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古代文学题(明清)求答案,高分送上!

1、以赤壁之战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2、结合宋江这个人物来分析《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3、以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为例分析《水浒传》人物塑造的成就。
4、结合《项脊轩志》谈归有光散文创作的特点。

由于笔记没有记全,特来寻求最佳答案,若有全部解答并解答非常不错的,自然结束时会再加一定的分数的,还请不要叫我失望哦!
感谢各位的回答,这几个问题都是简答或者是论述题,具体要求应该大家都见过吧?再过几天我就选择最佳答案,分数自然送上的,不然大家不是白忙一场?

1.简述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2.简述元杂剧剧本的体制特点。

3.简述关汉卿杂剧的社会内容。

4.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5.简述元代的“水浒戏”。

6.简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7.简述元散曲的体制特点。

8.简述南戏和杂剧的主要区别。

9.“南戏”简述。

10.窦娥形象简析。

11.《救风尘》简析。

12.《西厢记》红娘简析。

13.简析《李逵负荆》。

14.简析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15.简析《陈州祟米》中包公形象。

16.睢景臣《高祖还乡》思想内容简析。

17.简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18.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简析。

19.“四大传奇”简析。

20.简析《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21.简述明代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对文学的影响。

22.简述明初文学创作的概况。

23.简述高启的诗歌艺术成就。

24.简述昆腔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25.简述徐渭杂剧的艺术同格特征及影响。

26.简析《牡丹亭》中“情”与“理”的矛盾冲突及其斗争实质。

27.简述汤显祖的文学成就。

28.简述明代散曲的主要特色。

29.简述前后七子文学主张及影响。

30.简述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及文学主张。

31.简述李贽的文学见解。

32.简述《项脊轩志》所体现出来的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

33.简述陈子龙的“尊古”与前后七子“复古”的区别。

34.简述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产生过程。

35.略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36.简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37.简述《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

38.简述《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

39.简述《三国演义》的影响。

40.略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41.简述林冲形象的典型意义。

42.说说你对宋江这一人物的认识。

43.简述《水浒传》的影响。

44.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人物性格描写。

45.简述孙悟空的性格特征。

46.什么是拟话本?有哪些著名作家作品?

47.简述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贡献。

48.简析杜十娘这一艺术形象。

49.顾炎武诗歌有哪些思想内容?

50.简析吴伟业《圆圆曲》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

51.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52.李渔在戏曲理论方面的贡献是什么?

53.简述《长生殿》中的《惊变》一出在全剧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54.《桃花扇》中的《余韵》一出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艺术独特性?

55.说说侯方域传记散文的艺术成就,在散文史上有什么地位?

56.简述清初三大词家朱彝尊、陈维崧和纳兰性德不同的词风及其特点。

57.说说苏州剧派的创作倾向和艺术成就。

58.说说《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共同的创作主题。

59.简述薄松龄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的关系。

60.简述《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61.简述《促织》的典型意义。

62.简述《水浒后传》的主要内容。

63.简述《说岳全传》的主要内容。

64.《醒世姻缘传》有何认识价值?

65.《镜花缘》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66.《好逑传》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67.《儒林外史》在小说史上有何地位?

68.《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有什么特点?

69.简述《红楼梦》成书过程。

70.简述《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71.简述贾宝玉的悲剧性格。

72.简述晴雯与袭人的性格特点。

73.简述林黛玉的悲剧性格。

74.举例说明《红楼梦》中的诗词在小说中的作用。

75.简述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76.简述《红楼梦》高鹗续书的主要成就和缺点。

77.袁枚《随园诗话》有什么诗论特点。

78.清弹词和鼓词的流行状况如何?

