以巨柏为建群种,适沙耐旱,别具一格;在大渡河上游金川、马尔康一带则由岷江柏木为主,多生长 在窄谷的陡坡上。圆柏林多见于横断山区森林带上部阳坡,以大果圆柏为主, 是比较典型的耐旱、耐瘠又耐寒的林型,多为高 10 米左右的疏林、结构比较 简单。高原东部及东北部则以祁连圆柏林为主。 落叶针叶林以大果红杉和西藏落叶松为主,前者分布在横断山区,后者以西藏东南缘山地为主,比较耐寒,耐瘠薄,对土壤条件不苛求,分布海拔 较高,有的还构成森林上限或顽强生长在冰碛物上。 编辑本段三、千差万别的各类灌丛 灌丛的生态适应幅度较森林广 青藏高原各地都有灌丛出现,它们所占 面积不大,但类型众多。既有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常绿革叶灌丛和常绿针叶 灌丛,也有散布高原各地的不同类型的落叶阔叶灌丛,干旱谷地中的浆质刺 灌丛和荒漠地区的盐生灌丛。 每年 4—6 月间在高原东南部的高山上可以见到盛开着红、紫、白和黄等 各色花朵的杜鹃灌丛,组成山花烂漫的世界。它们的种类和生态特性因地而 异。紧接着森林带上部的山地阴坡有以钟花杜鹃为代表的高大的无鳞杜鹃类灌丛,它们的枝叶较大,绽放着粉色、白色的杜鹃花。在冬春积雪的生态作 用下,它们先顺坡下延生长,然后向上直立达 2—4 米,组成郁闭而难通行的 灌丛,其下多覆盖着 3—5 厘米厚的苔藓,显得十分潮湿。在开阔的高山上,杜鹃灌丛多 由植株矮化、枝叶细小的有鳞杜鹃类组成,高度为 0.8—0.2 米不等。在横 断山区杜鹃种类甚多,通常认为这里是杜鹃属的故乡,向西与东喜马拉雅相 联,这一地区含有杜鹃属的大部分种类,其最原始的类群也分布在这里。由 这里向高原内部,杜鹃灌丛的种类减少,景色也较单调,北边可达东祁连山, 西边可至冈底斯山东段。 爬松 和杜鹃灌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圆柏灌丛,它们耐干瘠,分布在这一地区 阳坡,常形成直径 1—1.5 米左右的暗绿色圆盘状匍匐在坡面上,当地有的 称为“爬松”。这类常绿针叶灌丛较耐寒旱,分布范围比杜鹃灌丛更伸入高 山腹地,而具有高原特色。落叶阔叶灌丛中以金露梅灌丛分布范围最广,不仅见于从东祁连山至喜马拉 雅山的湿润、半湿润的高山上,而且在半干旱的高原腹地也有分布。它们开 放着黄色的花朵给那里单调的景观带来暖春的色彩。这类灌丛可分布到海拔5,500—5,600 米,是分布海拔最高的灌丛了。然而,它们却是灌丛中的侏儒,高仅 3—5 厘米。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的山坡、洪积扇或沿江沙地上普遍生长着西藏狼牙刺灌丛。它一般高 50—100 厘米,生态幅度广、适应性强,是山地灌丛草原的建群种,每年 5 月间开放着蓝紫色的蝶形花,给春末较干旱的季相增添 了色彩。由于这里燃料缺乏,这类灌丛已成为樵采薪柴的主要对象,使水土 流失日趋严重。 锦鸡儿为主组成的灌丛 由各种锦鸡儿组成的高山落叶阔叶灌丛在灌丛植被的家族中也占有较显 著的地位。在藏南高原及阿里地区的山麓洪冲积扇及山坡上可以见到由变色 锦鸡儿为主组成的灌丛,它们生长低矮,形成直径 1—2 米的圆盘状展伏在平 缓的高原面或山坡上构成独特的景观。而在湿润半湿润的高山上,鬼箭锦鸡 儿灌丛分布较普遍,在春末夏初它展放着粉红色花朵格外惹人注目,往往使 人们忘记了它那满布密刺令人生畏的株体。 耐旱灌丛组成 在森林区内,与湿润高山上杜鹃灌丛显著不同的是深切谷底两侧山坡上生长的干旱河谷灌丛,它们大多由具刺的耐旱灌丛组成,如海拔较低处有霸 王鞭和仙人掌等浆质刺灌丛;海拔稍高谷地中则有羊蹄甲、鼠李、白刺花等 灌丛。