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分析一下北洋水师“定远”和“镇远”舰的武器配置和舰船设计,以及和当时同级战舰的比较

分析一下“镇远”和“定远”的武器配置还有舰船的炮台设置,反正具体一点,急需谢谢~~~~
最好还有说说镇远和定远在制造过程中的故事~~~多谢多谢

第1个回答  2010-09-25
定远级铁甲舰是中国清朝委托德国伏尔铿造船厂(Stettiner Vulcan AG)制造的7000吨级的铁甲舰(Ironclad)。定远级铁甲舰有两艘,分别为定远号及镇远号,二舰于1885年开始服役,成为清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而定远则同时为北洋水师旗舰。排水量7,000吨的定远与姊妹船镇远是中国海军历史上唯有的两艘铁甲舰,装甲厚12至14吋,主要武装为四门12吋口径的主炮。
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7144吨,满载排水量7335吨 尺寸(长/宽/吃水):298.5呎/64呎/19.6呎 动力:8个锅炉,两台三气缸往复式蒸汽机(定远:6,200匹马力;镇远:7,200匹马力)。双螺旋桨推进,最大载煤量1000吨 航速:定远:14.5节;镇远:15.4节 武备:4门305毫米(12.2吋)/25倍径主炮,分于两座水压动力炮塔内;2门150毫米(6吋)副炮;8门37毫米转管式机炮;三支鱼雷发射管;另搭载三艘鱼雷艇。 装甲:炮台与炮塔:14吋,舷侧:12吋,舰桥:8吋;甲板:3吋。装甲总重1461吨. 舰员:329-363人
舰载武器
主炮为克虏伯305mm后膛炮4门(分左右2座双联装露炮台,上有炮罩,炮台用装甲环绕,本身不动,炮台内的火炮可自动旋转,水压动力,每门炮重31.5吨,25倍口径)、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2门(露炮台式,首尾各一门,每门炮重4.75吨,35倍口径)、75mm克虏伯舢板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8门、57mm、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各2门,14吋鱼雷发射管3具(两舷各一具、舰尾一具,备有21枚鱼雷)。 此外两舰各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一说3艘),分名为“定一”、“定二”、“镇一”、“镇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11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1门37mm哈乞开斯机关炮、2具14吋鱼雷发射管(艇艏左右各一),4艇在威海卫保卫战后期都随同“左一”逃跑,“定一”在威海西海岸搁浅,被日艇拖出后,在阴山附近海面被风浪击沉;“定二”、“镇一”逃至烟台附近搁浅,后自毁;“镇二”被击中在刘公岛铁码头附近沉没,后被日军捞起编入日本舰队,改名为“第二十八号”。
镇远舰铁甲舰是中国清朝海军于德国的伏尔铿造船厂订购及建造的炮塔铁甲舰。清末北洋水师主力舰之一。属定远级铁甲舰。当时有东洋第一坚舰之称。1880年(光绪六年) 订购于德国伏尔铿船厂,排水量7335吨,马力6000匹,速力14.5节,造价为110.3万库平银。1885年由刘步蟾等带回国。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被授为左翼总兵的林泰曾兼管带;定员331人。甲午战争期间被日本海军虏获,战后以战利舰的身份编入日本海军。
基本配置
镇远号铁甲舰拥有与1881年竣工的英国的“英弗来息白”(排水量11,900吨)相似配置的主炮炮塔。军舰中央部分对角线斜向的配置2座联装主炮塔,其中每一座主炮塔拥有在一侧舷从舰艏到舰艉180度的射界,向另一侧船舷的发射范围受到局限。这个配置方法被当时其它刚完成的战舰采用。与其后完成的日本战舰扶桑的主炮配置比较,2座联装主炮塔能向舰艉方向开火,射界改善了很多。与“英弗来息白”不同的是引入了露炮台的样式。主炮后紧接的是配置锅炉以及2个竖起的烟筒。巡航时考虑到使用帆来行驶,因此在军舰前后各1枝粗大的船桅。船舷的水线部份安装了355毫米厚的复合装甲,拥有坚固的防御力。镇远铁甲厚薄,一切布置,均与定远相同,惟镇远建造时,因原材料涨价,水线下的装甲由定远的钢面铁甲换成熟铁装甲,防御效果稍逊。
基本配置
主炮是20倍口径30.5cm炮,双联装炮塔2座,是德国的克虏伯公司生产的后膛填装炮(上炮弹于炮尾的方式),比当时英国战舰使用的前膛填装式炮(上炮弹于炮口的方式)性能较优良。副炮是15厘米单装炮,在舰艏与舰艉各有1座,其后编入日本海军后的修复工程中,舰艉副炮拆除变更成15厘米单装速射炮1门,并在舰只中央较后方的两舷各加装了15厘米单装炮1座。
装备
30厘米双联装炮2座4门 15厘米速射炮4座4门 6磅速射炮2座2门 3磅速射炮8座8门 14英寸(356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3具 4等鱼雷艇(后来的水雷艇26号型)2只

