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倾斜平原

如题所述

6.1.3.1 洪积扇叠置

由于冲洪积扇在形成过程中受各种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可以形成各种复杂的组合。洪积扇形成后,如果山体继续抬升,山前平原相对下降,则在已经形成的洪积扇上,往往有新的洪积扇发育,而且是部分地覆盖在老洪积扇上,形成叠置式洪积扇。如果沿山前断裂出现不等量升降,则洪积扇的轴线向一侧移动,使新、老洪积扇向一侧叠置,形成不对称的形态。

随着洪积扇的不断迁移,洪积扇的沉积层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上升的规模、幅度都比较大,老的洪积扇也随着抬升,那么新的洪积扇向盆地方向推进,使新的洪积扇扇顶置于老的洪积扇扇中之上,而新洪积扇的扇中又置于老洪积扇的扇缘之上,因而在剖面上形成下细上粗的沉积层序。反之,当沉积物堆积速率小于盆地沉降速率时,洪积扇向物源区后退,或侧向迁移,结果可以形成下粗上细的沉积层序。

6.1.3.2 扇间洼地

扇间洼地是指两个相邻洪积扇之间的低洼地带。从洪积扇本身的相变来看,在横向上也具有与纵向相似的岩性变化规律。从山口向两侧,沉积物从扇顶相的砂卵砾石过渡为扇缘相的砂和亚砂土等,甚至过渡为滞水相的粉砂、粘土、泥炭等。如果洪积扇的规模较小或两个山口距离较远,则扇间洼地位于两个洪积扇的扇缘接合带。此时,洼地中粘性土成分增加,地下水位虽不深,但富水性很差。

在更不利于洪积扇发育的条件下,各个山口所形成的洪积扇规模很小,彼此分隔,两扇之间无水力联系。扇间洼地由坡积物堆积而成,在横剖面上含水层呈凸透镜状零散分布,富水性极不均匀。

6.1.3.3 洪积裙

在冲洪积扇形成的历史时期中,当自然条件对其形成特别有利时,则在山前形成巨大的洪积扇,扇顶相粗粒物质分布很宽,再加上两个相邻山口距离较近,使两个洪积扇的扇顶或扇中相的沉积物直接连接,形成有水力联系的洪积裙。洪积裙是透水性良好的,沿山麓呈带状分布的含水层。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玛纳斯河洪积扇与清水河洪积扇,通过下伏老洪积扇相连接,形成富水性很好的洪积裙(图6.3)。

图6.3 新疆玛纳斯河与清水河洪积扇水文地质剖面图(据石油部北京勘测设计院,转引自沈照理等,1985)1—砾石;2—砂;3—亚砂土及亚粘土;4—粘土;5—地下水位

6.1.3.4 山前倾斜平原

在我国西北内陆盆地和东部沉积平原的山前,广泛发育有山前倾斜平原。山前倾斜平原位于山地与平原交接地带,沿山麓分布,由洪积扇相互叠置,或与山麓坡积-洪积裙彼此相连形成。山前倾斜平原是区域地下水盆地的补给区。例如准噶尔盆地,在盆地周边,山区降水及积雪融水是区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河流出山后即渗入地下,至洪积扇前缘溢出地表,形成绿洲。地下水由山前埋藏很深的潜水过渡为多层结构的承压水,然后再流到盆地中心的沙漠带。钻井涌水量逐渐由大到小,水质由淡到咸。沙漠淡水仅见于河流两侧。

图6.4是华北平原第四系沉积类型与分区图。依据第四系沉积类型和地貌特征,华北平原的区域地下水分为山前倾斜平原、中部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3大地下水单元。

华北平原的山前倾斜平原主要由永定河、滹沱河、漳河等河流冲积物堆积而成。太行山东麓由第四系砂砾石组成的洪积扇群十分发育,含水层厚度大,多为潜水或局部微承压水,钻孔单位涌水量普遍大于30m3/h·m,最大可达200m3/h·m。地下水水质良好,以HCO3-Ca·Mg型水为主,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成为极好的供水水源。

图6.4 华北平原第四系沉积类型与分区(据吴忱,1992)

中部冲积平原多由古河道和近代河道冲积形成,含水层主要为中细砂和粉细砂,单层厚度较薄,水量不大,但在深部常有3~4层颗粒较粗的承压含水层,钻井单位涌水量一般大于10m3/h·m,为区内主要供水水源。

滨海平原主要由互层的冲、湖积和海相沉积物构成,第四系岩性以细粉砂和亚粘土为主。含水层多为透镜体状,以粉砂、细砂为主,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0m,局部为10~20m。天津南部及其以南地区,含水层导水系数为10~50m2/d,钻井单位涌水量多小于2.5m3/h·m,上覆粘土或砂质粘土,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条件差。除河道带有微弱的径流外,地下水一般处于滞流状态,具有明显的承压性。浅层地下水以蒸发作用为主。地下水矿化度多大于15g/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