深切河谷春末夏初季节性干旱明显,灌丛萌发嫩叶较迟,灌丛间的还 魄草(卷柏类)在雨季来临时迅速展放转绿,显得生机勃勃。 红柳包 柴达木盆地的河漫滩、低阶地和扇缘地下水溢出带生长着柽柳类盐生灌 丛,在盆地西南部边缘由于植株阻聚风沙而形成固定、半固定的沙包,高可达 5—7 米,俗称“红柳包”。此外在湖盆边缘的盐渍化沙地上,地下水位较 浅,生长着丛状白刺灌丛。白刺分枝密集,其基部常因积沙而形成灌丛沙包, 构成独特的景色。 编辑本段四、绿色地毯——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上广泛分布着由适低温的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高寒草甸,它宛如绿色的地毯连片展布在中东部的缓切割高原上。 蒿草草甸分布最广,以蒿草属植物占优势,它植株低矮,密集丛生,具有地面芽、赖短根茎行营养繁殖等特点,能适应生长期短、融冻作用频繁及低 温寒冷等不利条件,是适应大陆性高原寒旱化生态环境的独特类型。最典型 的代表是小蒿草草甸,覆盖度大达 80—90%以上,草层低矮,仅 3—5 厘米, 结构简单,层次分化不明显,景色单调,呈黄绿-绿色季相。这类草甸生物生 产量低,但小蒿草草质柔软,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同时耐放牧践踏,是很 好的天然牧场,适宜放牧牦牛和藏绵羊。除高原中东部半湿润地区外,在半干旱、干旱条件下,蒿草草甸发育较差,常见于高山阴坡或仅呈斑块状 分布;在羌塘高原东南过渡地段上蒿草草甸中含有紫花针茅等草原植物,具有草原化草甸的特征。 在湿润的东南部高山上有圆穗蓼、蒿草草甸以及由圆穗蓼、香青、委陵菜、黄总花草和蒿草等组成的杂类草草甸,草层高达 15—20 厘米,在夏季盛 开粉红、黄、蓝紫等各色花朵,五彩缤纷,外貌比较华丽,给高山带增添了 迷人的景色。在横断山区中北部的高山上,这类草场多是藏族同胞夏季放牧 的场所,在浅绿而华丽的地毯上,点缀散布着一座座黑色的帐篷,别有一番 情趣。高寒草甸特别是蒿草草甸根系密集、交错盘结形成土壤上部致密紧实的毡状草皮层,厚达 10 余厘米,当地群众有的开挖用作建筑材料,或堆砌成塔状晒干以作为燃料。 蒿草沼泽化草甸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各地的湖滨、山间盆地、河流两岸的低阶地、山麓潜水溢出带等地段。这些地段,海拔高,气候寒冷,地势平缓,地下有多年冻土成为不透水层,因而地表积水形成沮洳地带。土壤过湿, 长期的融冻作用形成了“塔头”状的冻胀丘和积水的热融洼地,生长着以藏 蒿草、大蒿草等为代表的沼泽化草甸,还有黑褐苔草,驴蹄草、垂头菊等。 群落外貌为深绿色,植物生长茂密、叶层厚,产草量较高,适口性好。进入 冬季以后,由于藏蒿草植株高,不易被雪覆盖,便于牲畜觅食;因水塘中多 寄生虫和病原菌,过分潮湿,羊群易发生腐蹄病等疾病,不宜放牧绵羊,最适于牦牛放牧。 川西北若尔盖地区地势平缓,地表水分过剩,分布着大面积人畜难以通行的 沼泽草甸和沼泽,这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十分艰难通过的“草地”。木里苔草 沼泽是这里典型的类型,常与藏蒿草草甸组成复合体分布。由于有机质分解 缓慢,泥炭积累加速,若尔盖沼泽泥炭层厚达 2—4 米。但在海拔 4,000—4,500 米以上地区,泥炭层较薄,仅半米左右。