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有是不是虚词?需要在有字后面断句么?

如题所述

一、古人断句的符号,只有两个:「、」「。」但更早之前连这两个符号也付之阙如。故当语气需做停顿时,会用上一个不具意义的单字来达到断句的效果,这类单字称为「虚词」或「语助词」,又分为语中助词、语末助词。当然并不是每个句子的结束都有语末助词;语中助词亦然!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刻意不加标点符号,更可看出那些虚字的效用。)以上出自韩愈〈师说〉,句中「」的字是为语中助词;『』则为语末助词。二、有时候,则会用不具意义的字来作为感叹、或疑问,其主要功能虽非为了断句,但类似今日的惊叹号、问号的语末助词;因此也有了断句的效果。例如:子曰已「矣乎」(感叹)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语末助词)。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後「乎」(「提问」中的「反问」)追问

“有”字是不是虚词,需要断句么?比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