79.简述急剧的社会变革对近代文学的影响。

80.简述龚自珍的文学创作对于近代文学风气形成的首创作用。

81.简述鸦片战争时期爱国诗歌的特点。

82.简述黄遵宪、梁启超在改良派“诗界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83.简述黄遵宪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84.简述“南社”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85.简述梁启超有关小说理论的基本内容。

86.简述章炳麟的散文创作。

87.简评秋瑾的诗歌创作。

88.简评汪笑侬的戏剧创作。

89.简述《官场现形记》的思想内容。

90.简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思想内容。

91.简述《老残游记》的思想内容。

92.简述《孽海花》的思想内容。

93.简析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94.简析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

95.简析黄遵宪诗《下水船歌》。

96.简析薛福成的《观巴黎油画记》。

97.简析梁启超的散文《少年中国说》。

98.简析秋瑾诗《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八)论述题(提示要点)

1.联系元代社会和文学状况,分析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2.联系作家和作品实际,分析元杂剧前后期的不同特点。

3.分析《窦娥冤》杂剧的戏剧冲突。

4.关汉卿在杂剧《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中是怎样揭露蒙古贵族统治者的?

5.试论关汉卿杂剧中妇女形象的塑及其意义。

6.为什么说王实甫的《西厢记》比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有更鲜明的反封建意义?

7.如何理解《西厢记》中崔莺莺这一艺术形象?

8.以《西厢记·长亭送别》为例,论述王实甫杂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9.崔莺莺、李千金性格异同比较。

10.在《汉宫秋》中,马致远是如何塑造王昭君形象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如何看待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12.《梧桐雨》是怎样表现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的?从中反映了白朴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分析《倩女离魂》中倩女的思想性格。

14.在《单刀会》中,关汉卿是怎样描写关羽的?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5.元杂剧的剧本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16.分析南戏《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

17.散套[双调·夜行船]《秋思》表现了马致远怎样的思想感情?

18.刘时中的[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19.分析刘因《白沟》诗的思想内容。

20.分析乔吉[水仙子]《寻梅》的艺术特色。

21.试论《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22.试论《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特色。

23.以赤壁之战为例,说明《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24.论述《水浒传》的主要思想意义。

25.试论《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

26.试论《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27.《金瓶梅》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它对后世章回小说有何影响?

28.试论明代拟话本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9.试论杜丽娘叛逆性格的发展。

30.试论《浣纱记》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31.试述李贽的文学主张及影响。

32.比较荀况的《劝学》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

33.举例说明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

34.评价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及其成就。

35.举例说明陈子龙、夏完淳诗歌的风格特征。

36.晚明小品文兴起的原因及艺术成就。

37.比较清初“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诗歌创作的不同风格。

38.为什么说《清忠谱》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事俱按实”的历史剧?

39.怎样评价李渔的戏曲理论?

40.《长生殿》对李、杨爱情既谴责又讴歌,产生这种矛盾的双重主题的原因是什么?

41.以《却奁》为例,分析李香君的人物形象,并评价她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女性人物画廊里应有的地位。

42.结合作品,论述《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43.论述《席方平》的现实意义。

44.《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45.《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色。

46.《儒林外史》怎样通过正面人物体现作者的社会理想?

47.论述《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的意义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48.《红楼梦》在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49.结合作品,分析《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对于塑人物形象的意义。

50.桐城派散文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51.分析龚自珍《尊史》中的史学观。

52.论述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点。

53.论述黄遵宪进步的诗论主张。

54.梁启超的文学主张和文学活动对晚清文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55.分析“同光体”产生的背景。

56.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期小说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57.分析《老残游记》中的酷吏形象。

58.分析秋瑾《满江红》词中的妇女观。

59.比较《孽海花》和《儒林外史》在艺术结构上的异同。

60.谈谈京剧声腔渊源和题材方面的特点。

(九)阅读作品,回答问题

1.汤显祖《牡丹亭》中惊梦一折:[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陂画船。锦屏人 看的这韶光贱。

①此曲表达了杜丽娘什么思想感情?

②通过此曲,我们可以了解作者戏剧语言有什么艺术特色?

2.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 夷!

①概括此诗每联的大意。②诗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姚鼐《登泰山记》: 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大风扬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降搞驳色,而皆若偻。

①作者是如何描写日出景象的?

②前面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③从此段可知姚鼐什么样的散文风格?

4.朱 尊《解 令·自题词集》: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 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吩咐歌筵红粉。料封候白头无分。

①解释“燕钗蝉鬓”,“秦七” “黄九” “玉田”意思。

②概括上下阙意思。

③此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龚自珍《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封候。

①概括每联大意。②最后一联在全诗起何作用?