即使在雪线上,只要有土壤就有高山苔藓草甸,如同粘在上的绿屑,仅有毫米厘米级的厚度。 编辑本段五、茫茫草原 高寒草原是高海拔地区适应寒冷半干旱气候的植被类型,它在青藏高原 腹地占据优势,从西南向东北展布在藏南、羌塘、青南高原、青海湖盆地及祁连山一带。它以耐寒旱生的多年生丛生禾草、根茎苔草和小半灌木为建群 种,具有草丛低矮、层次简单、草群稀疏,覆盖度小,伴生着适应高寒生境 的垫状植物层片,以及生长季节短、生物产量较低等特点。 分布最广泛并且富有代表性的是紫花针茅草原,它具有较强的耐寒旱特性,在高原上生长良好。这类草原种类组成简单,外貌单调,暖季呈黄绿色,8 月以后花穗飘扬,在阳光照射和微风吹拂下,泛映出缕缕银光,季相别致 独特。其他禾草有各种针茅、紫羊茅、高山早熟禾等,这类植被草质比较柔 软,适口性好,是良好的放牧场。 青藏苔草(也称硬叶苔草)是青藏高原的特有成分,具有粗壮发达的根 茎,生活力强,生态适应幅度很广。青藏苔草草原在羌塘高原北部大面积分 布,具有地带性植被特点。由于气候寒冷凛冽,生境严酷,生长季节短促, 在最暖的 7、8 月间也有 0℃以下的低温出现,因此,其茎叶上部多呈干枯状, 具枯黄色外貌。这类草原产草量低,且草质较硬,适口性差。 各种蒿属草原在西藏境内分布较广,其中西藏蒿草草原多分布于砾质性 较强的部位上,生长季节呈淡黄绿色外貌。藏白蒿多见于藏南宽谷盆地和山 麓地带的碎砾质及薄沙地上,藏白蒿全身被灰白色茸毛,较均匀地散布着, 常与固沙草共同组成群落。 在海拔较低的山坡谷地则分布着各类山地草原,常见的有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三刺草草原,其中生长着西藏狼牙刺等旱中生灌木。在北部的 祁连山及阿尔金山的山地草原由克氏针茅,冷蒿等种类组成,还有芨芨草成丛分布。 此外,气候更干旱地区分布着荒漠草原,其种类也随地区而不同,如阿里地区的沙生针茅草原,祁连山地的短花针茅草原等,都作为放牧场来利用。 编辑本段六、耐旱抗盐的荒漠 和高原东南部湿润的森林形成鲜明的对照,在高原西北部则是气候十分干旱的荒漠。它从西南部的阿里北部经昆仑山、阿尔金山与柴达木盆地相连。 这里既有卤地如雪的盐漠,也有寸草不生的阿克赛钦——“白漠”。尽管气 候极其干旱,土壤粗瘠且常含盐分,时有风沙袭击或严寒低温的伤害,生境 恶劣严酷,却仍然有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植物顽强生长,显示出生命的威力。 在超旱生的灌木和小半灌木中以藜科的一些属如猪毛菜、驼绒藜、盐爪 爪,合头草以及柽柳科的红砂等植物种类为主。它们的叶子大都退化或特化(肉质、具茸毛等),极为耐旱,具较强的抗盐性又适应粗劣基质,统称为 盐柴类半灌木。这些荒漠植被在柴达木盆地及其周围山地分布最为广泛,那 里的低山和砾石戈壁的土壤中多含有一定量的石膏、碳酸钙和盐分。这些荒 漠植物都有独特的生态适应特性,如红砂,具深根,枝条被沙埋后遇有水分 可以生出不定根,在不良气候条件下,茎杆自根际劈裂,进行独特的无性繁殖。 在灌木荒漠中膜果麻黄分布比较广泛,多生长在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 原及卵石质的干河床或暂时地表迳流形成的小冲沟或浅凹地旁。在砂质地段 或砂砾质戈壁上有沙拐枣荒漠分布,沙拐枣是喜沙超旱生灌木,高达 1—1.5 米,多分枝,叶退化,以嫩枝进行光合作用,其水平根系很发达,有数米至十余米长,因而能从沙层中广泛地吸收凝结水分。它的果实具刺毛状附属物, 球形,富于弹跳力,能随风滚动传播远方,又能耐沙地高温、不怕风蚀沙埋, 是典型的喜沙植物。 