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如题所述

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个人的自我管理意识,是以自我认识为基础,通过自我体验获得认识自我的情感动力,最终实现在自我行为上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能力的界定首先涉及到的是能力的概念。在心理学领域,认为“能力是与活动的要求想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也就是说,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量。其次,涉及到的是管理能力这一概念。管理能力是个体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与自身生理、心理特征的高度民主结合,是形成指向具体活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管理能力由自由管和他管两部分组成。再次,涉及的是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决定着学生的行为表现。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何大学生会出现自我能力缺失的表现呢?
首先,从自身开始查找原因。90后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导致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低下、自我管理意识薄弱。从以下几点可体现:
第一:生活自理能力差。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期处于家庭的中心,
在生活上处处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性,生活自立能力差。我们可以看到,新生报到当天,学校里,家长忙得不可开交地打扫宿舍卫生,而学生却袖手旁观。
第二:心理调试能力弱。90后大学生,由于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一直都处于父母的宠爱中,普遍抗挫能力都较弱。面对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感情困惑等问题时很难控制和调节情绪,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脾气暴躁等心理问题。有的则出现不必要的焦虑、紧张、担心,甚至恐惧情绪,有的甚至表现出自杀征兆。
第三:安全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是幸福的一代,大多都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中成长,但却缺乏对社会的认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随便相信他人、不会明辨是非,容易被他人骗取钱财,贵重物品随处放,外出宿舍窗门不关等问题时有发生。
第四:人际交往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是群体中个体生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管理包括交往对象管理、交往技巧学习和交往实践。近年来,人际交往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出现,特别是同学之间因一些小事而闹得不愉快,甚至做出过分行为。
第五:学习目标不明确。迈进大学后,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使学生变得茫然不知所措,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与高中相比,大学没有统一固定的课室,没有了老师与家长的严格监督,使得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其余时间都自由支配。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懂得怎样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得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
其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缺失,学校也是存在一定的因素。传统的高校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教育管理课题,进行约束、命令和强制管理,学生仅作为服务者的地位存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细节中缺乏有效的参与和指导。此外,校园周边的环境也尤其重要,学生的学习环境会给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若大学生不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将大大影响在校学习的实际效果。
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呢?
第一,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因此,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动机,保护学生自我管理的愿
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进入大学这一宽松的学习环境,大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大学阶段也是一个人在道德、智力和社会方面肯定自己的时期,所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既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是社会对他们的客观要求。
我会在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方法、自我管理平台等方面寻找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刚迈进大学校园,我会约束自己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大学生守则》、《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自己明白基本的大学生行为准则,同时,对照制度的规定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小在长辈呵护下长大的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和经验。现有的家庭教育与基础教育模式限制了大学生提高自我表现管理能力的空间社会结构与社会节奏的变化使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减少,造成他们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尤其是对于自己的事更是自作主张、自我管理。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重要。
我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时,一定会按要求贯彻执行,并且长期坚持下去。给自己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树立学习的榜样,时刻提醒自己要学会自我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4
自我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的参与式管理,员工可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控制权,同时也就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对于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的员工来说,这种挑战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而对于管理者来说,自我管理可以降低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

阐释这个概念相对容易,但真正有效地实行却并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员工本身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可能源自外部环境的欠缺。

自我管理其实是对特定类型员工而言的,并非适合于所有人。通过有关实证研究发现,自我管理型员工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良好的职业道德。员工自我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员工本人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具体过程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这就需要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本着对企业负责的态度,确保不会因为外部监督的减少而降低对工作的要求或出现低效率的情形,避免出现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情况。

第二,较强的专业技能。自我管理允许员工对既定的工作目标采取不同的实现方式,员工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技能,以便对可供选择的目标实现途径进行分析、判断,并选择最优的方式来实现。如果专业知识或技能有所欠缺,在面对临时出现的问题时就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影响工作目标的达成。

第三,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工作节奏的把握、时间的安排、自我激励、个人状态的调整都是员工自我管理中必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同员工本人是否具有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有很大关系。

金融企业的员工素质整体较高,具有比较好的实施自我管理的基础,但如同其他的管理亚类一样,自我管理也是一门科学,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修炼,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技巧。那么,员工如何才能实现自我管理呢?

首先,保持正确的心态。企业允许部分员工进行自我管理是为了满足这部分员工自主的需要而不是对他们的放任,所以,员工应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我管理,对工作抱以热忱;而且,在工作中进行自我管理对员工个人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裨益,因此,要珍惜自我管理的机会。

其次,主动地规划工作。自我管理意味着员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设定具体的工作步骤、目标达成的方式及途径,为了能够按时、保质地完成工作任务,积极地对工作进行规划显得非常必要,这中间包括时间的安排,节奏的控制,次序的调整,等等。

再次,坚持持续地学习。员工在工作中进行自我管理,就有权对具体工作流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进行一定的尝试,这就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持续地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最后,平衡个人的工作与生活。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的员工往往具有比较好的自我激励能力,对工作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会因此经常处于比较紧张的工作状态。但“张弛有度”的节奏才是有持续竞争力的,因此,成功的自我管理者需要注意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简言之,就是要身心愉快地完成工作。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除了为员工提供自我管理的机会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创造条件,使员工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其一,提供时间管理等方面的指导。进行自我管理对员工个人的时间管理、压力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要求比较高,所以企业的有关部门或管理者应该为员工提供这方面的指导,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训练机会,提高员工的自我调适能力,以便他们能够顺利地进行自我管理。

其二,实施扁平化的管理。这里所说的扁平化管理不仅是指显性的管理层级的减少,更重要的是要减少企业实际运作中的信息和权力的过滤层级,让员工掌握更多的信息(包括企业面临的困难),有助于他们从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从而看到组织目标和个人岗位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主动地去思考,去改进工作。

其三,营造开放式的企业氛围。一方面是要对员工进行适度的放权,信赖员工能够把工作做好,让他们自主地处理一部分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的高层领导应通过适当的途径,了解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想法,并在管理工作中重视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沟通、信任、承诺、授权、赋能,这些都是自我管理的核心思想。

在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都在努力“管好自己”,这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有实现真正的自我管理才能激发我们的潜能,主动地开展工作,改进绩效,提高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努力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员工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员工自己也应该积极地对待工作,不断加强学习和修炼,以良好的工作效果向企业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第2个回答  2020-04-0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