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水岩组划分及其特征

如题所述

区域内含水岩组按其含水类型可分为如下4种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

孔隙水储存在松散层中,主要分布在山间河谷的冲、洪积层中。

(1)第四系全新统砂、砾石含水岩组:分布在较大沟谷中,由分选磨圆较差的砂、砾、卵石等组成,厚0~30m,含孔隙潜水。本层埋藏浅,开采方便,多为民井,经与泥河湾组至马兰组地层混合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507~3.855L/s·m。富水性强。由于埋藏浅,易受污染。

(2)第三系保德组砂、砂砾(岩)含水岩组:主要分布在西烟、东凌井、长沟等地,为砂、砂砾(岩)、细砂岩,厚0~120m。本组在长沟一带底部常发育有胶结的砾岩,厚5~15m左右,裂隙较发育,中—下部常见有1~3层分选磨圆较好的中—粗砂岩,厚6~10m左右。但由于含水层分布有限,供水和矿井充水意义不大。

2.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主要为一套以陆相沉积为主的二叠系粗碎屑岩类含水层。

(1)山西组:厚48~97m,含水层主要位于基底砂岩K3和8号煤上的砂岩。K3砂岩厚5~30m。砂岩裂隙一般不太发育,富水性弱,钻孔单位涌水量0.013~1.17L/s·m。

(2)下石盒子组:厚90~100m,主要含水层为底部的K4及K5砂岩,一般裂隙不发育,富水性较弱,钻孔单位涌水量0.033~0.184L/s·m。

(3)上石盒子组:厚350~450m,主要含水层为基底的K6及K7砂岩,该组是构成本区基岩风化壳的主要含水层,基岩风化壳裂隙发育,东山有许多钻孔钻至基岩风化壳时涌水,钻孔单位涌水量0.04~0.45L/s·m。

本类型含水层含水量有限,仅以淋水的形式排入矿井和少量开采井供水,但供水量不大。

3.碎屑岩中的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

上石炭统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由砂岩、泥岩、煤层和4~5层灰岩组成,厚85~110m。含层间岩溶裂隙水,富水性的强弱取决于岩溶与裂隙发育程度,一般在浅埋区岩溶发育,富水性较好,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减弱,逐渐以裂隙含水为主,富水性减弱。该组含水层钻孔单位涌水量0.0024~0.205L/s·m。

4.碳酸盐岩类岩溶含水层组

东山岩溶地下水含水层位从上到下,有中奥陶统峰峰组含水层组、上马家沟组含水层组、下马家沟组含水层组,下奥陶统含水层组,上寒武统凤山组含水层组,中寒武统张夏组上部岩溶含水层组。其中以中奥陶统上马家沟组含水最为丰富,赋水性最好。

(1)中奥陶统峰峰组含水层组:该层厚111~179m,一般厚140m左右,主要由泥质灰岩、石灰岩、角砾状泥质灰岩组成。钻孔单位涌水量0.024~46.9L/s·m。由于该段位于奥陶系顶面,遭受到严重剥蚀,因而,不同位置保留的厚度不等。同时由于其顶面曾长期处于剥蚀作用下,裂隙充填粘土较多,影响岩溶的发育和富水性。

(2)中奥陶统上马家沟组:全组厚249m。钻孔揭露厚度257.5m,主要由石灰岩、豹皮状灰岩,泥质灰岩组成,岩溶裂隙发育,野外剖面上分布溶洞甚多,在钻孔中大部分揭露该层时都出现涌(漏)水现象,为本组主要含水层段,单位涌水量0.195~77.73L/s·m,是区域内最强的含水层。

(3)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全组厚118~157m。该组岩性以灰岩、豹皮状灰岩为主,岩溶较发育,是主要含水层段。TS-19号孔该含水层组单位涌水量为1.303L/s·m。

(4)下奥陶统含水层组:下奥陶统含水层组分冶里组和亮甲山组。冶里组厚39~74m,钻孔揭露39m,为中—薄层结构;亮甲山组厚42~90m,钻孔揭露57m,为厚层状。所以,虽然都为白云岩,但前者为弱富水层,后者为中等富水层,溶蚀较强。

(5)上寒武统凤山组含水层组:该组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厚88~122m,剖面上有较多的溶洞和溶孔,东山瓜地沟TS-19号孔水位标高813.94m,单位涌水量1.31L/s·m。

(6)中寒武统张夏组含水层组:该组以鲕状灰岩为主,厚55~141m,钻孔揭露厚度112m,在野外剖面中可见有溶蚀洞穴,钻孔中由于埋藏较深的原因,含水性较差。TS-19号孔单位涌水量0.01L/s·m,水位标高813.94m,与奥陶系水位接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