由琐琐构成的小乔木荒漠在柴达木高盆地中有小面积分布。 一般高 2—4 米,其叶完全退化,仅在小枝节上有瘤状凸起,而由当年生绿色 嫩枝行光合作用功能。对这里的琐琐群落应当注意保护,严格禁止采伐。 驼绒藜荒漠分布在昆仑山北坡、柴达木高盆地及阿里西部山地。它是基 部强烈分枝的半灌木,小枝和叶均密被灰色绒毛。在班公湖北岸的喀喇昆仑 石质山地上可分布至海拔 4,600 米,而含有沙生针茅的草原化驼绒藜荒漠则 可上达至 5,200 米,堪称为世界最高的山地荒漠上限。 这里的高寒荒漠是亚洲大陆最干旱的高山和高原的代表植被,它占据着 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海拔 4,600—5,500 米的高原湖盆、宽谷和山地下 部的石质坡上,也出现在羌塘高原北部的湖盆周围和阿尔金山、祁连山西段 的高山带。建群的代表植物是垫形的小半灌木垫状驼绒藜,它形成一个个小 圆帽状的座垫,虽然高度仅 10 厘米左右,但却有百年以上的寿命。它既能在 含盐的、有多年冻土层的古湖盆底部形成广袤的植被,又能生长在干旱的高 山碎石坡上。这是高原隆起后形成的年轻植被类型,在科学研究上有一定意 义。 编辑本段七、奇异的高山植物 通常提到的高山植物是指分布在山地森林上限至雪线之间宽阔高山带内 的各类植物,其中也包含前面叙述过的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 寒荒漠在内。除了这些分布面积较大的植被类型外,青藏高原上还有高寒座 垫植被和流石滩植被,它们有的是前述几类植被中的组成者,有的则单独组 成群落。它们所处的生境条件更加严酷,如低温、生长期短,太阳辐射强、风力大,营养物质缺乏,生境基质不稳定等,只有那些世世代代与冰雪、严 寒、劲风、流石作顽强斗争中获得了特殊的生态-生物学适应特征的植物,才 能定居和发展。这些特征概括起来就是植株矮小,呈莲座状和座垫状,植物 体密被绒毛,根系发达,行营养繁殖和胎生繁殖等。 从外貌来看,首先是植株矮小,这里既没有参天大树,又无高大的灌木草本,甚至连 20 厘米以上的植株都比较少见。如柳属植物,不是低海拔地区绿影婆娑的大树,而只是高 3—5 厘米蔓地而生的植丛;又如垫状匍匐水柏枝 高出地表也不过 1—3 厘米,它们真可谓是植物界中的“矮子国”,但却是分 布海拔最高的植被类型之一。 其次是莲座状、座垫状的生活型。高原上普遍可以见到一些分枝低矮的植株,像圆形座垫状,如囊种草、蚤缀、点地梅等。有的座 垫体如紫云英,还围成一个同心圆的圈垫,是由于中心部分逐年枯死而形成 的。这类草本或灌木的小枝生长受抑制,呈辐射状密集分枝,形成半球形或 凸起的垫状体。它们的叶密集细小覆于表面,小枝间又有枯叶、细土充填, 具有保护生长点和越冬芽与增加热容量的作用。白昼它们吸收太阳辐射热较 地面多而散热较慢,体内水分蒸腾也较少,形成了有利的“微环境”。座垫植物的主根多粗大而深入地下,保证了地上部分的水分供应。 高山植物的另一个特点是茎叶上毛绒特别发达,最典型的是菊科的凤毛菊属植物。如雪莲花全身长满密集的白色毛绒,远处望去不见枝叶花果,宛 如一只白色的玉兔,也叫雪兔子。它的根系可达 1 米以上,是地上株高的 5—10 倍,既耐寒又抗风,在四周冰雪覆盖下也傲然挺立并且开花结果。 胎生繁殖是高山植物对短促生长期的又一适应方式。当种子成熟后,不经过休眠期,立即在花序内萌生成幼苗,然后落地生根,在雪被保护下安全 越冬,常见的有胎生早熟禾、珠芽蓼、点头虎耳草等。 在高原腹地靠近雪线的高山上,高等植物也很稀少,具有景观意义的是 由各种地衣组成的群落。