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为了纪念屈原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缅怀他的功绩和给后世人民的启发和教训。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每当这个节日家家户户包粽子扔到河里,让鱼儿不要吃掉屈原的尸体,而吃掉河中的粽子。

从此,每当到了端午节,都会想起屈原的铮铮铁骨和高尚的气节,现在很多地方都把粽子包在一起一起扔到河里一起,来纪念屈原和表达对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美好希冀和向往。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

最开始吃粽子是在寒食节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之所以端午节要吃粽子只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定的一个说法而已。到了现在还有一些地方会在清明节前一天和清明节当天吃粽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30
第2个回答  2019-05-31
1、纪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普遍公认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老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2、“粽”驱蛟龙

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要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3、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且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31
大家一直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是个误导了我们很长时间的问题,在此我把我的答案和说法谈谈,大家判断一下。

首先粽子原来是稻米种植生产地的一种食品,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正确来说为什么是端午节做粽子跟稻米的种植有很大关系。几千年来我国的南方稻米生产地都有喝完端午酒下地插秧的传统。在稻米种植上插秧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劳动,蹲在冰凉的水田里一整天一整天劳作对人的身体是严重的考验。所以要在之前做好准备,在端午节的时候就有了喝雄黄酒的必要,这有2个作用,1提高身体在冰凉水田里长时间劳作的抵抗力
2
喝了雄黄酒身体里有雄黄的成分使在水田里给人照成伤害的蚂蝗和毒蛇也有一定的防御力。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好处总体就是端午喝雄黄酒的原因。

那为什么在端午节这天大量制作粽子呢?
要知道这个答案首先也要知道插秧的辛苦,插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工期短任务重,白天劳动过程中一般是没有时间整理出满身的泥污回家吃饭的。只有带干粮。但是南方的阴湿天气一般的干粮是不好保存的,就算能保存也不能带到满是泥污水地的田头的,但是我们勤劳的祖先发明一种食品,它即能较长时间的保存而且不怕水污泥渍,掉在水里也没事(不影响味口)味道香甜,大家一定想到了这东西是什么,对!就是粽子。它满足了所有要求一种伟大的快速食品。所以为了要在端午节后很长时间的需要必须要在端午节大量制作粽子,煮熟做好后放在水桶里(不会坏)等到节后劳动时会带的当午饭。这就是粽子这个伟大食品的来源。

至于为什么叫粽子,也跟插秧的劳动有关系,在插秧的过程中,田一般是长方形的,而插秧的方向一般不会横向的都会纵向的劳作,一般一块地快插完的时候都会留有一个小三角地(因为地一般不是正正方方)它是最后的工作,插完这小块整个这块田就结束了可以休息一会吃点东西。而这一小块就叫纵字(南方现在很多地方也这么叫)。纵字,
粽子,发音是一样的,意思插到纵字就可以吃粽子了。

后来的人们有的不从事稻米生产了,但是在端午这天都会吃上粽子,但是忘了这是劳动人民的干粮而成了纪念某个人的祭品了(因为发言的是文化人贵族不用劳动)可能屈原正巧赶上也是这天跳江的,但是广大劳动人民是不会为了纪念某个地方国家的某个臣子的死而发明一项特别的食品(世界上也没有)的。

所以我们中华儿女在今天吃起这伟大的食品粽子时。应该知道怀念我们勤劳聪慧的祖先。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正所谓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第4个回答  2019-05-31
端午节吃粽子, 是为了纪念著名诗人屈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