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cd随身听都需要换电容吗

如题所述

是的。
随身听即指携带型袖珍播放机,属于电子产品的一个种类。该辞汇最初出自日本索尼公司(Sony)的一个品牌,中文名称由「Walkman」转变而来。

中文名称
随身听

外文名称
Portable Media Player

意义
携带型袖珍播放机

类型
电子产品

定义

随身听
英文名:Portable Media Player

随身听是指体积小、重量轻便于随身携带的媒体播放器,由索尼创造的Walkman为代表,松下,爱华等日系品牌,飞利浦等欧系品牌,Bose,苹果等美系品牌见证了随身听的由盛到衰。用耳机播放声音是其特点,属于电子产品的一个种类。

随身听最初只有收音、磁带播放或录音功能,由于体积很小,携带时挎于腰部,多年轻人使用。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体积变得越来越小,演变的品种很多,包括CD、MD、MP3、MP4等种类,而随身听市场在创始的Sony-Walkman称霸25年后,市场陆续受到以苹果为主的MP3格式的侵蚀失去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

发展历史

sony 随身听
世界上第一款随身听是由Sony公司于1979年研发出来的Walkman便携磁带播放器,标志着便携式音乐理念的诞生,而Walkman一词也从此成为了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的代名词了。随身听的发展已有三十几年了,期间不断的涌现出新的产品。

首先简单的讲讲磁带为播放介质的Walkman磁带播放器。自从飞利浦公司在1966年发布了第一盒录音磁带以来,作为一种音乐存储介质,它在市场上的普及程度已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而磁带的价格也是在目前主流的4种随声听存储介质中最低。磁带方便的录音功能和良好的防震性能更早已得到广泛认可。Walkman最大的缺陷是因为它采用的模拟录音方式,依靠磁带上磁感颗粒的分布记录声音,因它的音质和现代的数码音质无法相比较,在相比较的一根‘带’上要快速找到其中一首歌也相当困难。虽然目前有一些如杜比降噪等技术来弥补音质上的弊病,并且一些中档机型都采用了一种快速查找一首歌的开头和末尾的方法,实现了直接选择歌曲的功能,不过Walkman毕竟在众多数码随身听面前已是强弩之末,目前它最实的地方就在于学习外语,而部分学生之类的口袋瘪瘪人士,也会首选价格上比较便宜的Walkman(专业领域及高端应用者除外)。

接下来登场的是三种数码随身听中的老大——Discman(CD player)。Discman是由SONY在1984年推出的,在此后的数年内,这款产品风靡了全球,不过由于Discman价格居高不下,并且CD碟片通常比普通的磁带贵上数倍,所以Discman进入国内主流市场大概也只有四五年左右。国内生产的还要更加便宜。至于Discman优点,即使在数码音乐高速发展今天,CD依然是最高音质的代名词,它的音频范围已经超出了人耳听觉范围,是磁带所望尘莫及的!一些在Walkman上是“高级”的功能如自动选曲、单曲重播、任选重播等,在Discman上只是基本功能而已。而Discman最大的不足之处,莫过于体积太过于庞大,携带相当不便,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会把它挂在腰上或者放在衣袋里,带它出门最好背个包包!另外一点就是随身听在移动时使用,激光头读取数据会产生停顿。出产Discman的


aiwajx505
厂商有很多,主要有索尼(SONY)、松下(Panasonic)、健伍(Kenwood)、爱华(aiwa)、飞利浦(Philips)等,国内的市场大部分已经被SONY与松下所占领,就连在Walkman市场上大出风头的爱华也只能在SONY与松下的夹缝中生存。其中SONY是CD标准的制定者,在DISCMAN的制造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价格上高中低档均提供不同的选择,因此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音质上索尼以准确细腻为特色,声底较暖,比较耐听。相对与SONY来说,松下无疑就是后来居上的典范,日方的统计数字来看,松下Discman的销售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SONY。松下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不过最重要的是价格低廉,无论是Walkman还是Discman,几乎每一个同档次的产品上,松下的价格都要比更低,或者能够提供给更多的配件。

目前在三种数码随身听里最流行的是MD与MP3机。

MD是MiniDisc的缩写,首次于1992年由SONY发布,是一种专为唱片出版业界设计的磁光碟储存媒体,其音质可接近于CD,在以日本为主的亚洲地区相当风靡。1993年,SONY又发表电脑储存资料用的MD Data Drive(和电脑上用的MO差不多了)。所谓迷你光碟,它存储音乐的物理介质是一张置于小型塑料壳内的160MB(数据模式下140MB)的小小碟片,大约能够存放74分钟的音乐,并且可以无数次的重复抹写音乐数据。

