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花溪党武新校区的新校区建设意义

如题所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民族高等院校建设”;2010年贵州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将贵州民族大学建成“进入全国民族院校先进行列的民族大学”。“十二五”期间我校教育用地规模(820.4亩)远未达到教育部要求(2025亩),贵州民族大学新校区扩建工程的实施,将有望改变学校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劣势地位,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有力地提升我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缩小与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差距。
2010年花溪高校聚集区(一期)工程启动,规划用地规模7500亩,共5所高校入驻,该项目的实施为我校目前教育用地不足的困境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为了满足“十二五”期间办学规模达25000人的用地需求(2025亩),贵州民族大学新校区扩建工程建设已迫在眉睫。学校积极争取贵阳市的支持,根据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对贵州民族大学拟在花溪高校集聚区二期范围内选址建设新校区有关问题的复函》,学校在花溪区党武乡翁岗村、下坝村实际选址1500亩用于扩建校区建设。该项目的建设具有以下必要性:
(1)是国家、省两级发展战略对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九章“民族教育”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 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 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明确指出要“支持民族院校建设”等。《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专栏6“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项目”明确指出重点项目包括“贵州民族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第九章“民族教育”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民族中小学、民族职业学校和民族高等院校的建设”、“ 按照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贵州民族大学的协议,加大对贵州民族大学的扶持力度”等。国家和省两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贵州民族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的实施可缓解长期以来我校办学规模与教育用地不足的困境,提升各项生均硬性指标,进一步办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
(2)是响应省2010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建设“进入全国民族院校先进行列的民族大学”的需要。
根据2010年贵州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十二五”时期将我校建成“进入全国民族院校先进行列的民族大学”。先进的民族大学是提供科技创新成果和民族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建设先进的民族大学,对推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培养民族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设全国先进行列的民族大学,必须达到先进行列民族大学的共同的软、硬件要求,其中软件要求包括:有一批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出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以及研究型的办学模式、先进的管理服务、充足的办学经费等。同时,对于校舍建筑、校园环境、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也应力争先进,取得优势。
目前,学校现校区占地面积820.4亩,校舍面积39.995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6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2134人,包括普通本专科(高职)生11519人,研究生363人,留学生10人,预科生242人,另有函授生1773人,业余生1791人,馆藏图书资料134.34万册,现有固定资产总值3.08亿余元,大型专用仪器设备总值9246.7万元;拥有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等9个研究院,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贵州省苗学会等9个省级民族学会及其研究中心挂靠,民族研究阵容强大。但与西南地区同类型民族院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西南民族大学占地面积近3000亩,校舍面积82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学生2.5万余人,本科专业6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馆藏图书资料340万册,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2.87亿余元,办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均达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A级标准;拥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60余家校级研究机构,拥有极富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中心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和彝学文献馆。本项目的建设可新增各类校舍5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32万平方米左右,生活服务用房28万平方米左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500万元左右,新增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26个,新增纸质图书170万册左右。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缩小与全国先进行列民族院校的差距。
(3)是“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的迫切需要。
贵州民族大学于2001年提出学校“五步走”发展战略,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发展建设,学校先后实现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成为省重点建设大学、成为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前三步”战略目标,在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又新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总体上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但与同类型高校相比,我校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发展任务艰巨。表现在:首先,教学及宿舍用房严重不足。“十一五”期间我校新建教学行政用房4.96万平方米,改建教学行政用房1.32余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达39.9万平方米,但距25000人所需的75万平方米、30000人所需的90万平方米仍有较大差距。其次,实验实训场地和用房严重不足。随着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教学中实验实训力度的不断增大,而我校部门学科专业实验实训(如电工、金工)仍需依赖兄弟院校,严重限制了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再次,部分实验实训设备陈旧,新专业缺少对应的实验实训设备。近几年,学校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地共建项目资金、北欧银行贷款等)用于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和更新,但由于学校办学经费所限,仍有较多仪器设备因陈旧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根据市场需要新开设的专业也因缺少实验实训设备的限制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创建学科优势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机遇期。为进一步实现将贵州民族学院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将贵州民族大学建成学科优势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第四、第五步目标,积极推动学校发展,缓解办学规模增大与教育用地面积不足的矛盾,贵州民族大学新校区扩建工程已成为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