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内向不合群怎么办

如题所述

孩子原本应该是天真烂漫,喜欢跟人一起玩耍的,可若是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外出时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变得比较的内向和自卑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孩子内向不合群怎么办。孩子内向不合群1孩子不肯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有可能是源于他的性格比较内向,还有可能是因为他自身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所以,对待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意识到不能急于让他走出自己的世界,接受别的小伙伴,而应该慢慢来。
如果孩子实在不想到外边玩,我们不应该过度强迫孩子,可尽量找一些小伙伴来家里跟宝宝一起玩。一旦孩子跟别的小朋友熟悉了之后,就会愿意跟他们亲近的。自然也会慢慢的跟着小朋友一起外出玩耍了。3作为父母,除了可以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里玩之外,我们还应该在家里营造一种积极、快乐的沟通氛围,让孩子在这样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让孩子的胆子慢慢变大。我们还要经常赞美孩子,让孩子重新建立起自信,这样孩子就会开朗得多。4待到孩子的胆子大了一些之后,就应该多抽时间带孩子到外边去玩耍,接触大自然。让孩子多认识这个世界,多看看外边世界有多么的精彩。一旦孩子经常得以接触户外,他也会喜欢上这样的生活环境的。5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者进行一些户外运动。比如说有一些亲子游戏、亲子项目或者一些社会公益性的活动,都可以带孩子一起参加。这样孩子可以一边玩,一边享受快乐,还能一边适应这个热闹、喧嚣的世界。一旦孩子出来玩得多了,自然就不会惧怕这个社会,也不会显得不合群了。如果我们平日里都只是将孩子关在家里玩耍的话,那么他自然就容易性格内向,出到外边玩时也不愿意跟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22
悦纳:
内向并不完全是坏事,内向有内向的优点和好处:
1.内向者往往拥有更好的观察力和更深刻的思考能力。
2.内向者性情稳定,一般不会主动制造麻烦,不易得罪人。
3.更加容易专注。更容易在某一些领域里面去生根,做出成绩和贡献。
4.内心的情感和感受更加的丰富和细腻。更容易体会和感受到别人内心的想法,产生共情和理解。
分析:
内向不可怕也不可耻。很多优秀的人也是性格内向的人。
内向只是众多性格特点中的一个,不是你的全部,掩盖不了你的其它光环。每个人的缺点都那么多(况且内向还算不上缺点),但要达到成功,应该发挥到极致的优点就够了。
社交能力是可以后天学习培养的,它和性格的内向外向没有必然联系。
态度:
在独处中获得成长和收获,自得其乐。
允许自己内向。
在接受自己内向的同时,逐渐适应与他人的交往,增加交流的话题。
不要害怕欠人情。不要怕麻烦别人、觉得自己过意不去。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因为互相麻烦而建立起来的。
如果找不到话题与别人交谈,那么也可以保持沉默和微笑。就算不说话,有倾听足矣。有时候做个安静的聆听者,会让倾诉者安心和感觉舒适。
方法:
多学习,了解一些知识、热门话题和笑话,为与人沟通做准备。

