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陪读妈妈,还有一个高中的儿子,想跟同龄得妈妈说说内心的话

如题所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选择同孩子一起踏上留学之路,开始在国外的陪读生活。

国内陪读早已不是新鲜事,实施起来也相对容易。去国外陪读可就没那么简单了,不光需要家长有钱、有时间,还需要拿到孩子留学国家的合法签证。

面对众多有陪读想法的家长,各个国家也设立了关于申请陪读签证的门槛。

新加坡允许配偶陪读和父母陪读,但后者必须是16岁以下孩子的母系亲属。而且新加坡允许陪读母亲工作。规定在学生入学一年后,陪读母亲就可以向新加坡劳工部申请特殊的工作准许证,在当地就业。

近年来,到英国读中学的中国孩子越来越多。但据了解,英国没有专门针对父母陪读的签证类型。此外,德国、法国等国家也没有明确的陪读签证种类,但家长或亲属可以通过申请访问签证到这些国家陪读,期限一般为3个月到半年不等。

17岁或17岁以下的孩子在新西兰留学,家长可申请监护人签证。监护人签证申请人以照顾学生为唯一目的,其间不允许工作和读书。

如果子女的签证被取消,其监护人的签证也会同时被取消。如果学校因为有监护人陪读而接受学生注册,但监护人未依规定到新西兰照顾其子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签证以及监护人签证可能会被取消。

留学生孤身在国外念书不易,那些牵挂子女、想方设法去陪读的家长更不易。诚然,孩子在外的安全不容忽视,但家长也不必过分紧张。

毕竟在外留学是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从决定送孩子出国求学的那一刻起,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并对孩子的能力充满信心。至于是否陪读,则因人而异,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了。

鉴于陪读中的负面影响,当务之急是做好陪读引导,使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并把陪读引导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来。

平时,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一切可用时机和陪读的家长们交心,为了让交流深入扎实,客观有效,需亮出自己的“陪读观”,即变“生活陪读”为“学习陪读”,变“监督陪读”为“信念陪读”,变“攀比陪读”为“责任陪读”,变“盲从陪读”为“协调陪读”。

其一,变“生活陪读”为“学习陪读”,要求家长不要一味的牵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明白:我来陪读并非怕你吃苦,不能自立,主要是为你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你更好的长身体长知识,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提升你生命的价值和品位。

给了孩子这样的思维观念,他们就会感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就能够不怕吃苦,锻炼自己的生活本领,变父母之爱为学习的动力,从而实现陪读的正诱导、正迁移。

其二,变“监督陪读”为“信念陪读”,要求家长信任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孩子明确自己以前的很多做法和想法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从而慢慢的树立他们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斯大林说过:“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伟大的毅力。”信念是一盏明灯,自觉性是实现信念的重要保证,有了这些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三,变“攀比陪读”为“责任陪读”,要求家长明确自己的陪读不是因为外在的原因,而是一种责任,即如何利用自己的陪读来塑造一个生命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渗透到与孩子的日常接触之中,用责任来呼唤责任,“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最后,变“盲从陪读”为“协调陪读”,要求家长协调好孩子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及时发现孩子环境中、生活中、学习上乃至心理上的问题,循循善诱,协同解决,让孩子轻装上阵,轻松起来,更有利于孩子集中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家长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帮手,人生的良师益友,强化责任意识,协调好各方面的各种关系,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在实际工作中,我倡议家长们建立“陪读目标责任制”,让他们对孩子做好宏观指导,切忌事无巨细,穷唠叨,乱指挥,瞎指挥,束缚孩子的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4
陪读妈妈确实烦恼挺多的,不容易,特别是儿子都已经是进入青春期了。。。
第2个回答  2021-09-03
这个年龄的儿子正处在青春期,他一定是骚扰你了吧?若不答应,担心影响他心情,更没心思学习。可答应了,又觉得会影响他今后的人生,好纠结啊!这种事别人帮不了你,你自已决定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4-24
陪读妈妈是件很辛苦的事 其实高中了 已经没必要陪读了 可以让孩子独立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6-16
我也是同样的经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