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人很容易被免费的活动骗?

如题所述


1

每次到涑河北街新开的那家门可罗雀的大型商场的地下超市买东西,一进门,总会遇到美女或帅哥迎上来:姐,免费试用……或免费体验、免费试吃、免费领取礼品一份。接着就递过来一张优惠券或印刷精美的卡片, 有时是新店开业打折卡,有时是美容体验卡,上面标着原价多少钱现在多少钱。
作为一个也曾“顶烈日冒酷暑”跑小区、站大街发过小广告的人,我倒是从来不拒绝任何人递过来的宣传单,接过来,那是对发单页的人的尊重。但我从来不会去领任何免费试用、试吃、试体验的任何东西。
我能想象拿了免费美容卡去体验之时,美容师会不断叨逼叨让你办卡、让你花这钱那钱……都是套路。除了修眉,我从来没进过任何一家美容院。前两天听广播,有消费者投诉工商部门,持美容院免费体验卡的女士,被美容小姐给做了半边脸,再想做另一半,就得办卡、付成百甚至数千元的费用;也有免费纹眉纹一半的,人家告诉你免费的就是一条眉毛,想修成对称?给钱。

这套路是不是很下三烂?很多旅游景点的免费拍照就是这种,给你拍张照片,告诉你免费领取。过去一看,1寸大小!想要放大的,20块或50块钱一张,立等可取马上打印。人家骗你了吗?是免费呀,免费的是1寸的,人家也没骗你吧。你想不花钱就沾便宜,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便宜给你占?!

我也不会在超市品尝试吃、试用的任何商品;不会在瓜果李枣的水果摊位前、在小摊小贩说“你尝尝”时,真的去尝那些水果的酸甜味道。“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我的弱点我知道,一尝就觉得沾了人家的便宜,不买就不好意思。要么直接买买买,要么就不去麻缠。

告诉咱爸咱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全是营销的套路。



2

朋友曾说过她老家的事。在农村老家,时有去搞促销的商家。早上5点开始做活动,各种噱头。

“先到先得”。老头老太太天不亮就去排队,谁先去谁会拿到一个号牌(商业上这叫“下危机”,让你觉得资源稀缺,过了这村没了这店);

“免费领取”。先到的人会领到面条、粉条等物料(免费,让你觉得占了便宜);

“买多少返多少”。今天你10块钱买把刀,次日还来捧场,10元退回,刀归你(你感觉占了大便宜);

第二天、第三天……如法炮制,先到先得、免费送、买多少返多少,“血本甩卖挥泪大促”的消息越传越广,排队的乡里乡亲越来越多。甚至发生拥挤和争吵,都想领取免费的物料,都想占便宜。卖的商品也从十块八块的针头线脑升级到价值数百、上千元的电水壶、太空被、羊毛被等家居用品。

第六天,也可能是第五天,村里人天不亮赶到活动地点,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忽然发现那伙人不见了。本以为还会象前几天一样可以拿着销售单换回钱,白得一个电水壶或几百上千元的太空被、羊毛被,因为“失联”只好悻悻然回家,倒也没觉得吃亏:反正电水壶能用,太空被羊毛被本来就打算给孙子娶媳妇用……

谁知孩子们并不领情,没有人愿意要他们买回的那些廉价的、根本值不了那么多钱的东西,电水壶不会超过一百块钱,羊毛被也不可能有一根羊毛。农村里的很多老人,不具备辨别货物真伪能力,他们也许会想起从前那些走村串巷的“小货郎”,以为搞促销的商家真的是搞品牌下乡活动。

我很小就知道一句话叫“巧买哄不了拙卖”。商家赚取一定的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商业的法则,作为买家你再会讨价还价逼得卖家口口声声说自己“赔死了”等,你也不要相信,你哄不了他。买卖是一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博弈,无良商家上演的各种“骗局”,其实很容易识破,但往往因为买家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就很容易上当。

告诉生活在农村的咱爸咱妈,挣点钱不容易,别轻易上当受骗,“贪小便宜”的确容易吃大亏”。

3

有次开会,一个同事出去接了个电话,回来面色凝重唉声叹气。茶歇时一问,才知道电话是她嫂子打的,让这个小姑回家劝劝老人。老爷子天天去听养生保健讲座,各种保健品买回一大堆,那天又搬回一箱什么固元膏,花了1万多块钱。同事的父亲在工厂退休,这几年,大部分的极其微薄的退休金都拿去买了保健品。儿子儿媳管不了,只好向老人最疼的闺女求助,让她“管管老爷子”。

我有个朋友在环卫部门工作。他说每次给环卫工人开会,都不忘强调和提醒他们:不要去参加养生保健知识的讲座,不要为了去领免费的仨瓜俩枣搭上辛苦挣来的工资。但仍然有不少环卫工人被那些打着“养生”旗号的生活馆、保健品销售机构用“会销”(会议营销)的方式吸引,上当受骗。

这些机构的营销人员最常常盯上的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他们大多有着比较丰厚的退休金,生活条件也不错,是保健品营销的“优质客户”、“目标群体”。销售人员往往以“关爱老年人”为噱头,用嘘寒问暖、甜言蜜语、小恩小惠等手段,通过“陌拜”(陌生拜访)、免费体检等方式获取老年人的联系方式,拉拢他们参加旅游、养生讲座等活动,向他们推销保健品、药品。