MD格式主要定义了两种新的音乐光碟:一种是可录的磁光碟,供家庭录音用;另一种是不可录的光碟,供发行音乐用(实际上还有一种不常见的混合模式)。两种格式的光碟的大小都是64mm,采用了被称为ATRAC的音频压缩技术以及特定的存贮格式。也正因为有这种音频压缩技术的存在,便利MD能够存放压缩后大约60~80分钟的44.1Khz、立体声的音乐。让MD如此火暴的原因有许多,最重要的莫过于它的体积相对于Discman小巧许多。MD可擦写磁光盘本身的直径只有64毫米,厚度为1.2毫米,它内置于72×68×5毫米的硬塑料保护套中,看起来就和一张电脑用的三寸盘差不多结构,不过实际尺寸比三寸盘更小。以远小于CD片的载体,却可以享受近似于CD的音质。

这就是它最大的成功之处。而且MD光盘的耐久性高也是有目共睹的,和磁带的相当糟糕的录音品质以及CD容易磨损的特点相比较,MD几乎没有任何物理缺陷,基本上外界因素不太会对MD磁光盘造成影响。另外,MD类似电脑硬盘扇区的存储方式可以轻松的把歌的位置移来移去,以及自由拆分或组合曲目段。MD的缺点也是比较多的。如价格昂贵(机子、碟片、最好还要有台电脑或者是Discman+一大堆CD)、录制音乐时间较长(即使从电脑上录歌,也并不能像拷贝文件一样方便,要录制多长时间的音乐就要花多久的时间)、作为数据载体比较麻烦、作为随身听体积还是偏大等。正是因为SONY的巨资大力推广、良好的商业运做、豪华包装、巨大的品牌号召力等等,促成了MD的成功。MD的品牌不多,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有SONY、SHARP(夏普)、松下、爱华、先锋等,其中SONY与SHARP是MD市场上的“绝代双娇”,不管在技术上还是在产品上,都有各自的过人之处,其它的厂商都使用这两家的机芯,或者直接OEM他们的产品。

最后该轮到数码随身听里的小弟弟——MP3播放器(随身听)了。1998年,韩国世韩(SEAHA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MP3随身听,在此后的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随着MP3音乐格式的风靡全球网络,MP3随身听就在各大世界级的生产厂商的推崇下越来越趋于成熟,以其快捷的文件传输录音,而且外形是越来越酷,功能是越来越多,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除日本外,它们坚守着自己的MD阵营),越来越受到广大追求时尚的新潮一族的喜爱。MP3是为了压缩音乐而开发处理的一种数学算法,主要用于快速而有效地传播音频。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再加上Scour net,Napster和MP3等提供音乐下


随身袖珍收音机
载的网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MP3迅速成为上网台式电脑首选的音频格式。

MP3是如此的流行,人们梦想着能把它也用在便携的消费电子产品中。为此,需要找到一种存放音乐文件的存储媒质。有关Discman与MD的缺点,其实恰恰正是MP3机的优点。MP3机由于音乐是存储在固态的Flash闪存中,没有了机械传动部分,就不怕因为物理碰撞引起的振动,并且在外形设计上也没有了光碟尺寸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的设计出又小巧又酷的造型。另外与MD相比,MP3机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其“录音”过程-只需把音乐文件从计算机上简单复制过来即可。换言之,录音时间比实际播放时间短得多,只需几分钟就能得到相当与一张CD长度的音乐,再加上MP3音乐的“片源”网上到处都是,这可是MD忘尘莫及的。不过,MP3机也有一个致命伤——音质太差。众所周知MP3音乐格式是通过了高效的有损压缩的,音质与CD根本无法相比,即使与同样压缩过的MD相比,也是差了不少,这就是MP3音乐至今为真正的音乐爱好者所不齿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配上好的耳机后,两者音质的好坏相当明显)。

Walkman

1979年3月,在井深大的要求下,音响部门以记者用的小型录音机“新闻人”(Pressman)修改成体积更小的录音机,在得到许多人赞美良好的音质评价后,在盛田昭夫的主导下,Sony在1979年7月开始,推出了Walkman(随身听),盛田昭夫将Walkman定位在青少年市场,并且强调年轻活力与时尚,并创造了耳机文化,1980年2月开始在全世界开始做销售,并在1980年11月开始全球统一使用“Walkman”这个不标准的日式英文为品牌,直到1998年为止,“Walkman”已经再全球销售突破2亿5000万台,盛田昭夫在1992年10月受封英国爵士后,英国媒体的标题是《起身,Sony随身听爵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