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科设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电路与系统学科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建设学科,本学科硕士点建立于1984年,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目前设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与片上系(SOC),数字媒体系统,智能信息处理,在以上研究方向上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海外留学生。 本学科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信息产业部重大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和获得专利以及软件知识产权20余项,出版专业专著和教材10余部。
学科带头人万旺根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是IET资深会员、IEEE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嵌入式专业委员、中国图形图像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是IET上海分会副主席、IEEE CIS上海分会副主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副主编。 学术带头人杨胜齐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具有在美国著名芯片设计公司 Intel工作的经历。学术带头人刘学峰教授(武汉大学测绘学博士)以及管业鹏教授(东南大学博士后及浙江大学博士后)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本学科同时聘请了多名海外知名教授为特聘教授,其中包括:德国洪宝奖学金获得者罗发龙教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董明教授,以及多名兼职教授,包括: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耿卫东教授,武汉大学虚拟现实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朱庆教授,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Goodman教授,建立了具有广泛国际背景的优质师资队伍,具有带领本学科开展国际前沿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基础和实力。 本学科近年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浙江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开展科研合作与师生交流。组织举办了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和暑期学术研讨班,在国内外形成了广泛影响。
学科拥有“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互动数字媒体研究室”,“嵌入式系统研究室”,“微电子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具有良好的研究与开发基地,与上海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联盟。目前学科总体水平在上海地方高校处于领先地位。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在互动数字媒体技术、微电子电路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方向上具有特色和优势。 本学科在嵌入式与片上系统研究方向,开展小型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优化研究,通用嵌入式软硬件平台研究;研究单片多微处理器并行运行结构,设计片上多处理器嵌入式系统,研究完成了一系列数字、模拟及混合IC设计,其中一些芯片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研究建立各种数字和模拟芯片的IP核库,研究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独立专用SOC芯片;开展深亚微米集成电路SOC设计,研究多核SOC设计、可重构SOC设计以及底功耗SOC设计。研制成功了以太无源光网MAC控制器芯片,OLED平板显示器扫描驱动芯片,车用系列控制芯片等,以上成果代表了目前该领域的国家水平,在上海地方高校中具有领先地位。
在数字媒体系统研究方向,研究高级图形渲染技术、大规模复杂场景实时漫游技术、可复用编辑工具系统、三维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网络虚拟环境;结合嵌入式移动终端,开发手持移动多媒体终端3D渲染引擎;建立了面向PC、网络以及嵌入式移动终端的虚拟现实环境,构建互动数字媒体产品开发平台,开发可复用性虚拟场景编辑工具系统,在上海地方高校中具有领先地位,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水平。 在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方向,研究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网络流媒体音频内容检索;研究口语化语音识别技术、语音识别环境鲁棒性技术、多语种语音识别技术;研究医学图像和生物信息检索和分类,提出和建立了基于听觉感知特征的非特定人语音识别算法,多项成果得到上海市科委基金的支持,与企业应用紧密结合,已为企业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大影响,在上海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
本学科具有上海市电子电工示范中心、工程教育中心、专业实验中心等本科生实验实习培训基地,为进入本学科学习的大学本科生提供了先进的课程实验和实习基地。
本学科将为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留学生以及进修生提供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和高质量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密切企业合作,为国家输送优质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上海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博士点是1981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点和外国来华博士生培养试点单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经过20余年建设,特别是211学科建设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已建成若干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如上海电介质测量基地,微波测量实验室、微波CAD实验室,微波电路制作实验室,微波暗室等。先后承担解放军总装“八五”、“九五”和“十五”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标准局以及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等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在微带天线理论与应用和微波介质测量领域,本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近十余年来,根据国家国防建设和通信事业迅速发展需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多极化、多波段微带天线阵、微波电路、雷达隐身材料测量、微波输能、微波遥感等方面。 上海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由上海大学(原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联合联合创立于1979年,是中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之一。同时两校还联合建立了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首任所长为著名医学家兰锡纯教授。1984年设立硕士点。依托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本学科在国内属于起步早和基础好的学科之一,曾长期作为教学指导委委员单位。历任所长和学科带头人如兰锡纯教授、王保华教授和秦家楠教授等在国内具有很高知名度。
通过多年努力,本学科已经成就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扎实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形成了包括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层次,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电子信息技术与生物医学交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学科共获得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等科研课题数十项。已取得十余项国家及省市级的科研成果,其中两项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出版了数本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专著和教材。
依托上海大学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秉承学科传统与特色,结合自身特长,本学科逐渐凝炼并形成了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以计算机辅助诊断和远程医疗为核心的医学信息学;神经信息处理;便携易用和高效低价的生物医学仪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