地衣类植物不仅能抵抗极其恶劣的生态条件,而且 能分泌出特有的地衣酸来溶解和腐蚀岩石表面,以取得必要的养料。所以, 它们能大量地生长在岩块上,以红、黄、绿、灰等各种颜色构成不同的图案。 地衣在岩石上生长,加速了岩石表面的风化,促使它形成最原始的土壤,为 其他植物提供生长的条件,被称为“先锋植物”。 上面所述的各种植被类型随着海拔的高低变化依次更迭分布、组成不同 的植被垂直带。在整个青藏高原范围内,它们的区域分异也是很明显的。各 类森林植被,如阔叶林、针叶林集中分布在高原南缘喜马拉雅山地和东南部 横断山地;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组成的荒漠植被只见于从阿里到柴达木 的高原西北部;各种类型的草原植被占据着面积辽阔的高原中部;而高寒灌 丛草甸则主要分布于高原东南部的高山带内。至于高山流石滩植被那些侏儒 型的矮子植物则仍然顽强地生长在高原之上的高山顶巅。 编辑本段八、植物资源宝库 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 在青藏高原区内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中蕴藏着包括药材、纤维、淀粉、 糖类、油料、香料、鞣料等各种类型的许多资源植物,长期以来已被各族人 民广泛应用,从湿热低山的油瓜到屹立高寒山顶的雪莲,自湿润高山的贝母 到半干旱、干旱条件下的枸杞、罗布麻、它们广布在高原上组成丰富的资源 宝库,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合理地开发利用。 药用植物在高原上分布广,既有常用的中草药,也有特殊风格和用途的 藏药、比较著名的中药材 有大黄、党参、龙胆、贝母、丹参、虫草、黄芪、 羌活、柴胡等。这些药材产量较大,除满足高原地区需要外,还可运往外省 区甚至畅销国外。过去从印度进口的胡黄连是高原南缘喜马拉雅高山地区特 有的药用植物,在藏南聂拉木、亚东、错那、察隅等地高山上均有较多分布, 现已组织采收,供国家生产黄连素等药物和代替黄连。一些名贵药材如天麻, 在波密、林芝和察隅等地都有不少分布。广布在藏南的西藏狼牙刺,资源量 很大,其种子是治疗黄胆性肝炎的良药,全植株含有生物碱,应进一步研究 其用途。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药用植物尚未引起注意,如高原东南部高山 上分布的小叶杜鹃类的许多植物所含芳香油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其它疾病 的优良药物,可用简易方法蒸馏提取,应组织开发利用。藏药中就有 900 余 种是植物药,其中大部分生长于高山地区,这类药物对于治疗高原地区的常 见病诸如感冒、风湿性关节炎、肝炎、消化道溃疡、肺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疾 病具有特殊或显著的疗效。如小叶棘豆用于消炎,绿绒蒿用于镇痛,岩白菜 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抗菌素的新药也已开始生产了。雪莲花是高山特产,它性味苦,微寒,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肝炎、胆囊炎和一些妇科疾病 的良效藏药。 含糖和淀粉的植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