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如题所述

左良玉不是一个忠诚的臣民。如果说明朝末年左良玉被称为忠臣,那么三国时期的曹操也是一个大忠臣。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手中掌握着一支庞大的军队,他们可以掌控自己国家的命运。名义上都是为了国家,私下用自己的小算盘,不同的是曹操成功了,而左良宇失败了。南明成立一年后灭亡的原因,与左良玉以“清帝之名”攻打南京有直接关系。表面上,攻打南京是为了救王子,但实际上是为了向曹操学习“用武力夺取皇帝,指挥诸侯”.但是左良玉在去南京的路上突然病倒了。

左良宇的儿子,一个平庸之辈,在左良宇死后陷入混乱,为了避免被杀而向满族投降。如果左良玉是一个绝对忠于明朝的将军,南明可能会延续一段时间,甚至存活下来。当然,我们不能说左良玉是个奸臣,他也有明朝的心。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冲锋陷阵镇压人民起义,尽可能地让内部稳定的大坝平息国内外的纷争。只有实现内部稳定,我们才有力量抵抗来自东北的满族势力。左良玉也希望明朝能够再次强盛,因为他在镇压人民起义方面做得很好。根据崇祯皇帝当时赋予他的条件,只要明朝完好无损,他几乎可以成为一个稳定的“长沙王” ,加上左良玉的贡献,后代将永远繁荣昌盛。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左良玉听说崇祯上吊自杀时哭了。

一方面,他们痛苦地哀悼明朝的灭亡。另一方面,他们为他们辛苦工作的一切付诸东流而痛哭流涕。在皇帝上吊之前,留下了80万重兵,原因有三。1.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旅途太遥远,无法平息近处的干渴。在李自成攻京之前,左良玉带着自己的军队驻扎在长沙。虽然目前的交通工具和道路条件,从长沙到北京并不遥远,但在古代它主要是步行,从长沙到北京的最快时间为半个月。此外,明朝多年来内忧外患。

士兵们无法应付食物和饲料的严重短缺。所以行军的速度自然减慢了很多。即使左良玉一得知北京有危险就去了北京,当左良玉到达京城时,皇帝可能已经上吊自杀了,所以左良玉来不及救他了。至少可以这么说,左良玉和他的手下有信心尽快赶到北京,但是李自成的大批手下仍然挡在路上。

虽然左良玉声称有80万人,但是他不能带着80万人北上,而且他肯定会在基地里留下一些人。往北的路也不会畅通。中间会有农民起义军的冲突,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被削弱。在古代,领导一支军队作战,是对敌人施加一定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尽管历史书记载,真正的军队甚至不可能有50万人,尽管它声称有80人。除了后勤保障和其他任务的士兵外,可能只有不到10万人有能力向北京派兵。

再加上距离,十万人马将大大减少。就算左良玉能带着他的人马去北京,也没什么用。此外,左良玉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担心自己的军队会被李自成打散。明朝末年,社会动荡的背景是,老百姓连年遭受饥荒,许多地方没有收成,老百姓不得不流浪谋生。许多左良玉的部队都是绝望的难民,那些加入军队的人根本不是为了战斗,而是为了谋生,他们可以在白天呆在军营里,如果发生战争,当危急关头,他们很可能崩溃。左良玉和李自成在开封战役中发现了这一点,左良玉很清楚他的八十万大军的规模。李自成的农民军奋战到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7

左良玉并未前去京城护卫崇祯。不过他虽然按兵不动,却仍然被后世称为忠臣。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明明有力气对付李自成的人,在关键时刻没有付诸行动呢?而他又为何还被认为是忠臣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