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中的纸币型宣传战工具是什么,是由哪场战争产生的?

如题所述

长久以来,不论是替商业、政治还是为战争服务,宣传品总是力求内容精短且画面够直观。毕竟……人类天性厌恶长篇大论,任何需要超过5秒钟才记得下来的东西都很容易过目即忘。(在这里批评一下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的广告投放商)

铸有历代统治者头像的古罗马硬币。

第二版东德马克上的马克思肖像。

足够轻便、出门又得随身携带的货币,就成了最早传达统治阶级意识的载体之一,连目不识丁的人也懂得辨认它的重要性。也因此,西方的君主在硬币铸上自己的肖像,东亚古国用铜币表明在任帝皇的年号,现代的各国纸币设计便更少不了国徽、历史文化、开国元勋、历史名人和发行机构等强调国情的要素——总而言之,货币不单纯属于经济产物,更是一种主权宣示。

伴随着货币的流通,代币也以共生的形式存在下来。后者往往不具备通货效力,使用范围十分狭窄,但在操控受众情绪的层面上有时能达成前者及不到的效果:试想一下,你有哪次拿着优惠券进超市,出来时身上真的就只带走一瓶“9.9元减价花生油”的?

反对者们在理查德·尼克松竞选连任时散发的美元样式讽刺画,攻击其导致严重通胀的经济政策。

有些商业团体直接把代币做得近似流通纸币的模样,已达到更好的吸引眼球作用——这里说的不只是住酒店时那种门缝下塞进来的“小卡片”,更是指因为代币看起来与纸币相似,可让人潜意识里觉得“这张纸”至少有某种程度的价值——同个道理落实到政治或军事领域一样有效,比如说这张南斯拉夫战区的劝降票:

纳粹清楚铁托游击队背后有英美苏三方援助,还包括使用具保值能力的美元钞票换取作战物资。于是乎,在这张故意印成美元样式的劝降票背后,德军分别用德语、克罗地亚语及塞尔维亚语标明:

“是的,这张纸毫无交易价值,但至少可以保你一命。只要将其用作安全通行证,向离你最近的德国驻军投降,我们承诺将保证你的安全。”

同类产物在法军镇压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时也用过:


正面,标注价值为一万法郎。

背面,分别为法语和阿拉伯语的劝降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图上的法语大意为“(阿尔及利亚)战士们,向我们集合!(或者)向任意一名公民表露你们的身份,就能被带去就近的法军据点,到时候有机会平分一万法郎!

然而阿拉伯语部分则意思稍微不同,很可能是劝降部门的阿拉伯语水平所致:“战士们,赶紧投降!找个能带你去找法国人的,然后领取一万法郎奖赏!

等戴高乐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后,感觉自己受到背叛的前法国外籍兵团及法军军官便暗中成立了预谋刺杀前者的组织——“秘密军组织(简称OAS)”,然后又四处散发一种仿法郎样式的反戴高乐传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