多参加团体型的运动爱好。在外向型的兴趣交往中,一个人的社交能力会慢慢提高。
参加社交活动,学习社交知识(详见与人相处篇),主动结识新朋友。
试着培养的自己热情和真诚的态度、主动与人打招呼,会在人际交往中忘记和缓解自己的内向。
关心一下别人的世界 ,少把注意力放自己身上。
多接触性格开朗的人。
做销售、参加辩论等活动,积极发言。
子女教育:
1.积极的鼓励孩子主动说话,平时多和孩子交流,并且鼓励和引导孩子和其他孩子交流。
2.鼓励孩子勇于尝试,不要害怕失败。
3.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且鼓励孩子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4.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样内向的孩子会更愿意表达自我。
5.锻炼孩子独立。多与外界交流接触,家长多点创造条件,让孩子去独立完成某种事情。比如买东西。
6.疫情结束后,带孩子去走亲访友,以及与社区的小朋友交往。
第2个回答  2020-09-29
孩子不合群是很多父母都特别焦虑的问题。有时候在游乐场所中,多数孩子都能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玩,但总会有几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既不喜欢和别人玩,也不愿意被别人打扰。幼儿园中同样有这样的情景,有一些孩子总是独来独往,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交流,别的小朋友都在兴高采烈得游戏只有他在发呆。这些孩子们看起来酷酷的,但是父母们却担心的不得了,怎么办呢? 我们首先给这些酷酷的小宝贝划分下年龄段: 0-1.5岁的宝宝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特点就是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在小区里经常见到几个小宝宝凑在一起,彼此都是各玩各的,甚至连眼神的交流都很少。虽然妈妈们都在努力引导宝宝一起玩,但是小宝宝是不听的,他们还是各玩各的。别担心,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是这样的特点。妈妈们只要经常带孩子出来转转,多接触人群,哪怕他只是自己玩也无所谓。宝宝的成长就是一天一个样,只要相信并且陪伴宝宝就可以了。 1.5-3岁的宝宝 宝宝到了这个阶段,已经开始愿意去了解和观察周围的事情了。我们会看到有些宝宝虽然还是不愿意去和小朋友玩,更不会主动打招呼,但是他们已经能站在别的玩耍的宝宝旁边,愿意做个旁观者去看着别人玩了。这个时候,妈妈们不要太心急,依然要持续的给宝宝提供在人群中玩耍的机会,也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去参与活动。先引导孩子尽量靠近其他的孩子,哪怕只是站在旁边不参与也可以。慢慢地,孩子也会试探性的去参与一下,这个时候我们要给孩子一个表扬或者奖励,去强化孩子的这个参与行为。 宝宝入园后 当宝宝进入幼儿园后,每天必然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如果还是每天像个独行侠一样谁都不理,依然表现的很不合群,家长们就会特别担忧。 那么我们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分析不合群的主要原因: 孩子性格较为内向胆小,害怕与别人接触 孩子的性格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善的。但家长也不要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比如要让一个内向的孩子变成一个特别活跃的孩子。世界是多样的,性格也没有好坏的区别。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改善性格的不足,让他们在群体中找到快乐。 孩子从小被父母过度保护,造成孩子很自我,不受欢迎 有些孩子从小被照顾的太周全,想要什么都能得到。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形成特别自我的性格。我要什么都得满足,我想干什么都行。但是一进入幼儿园中,凡事都有规矩,老师和小朋友也不会一味的迁就他。于是在幼儿园中,孩子就会觉得总是在受“委屈”。老师不听他的,小朋友也不愿意和他玩。 孩子不懂如何与别的小朋友玩 这是很多孩子都存在的问题。和家人相处时非常开朗活泼,但是一到幼儿园中就显得不合群。这样的孩子通常想和其他孩子玩,却没有掌握参与集体活动的技巧,他们的参与行为往往被其他的孩子认为是破坏捣乱,于是其他小朋友就开始孤立这个孩子。 孩子从小不经常出门接触人群 有些父母或者老人带孩子,主要是把孩子放在家中,很少带孩子去人群中。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对人群有一种畏惧的心理,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这种畏惧心理会越来越强。 父母的性格或者与人交往的方式对孩子造成了影响 有些父母自己平时就沉默寡言,回到家里很少和孩子沟通,和家人朋友也来往较少,出门很少和其他人打招呼,坐在人群中也极少和他人交流互动。孩子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会把父母的交往模式当成标准的范本去学习。 孩子比较自卑 不仅大人有自卑的情绪,孩子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感到自卑。比如有些孩子身材很瘦小,小朋友嘲笑他是个小瘦猴,如果孩子的性格很敏感,就会觉得自卑,不愿意和其他的孩子玩。同样,还有一些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当看到别的小朋友都能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成长,他也会有深深的自卑。 面对孩子不合群的问题,父母们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原因!找到了具体的原因,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这里给大家提供几个小建议: 从小多给孩子创造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教会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道理,想要学会游泳,就要经常在水中尝试。如果想锻炼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也必须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家长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带着自家娃去有小孩的亲戚朋友家,让孩子们一起玩,从中体会和别人相处的快乐。孩子们在相处的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在旁边观察孩子的交往方式,从中找出孩子交往方式上的问题,教会他正确的相处方式。也可以让孩子参加他感兴趣的培训班,与有同样爱好的小伙伴一起学习,这样也能扩大孩子的朋友圈,有更多的机会锻炼社交能力。 帮助敏感胆小的孩子,改善自己的性格 很多人认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天生的,后期很难改变。其实孩子的性格有先天的影响,也有后天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以父母们可以通过改变家庭环境,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来帮助孩子改善性格方面的问题。比如孩子胆子小,往往和从小缺乏安全感有关系。如果父母能够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增加安全感,孩子胆小退缩的行为就会出现改变。对于敏感的孩子,父母们也需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多观察孩子的微表情和行为的变化,试图站在他的角度去体会内心感受,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理解,哪怕你不认同孩子的行为,一定要理解他的心情,这些方式都可以改善敏感的问题。 找出孩子自卑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回自信 自卑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会使孩子不愿意融入群体,随着孩子长大也会让孩子产生一些严重的行为问题,比如逃学、网瘾等。如果你发现孩子存在自卑心理,一定要和他好好谈谈,找出自卑的原因。比如孩子身材矮小,父母可以陪着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让孩子在运动中产生自信。如果自卑来源于家庭不健全,那么孩子的爸爸妈妈就要好好协商,双方都要多抽点时间陪伴孩子,学校有亲子活动也要积极参加,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家庭虽然不完整,但是爸妈的爱依然没有变。 父母也需要自省,调整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到自己。如果你是一个不爱与人交往,出门从不和别人打招呼,甚至参加活动只是默默地坐在墙角的父母,那么你很难要求孩子能融入群体。孩子不合群,父母如果能勇敢的从自身找原因,并且能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孩子也会以你为榜样,调整自己的行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