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的别称

如题所述

官吏,即官员, 亦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指中国封建时代九品官中的任何一种官职,较低级的官吏由通过中国经典文学考试 (科举考试)及格的人来充当。

中文名称
官吏
外文名称
officeholder;government functionary
解释
中国封建时代官职
职能
协助统治者管理事务
中国地图三公九卿制万古神帝360百科圣墟360百科雪鹰领主360百科韩最高级别传统美人菅lck芒果TV芒果tv
官职名称
词语:官吏

拼音:guān lì

远古尧时期官吏职称

司空--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秦朝时期

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
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相当于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
御使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唐朝时期

观察使--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3
您好。
官吏,即官员,亦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指中国封建时代九品官中的任何一种官职,较低级的官吏由通过中国经典文学考试 (科举考试)及格的人来充当。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不同的官员,不同的称呼。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23
1.额真 一作阿真(9),亦作厄真(10),或作额巾(11),原音为(ejen),华言主也。最初凡奴仆对家主,臣民对君王,皆可称为额真;自世宗雍正元年禁止滥用后(12),额真一词遂为皇帝所专享矣。
2.按班 一作昂邦(13),原音为amban,华言大臣、大官、或大人也。满语大曰amba。凡从amba孳乳之字,率含巨大广大之意。清初,按班皆限于亲近重臣;入关以后,文官非三品、武官非二品以上少能有此称号。
3.哈番 一作哈方(14),亦作哈峰(15),原音为hafan,华言官员也。其资格虽无严格限制,但大致偏于中下级官吏;若位跻卿贰则称按班矣。至世职中之精奇尼哈番、阿思哈尼哈番、阿达哈哈番等,以系空衔,固又当别论也。
4.章京 一作獐鹰(16),原音为janggin,华言有职守之官也。本为满人对汉官‘将军’之讹读;泊由满音译成汉字,遂又稍讹矣。满文于‘将军’固有译作jiyanggiūn之处,但宗室对爵中之镇国、辅国、奉国、奉恩等将军,则仍译作janggin,不作jiyanggiūn也。
5.大 一作达(17),原音为da,华言首领也。此种称号不限官阶大小:正一品之大学士,满为aliha bithei或aliha da(aliha者承管,bithe者文件,i者之。数合译为承管文件之首领或承管首领),正六品之护军校,满文为juwan i da(juwan者十,数字合译为什长),二者地位相差十级,满音衔名则皆带da字,是其例也。
6.福晋 一作福金(18),亦作夫金(19),原音为fujin,华言夫人也。此词实即汉语‘夫人’之变音,回还翻译,遂失原来面目耳。初本兼用于后宫主位(如太宗母称大福晋amba fujin,多尔衮母继亦称大福晋)(20),嗣乃专用于贝子以上之配偶,其皇后、妃、嫔等号则全采汉制矣。(皇后满音直译作huwangheo)
7.格格 原音为gege,华言小姐也,又为从姊、表姊之称。初年国君女亦称格格,如何和里所尚太祖长女嫩哲,满洲实录即书作嫩哲格格(21)。太宗以后始仿明制,称皇女为公主(gungju),格格遂为王公之女之号。
8.额驸 一作额夫(22),亦作娥夫(23),原音为efu,华言姊夫也,又为妻兄及妻姊夫之称。后乃为国婿及仪宾之号,其等级胥视所尚为公主或何种格格而定。普通配偶概系妻以夫荣,此则夫因妻贵矣。
第3个回答  2020-10-23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