告诉咱爸咱妈,保健品营销人员非常了解老年人渴望健康长寿、害怕孤独、爱占便宜的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情,使得很多老年人象吃了迷魂药一样,对保健品欲罢不能。



4

自去年以来,《听信讲座老人一年花10多万买保健品》、《花20多万元买保健品85岁老人成“月光族”》、《79岁大爷7年打卡听养生讲座买1.1万床上用品激怒老伴》、《老人花40万买保健品塞满屋》……关于“保健品骗局”新闻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上当的老人也数不胜数。

必须把这些保健品公司惯用的套路和招数告诉咱爸咱妈了——

罗辑思维最近期一期的节目《我们到底该信谁?》中,引用了一个科学家的观点:凡是牵涉到医学,尤其是营养学方面的,你就啥都别信!不仅不要信身边的专家所言,权威科学医学杂志的观点你都不要信……

老年人通常不上网,信息相对闭塞。必须经常把一些相对新鲜、积极、科学的资讯传递给他们!

避免把联系方式透露给营销机构。保健品营销机构是如何获取老年人的联系方式、取得他们的信任呢?通常是深入小区陌生拜访、街头发小广告、报纸广告免费提供试用品(试用装,如老花镜、评书机、试用装……)、其它机构购买等等方式,一旦老年人表现出兴趣,就邀请去参加讲座或不厌其烦打电话,免费送柴米油盐酱醋茶等低值易耗生活品,老人通常爱沾小便宜,时间久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待到“那么好、亲如子孙”的营销人员推销保健品时,就没了抵抗力,一掷万金。

我爸爸曾在某老年报看到一则免费赠“评书机”的广告,言称只有200个名额,先打电话先得。他一个电话打过去,评书机寄到了家里,是装了内存卡的小音响,2个小时都是专家在讲随书评机一起寄来的几粒胶囊的功效,还附带了做试验的材料,那种测试办法,十多年前去海南旅游时就见识过。

因为留下了家里的电话,营销人员就不厌其烦打电话来,问是否做过测试,问身体状况如何,嘘寒问暖……那个厂家只有一个400电话,连生产地址都没有,宣传资料封面上却赫然印着某营养专家的头像,颇像回事儿。老年人往往非常相信报纸、连带相信报纸上的广告,却不知媒体为了生存早已沦陷。

支招:常回家看看,别让保健品销售人员跟咱爸妈接触的比你还多,代你“行孝”。

用虚假宣传和欺骗性营销手段。我家邻居赵大妈在街上被发小广告的销售员拦住,邀请她参加某酒店的健康讲座,还能免费获得价值188元预防青光眼老花眼眼镜。她去参加了讲座,果真的获得了赠品,还领到了主办方发放的1斤鸡蛋。台上,“海归专家”极力推销一种“国际公认”的欧米伽三保健品,称其含量83.8%,专家口若悬河且走煽情路线,跪称台下老人为“爹妈”,台下众多老人抢着购买,其中有位老人一下购买了近4万块钱的保健品……赵大妈什么也没买,被销售人员告知明天可带朋友一起来,免费鸡蛋天天有……

此类讲座往往安排在高大上的酒店,时间往往是早上六、七点钟开始,并且拒绝年轻人入场。如果咱爸咱妈去听一大早的健康讲座,你就要当心了!

后来那家保健品公司被查,赵大妈才得知:所谓188元的赠品老花镜,市场批发价才几块钱1副。免费领了半个多月的鸡蛋等物料的代价是,她花了1万多块钱买了床磁疗床垫,以期治疗自己的腰腿疼。

支招:古人说“尽信书不如不信”,台上讲养生保健的专家不要尽信,尽信不如不信。
没有免费,全是套路!专家往往是包装出来的,我敢百分百打保票那个海归专家没有留学的经历,他就是个“会销”的演讲专家,盯的是老年人口袋里的钱。他们卖的保健品可能有保健作用,怕就怕拿根本没有任何的保健功能、甚至是拿有害的东西来骗钱。我有个朋友的亲戚身体不好,吃了两年某保健品反而越来越糟,呈现中毒症状,去正规医院看病时,才在医生那里得知他吃的保健品根本没有健字标识,那个厂家只有生产食品的资质。
据华西都市报和大众网等媒体资料,保健品公司常用的招数有:

打名医牌:“专家”一看就说有癌;

打奖品牌:用小恩小惠吸引参与;

打门槛牌:拒绝年轻人来听讲座;

打实验牌:濒死金鱼吃了保健品活了;

打订制牌:流露出兴趣就被宣传轰炸。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为了赚钱,骗取老人的养老钱,奸商、保健品营销机构实在可恨,在他们未被打击到之前(不是不到时候未到,看大学生被骗学费心碎而亡后破获的电信诈骗案吧,不是破不了!)做子女的也应该行动起来,推荐靠谱的保健品给老人;尽量让他们自己能上网搜索相关资讯,也外界连接;多赚点钱让他们放心、不致忌病讳医,假如有病、身体不适第一时间能想到去医院看医生而不是靠保健品养生。往往后者会耗去老人大部分的金钱,然而没什么卵用!!

如果咱爸咱妈迷信那些杂七杂八来路不明的保健品,买买买不停,上网搜揭露保健品骗局的视频给他们看,把这篇文章给他们读一读……让咱爸咱妈知道保健品机构的套路。

目光炯炯内心温暖 微信公众号【丁是丁】ID:dsd55555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