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完整的语言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如题所述

1、多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为幼儿多创造条件。如:在为幼儿讲《春天》的故事时,应先告诉幼儿:“春天来了,人、动物、植物都有一些变化,请你在来幼儿园的路上或去公园玩的时候,看一看、找一找,春天有了哪些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带着问题回家,仔细观察肯定会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除了故事里小草、花、小动物的变化,你看到的春天还有什么变化?”“小燕子飞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大树变绿了、小朋友脱去了棉衣....”

  2、多听

  培养幼儿有意地倾听,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要学会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懂、听得准确,然后才能正确的模仿——说。我们应积极的为幼儿创设听的环境,如:听故事、儿歌录音、听别人讲故事、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叫声......让幼儿听后模仿、想象,并说一说这些声音像在说什么。这样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声音的结构分析。

  3、多说

  为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还应在发展幼儿听力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说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时机,与幼儿进行交谈。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如:在户外散步时,引导幼儿交流所见的东西,及时丰富幼儿词汇;在进餐时,请幼儿报出餐具名称和菜名;在盥洗时,教幼儿掌握盥洗用具的名称和盥洗动作,等等。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做到:让幼儿想说——用鼓励地方式,互相激励的方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让幼儿敢说——即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让幼儿会说——也就是把要是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得生动、形象些。怎样能做到这些呢?首先应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如秋天到了,让幼儿观察各种树木、花朵的变化。幼儿会惊奇的发现“有的叶子落下来像小船”,“松树看上去像一顶尖尖的帽子”,幼儿在观察、讨论、想象中及时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发展了口语能力。其次,在游戏中学。如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地用语言交流,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第三,在互相渗透的各科领域中学。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诸方面紧密相连,因此,互相渗透的各个领域教育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感觉到了什么?然后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美术教学中,要求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画的内容。等等。

  4、多练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幼儿能正确发音、吐字清楚、有丰富的词汇并能正确的运用。这些内容都将在语言实践学习中获得、掌握,这就要求幼儿多多练习,逐渐地掌握。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多练地机会,创造多练地环境。如果幼儿的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地纠正,这样幼儿才能进步地快、说的好。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靠模仿,因此,我们就应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5
  1. 出生后 发出叫喊的声音:饿了的时候,身上不舒服的时候。这种叫喊完全是由生理的需要引起的。
  2. 约2-3个月 “牙牙学语”的声音:吃饱的时候,身上舒服的时候。能听到a—a、e—e—e、k—k、h—h等声音。这些声音也并不是言语,只是儿童的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的表现。
  3. 约半岁 发出音组:如,ma-ma、ba-ba、da-da、na-na,等。这时儿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情绪,例如,哭的原因不同(如饥饿、疼痛、假哭)而夹杂着一些不同的声音。这仍然不是言语,最多只是为言语的发生准备条件而已。
  4. 约7-8个月 形成了最初的言语活动。
  约7—8个月时,由于多次感知某种物体或动作并同时听到成人说出关于这一物体或动作的词,在头脑里就建立起这一物体或动作的形象和词的声音之间暂时联系,以后只要听到这个词的声音就能引起相应的反应。
  2. 约10—11个月起,在词的声音和物体或动作联系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对词的内容发生反应。

  儿童不再对相似的音调发生反应,而是开始“懂得”词的意义,对词的意义发生反应。
  词开始成为言语信号,即第二信号。
  这时的词音在引起儿童反应上具有基本意义的,还不是词的内容,而是词的音调,只要音调相似的词音,都可以引起儿童的相同的反应。例如,不管是“猫猫”,还是“帽帽”,“馍馍”,都能应起儿童讯寻找猫的反应。
  这时词的声音还不是言语信号或信号的信号,而仍然是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当儿童开始能听懂词的时候,虽然儿童自己还不能利用言语,但可以说已是儿童与成人言语交际的开端。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