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幼儿教育方面远远出色,那么这些德国家长又是如何做的呢?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只要孩子进入学校,面对的就是整整齐齐的课桌、成摞的厚重书本,和排得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可即便如此,大多数家长还会在课余及校外时间为孩子安排大量课程。这挤压了孩子的放松时间,也抑制了孩子的天性。

相较而言,作为全世界产生最多科学家和科创人才,包揽了一半诺贝尔奖的国家,德国在幼儿教育方面远远出色。

那么这些德国家长又是如何做的呢?

德国幼儿园的自然教育

1、自由探索森林

在这里,孩子们的玩具都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大自然的原材料制作的。

孩子们可以雕刻木头或者做小手工,也可以学到读书、绘画、舞蹈、唱歌等技能,内容和城市幼儿园类似,但更充满自由度与创意度,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与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受空间限制,也不受大人限制,孩子们可以在安全范围内凭借兴趣与好奇充分探索森林。

2、以兴趣为导向,探索式学习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森林幼儿园同样秉承以兴趣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在切实可行的操作与实践中增长知识与经验。

每个孩子的兴趣与擅长点都不一样,学校不作具体规定。孩子们可以跑跳、抓泥巴、种植花草。其中涵盖了众多可研究的课题: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社会学、生态学、天气学、力学等;还有生活技能:冲突解决,善意、同情、同理心的发展,身体运动能力,更好的平衡和灵活性。

3、观察植物,了解各种小生物

小朋友们对花草树木有着天然的兴趣,但与每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比起来,森林幼儿园的孩子们与更多的机会与自然亲密接触。在森林幼儿园的孩子可以了解到哪些草可以做茶叶,哪些昆虫是益虫,甚至知道哪些草能够驱蚊。这是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的科普知识,但孩子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轻松习得。

由此可见,德国人能够在科学领域获得如此成就,与其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孩子们都学到了什么呢?

孩子在自然教育中学到了这些本事

超强的动手能力曾荣获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尼尔斯 玻尔,他在科学研究中的表现出的敢思、敢说、敢干精神和自信、顽强的态度与他在童年所受的家庭训练,以及他从小热爱手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孩子们在森林幼儿园里可以挖泥巴做蛋糕、亲手栽植花草、将小动物与昆虫作为观察对象,这将孩子的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增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开发了孩子的创作型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幼儿获得表现创造力的机会,还可以使他对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足够的信心,养成他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

创造力、专注力、协作能力以及社交能力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毕加索曾说过:“学会像6岁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

由此可见,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无穷的,甚至可以让大师都羡慕不已。在幼儿教育初期,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保留孩子的这一特性。而在自然教育中,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搭建建筑、把泥巴捏成不同的形状,这些都有益于孩子的心智开发与挖掘潜在的创造力。

专注力缺失是学龄儿童最常见的行为问题。依《心理异常诊断统计手册》的报告,约有3-5%的儿童患有专注力缺失。但流行病学的资料显示,3-5%的数字可能要往上修正,目前以5-7%来估算。目前的研究证实,儿童专注力缺失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但自然教育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一点,试想,如果孩子在幽静空旷的大自然中听到悠扬的歌曲,他会不会凝神认真地去倾听呢?如果孩子在搭建木屋的过程中看到有一个蚁巢,他会不会蹲下来认真观察呢?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对于事物的专注度。

科学探索的能力在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五大步骤中曾提及:给孩子绝对的自由,“自由”是蒙氏“科学的教育学”的基本原则。简单地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儿童,有害无益,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同时,蒙氏认为“自由”是与生即具有的基本人权。

而且儿童表现在外的行为往往是内在需求的反应,尤其是幼儿时期会在某一阶段对某种需求有特别的“敏感期”。如果能掌握这一时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对孩子的启发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自然教育法则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在孩子的探索中给予充分的自由度,找到孩子的敏感之地,让他自己在舒适区找到感兴趣的科学探索的方向与方式,这比大人生硬的将知识灌进孩子大脑中强得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8
培养孩子的爱好、个性、包括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阅读兴趣。接受自然的教育。
第2个回答  2021-01-08
他们坚持真理,让孩子在森林里做实验,发挥儿童特长。就这样每个孩子都有了很好的改变,变得什么都会了。
第3个回答  2021-01-08
我认为这些德国家长一定程度上就是放开了孩子的一些奇怪的思想能力,让他们去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不限制他们发展才会教育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吧。
第4个回答  2021-06-11
发现孩子的长短,进行分类,顺应孩子的长项教育。而不是无差别地灌输知识,无差别的考试,再进行人为的把人分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