参考资料:中国近代史

第2个回答  2010-09-25
主炮为克虏伯305mm后膛炮4门(分左右2座双联装露炮台,上有炮罩,炮台用装甲环绕,本身不动,炮台内的火炮可自动旋转,水压动力,每门炮重31.5吨,25倍口径)、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2门(露炮台式,首尾各一门,每门炮重4.75吨,35倍口径)、75mm克虏伯舢板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8门、57mm、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各2门,14吋鱼雷发射管3具(两舷各一具、舰尾一具,备有21枚鱼雷)。 此外两舰各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一说3艘),分名为“定一”、“定二”、“镇一”、“镇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11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1门37mm哈乞开斯机关炮、2具14吋鱼雷发射管(艇艏左右各一),4艇在威海卫保卫战后期都随同“左一”逃跑,“定一”在威海西海岸搁浅,被日艇拖出后,在阴山附近海面被风浪击沉;“定二”、“镇一”逃至烟台附近搁浅,后自毁;“镇二”被击中在刘公岛铁码头附近沉没,后被日军捞起编入日本舰队,改名为“第二十八号”。

1874年爆发牡丹社事件,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清朝朝野的警惕,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加快建设海军。大清海军分为三洋,当中北洋舰队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负责守卫京师,故此获得优先集全力建造。北洋海军最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购舰,1879年起先后购入六艘排水量400吨、配有一门11吋口径主炮的炮舰,即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及镇边。这些炮舰为木船外包钢壳,称之为“蚊子船”;可作近岸防御但不具远洋作战能力。之后李鸿章再向英国购入排水量为1,350吨,10吋口径主炮2门的巡洋舰两艘,即为超勇及扬威,两舰于1881年年中完工并于年底驶回中国服役。 在超勇及扬威在建造的同时,李鸿章在1880年3月31日奏准购买两艘铁甲舰。同年中,派徐建寅、李凤苞到英国及德国,考察海军以及购舰。徐、李在德国参观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及其制造的萨克森级(Sachsen class)铁甲舰,与及克虏伯公司(Krupp)及其火炮。在英国,二人则参观阿姆斯特朗及其最新之“英弗来息白”(Inflexible)铁甲舰。最后决定由位于德国坦特伯雷度(Stettin)的伏尔铿建造两艘集萨克森级及英弗来息白之长处的铁甲舰,舰上采用克虏伯火炮。铁甲舰的设计及技术均为当时最先进的。定远级的装甲布置类似英弗来息白的设计,厚达12英寸的装甲成碉堡式,集中在船身中部,保护机械、主炮及弹药库,而非分散在水线之上。其吨位亦是远东第一,号称“远东第一舰”。1881年正式签署合约,每舰造价为620万马克。清政府吸收之前经验,派刘步蟾、魏瀚等熟识海军者到德国船厂监工。两艘战舰由李鸿章亲自名为“定远”、“镇远”。同年12月22日,“定远”号下水,次年镇远下水。 定远及镇远本应在1884年完工交货。但1883年年底中法战争爆发,德国作为中立国,据国际惯例暂停交货。1885年中法签订和约,德国方才于7月履约付货。定远及镇远由德国水兵驾驶,悬挂德国商船旗,经苏伊士运河、新加坡、香港,于10月抵达天津大沽。10月29日,定远升起龙旗,正式成为大清海军舰只,北洋舰队旗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