6.梁启超《太平洋遇雨》: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①简析此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10
1. 描写战争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2.宣扬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义之士。尤其是宋江成了忠义的化身。忠是对皇帝而言的,宋江表现出来的愚忠,既是作者无法逾越的道德界限,也是小说得以在过去广泛流传的政治道德保证。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宋江的“忠”换来的却是被毒死的结局,这无疑是对作者宣扬忠的讽刺。如果说《三国演义》宣扬的“义”主要表现为感恩戴德的话,那么,《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则主要表现为拔刀相助、平等相处,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3.、《水浒传》人物塑造的成就

《水浒传》杰出的艺术成就,集中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它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英雄群像,尤其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等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在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

《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独特成就表现在:(1)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 能够从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出发,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水浒传》善于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来揭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一手法源于话本。因为话本形式特殊,它不允许对人物外貌、内心活动做游离情节外的过多交待,而要求通过语言、行为、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水浒传》不仅继承,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手法,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水浒传》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将人物置身于不同的环境中,通过他们不同的经历、身份来表现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反抗道路。

李逵:鲁莽和憨直,是李逵最显著的特点。他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毫无虚假;无论想什么,都心口如一。该爱则爱,该恨则恨,该怒则怒,该骂则骂,正直无私,纯朴坦率,而天真烂漫。同时纯朴中包含着无知,坦率中又透着莽撞。(武松景阳岗打虎是勇,毕竟有些怕;而黑旋风沂岭杀四虎是蛮,故全然畏惧)矛盾中塑造出李逵卤莽、豪爽、粗犷的性格。

武松:他是小说中着力塑造的又一个英雄形象,是一个神勇无敌、正气凛然、有胆有识的血性汉子。金圣叹谓鲁智深是“人中绝顶”,而武松“直是天神”。他是一个集神勇、义勇于一身的古英雄形象。他的神勇,在景阳岗打虎一节中充分显示出来。他的义勇,源于他对封建宗法道德的恪守。官民尊卑、孝友悌恭,在他心上本是作人的原则,规范着他的行为。有恩报恩,以德报德,以牙还牙。由于打虎,他受到阳谷县官的赏识,作了一个小小的步兵都头,他就感恩图报。当哥哥遇害,他是按照一个正派人的做法首先去上告官府,但是官府并没有按照封建法纪或道德办事,他们接受了杀人者的贿赂,拒绝受理他的冤情,这才逼使他只得依仗自己的勇力来复仇。在杀嫂一节中,充分表现了他光明磊落、有胆有识、处事干练、敢作敢当的性格。

4.明代反对前后七子文风的重要散文流派有“唐宋派”和“公安派”。“唐宋派”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他在提倡重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因此他的散文名篇均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代表作品《项脊轩志》善于用朴素简洁的文笔叙述平凡的事件和刻画人物,感情深厚、真挚动人。
第2个回答  2007-01-10
有分也没有用啊,,又没说要求!!~

~~~~~~~~~~~~~~
~~~~~~~~~~~~~~~~~~~~~
第3个回答  2007-01-13
第4个回答  2007-01-09
  1、 在艺术节奏上达到最高美学韵致的,当推赤壁之战的描写了。早在赤壁之战正式打响之前,罗贯中就已匠心独运地设置了多层艺术丘壑,在文势上节奏鲜明地呈现出一起三伏的艺术落差:先通过曹操挥师穷追刘备,当阳一战使刘备几陷绝境;接着写曹操驰书孙权会猎于江夏,近置刘备于倒悬之危,把战争的气氛一下子渲染到了白热化的紧张程度。然后笔势一转,徐徐降温,渐露转机,乃至静谧——先是鲁肃来江夏吊丧,并陪同诸葛亮至柴桑晋见孙权。再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促其坚定抗曹信心,结成孙刘联军,使联吴抗曹的战略得以实现,刘备也随之转“寇”为“主”,彻底解除了被“剿”之危。最后是在曹军进逼赤壁,两岸战云密布的情况下,奇异地出现了周瑜和诸葛亮的施计斗智,周瑜大宴宾客,孔明草船借箭,庞统西山庵诵兵书,曹操临江横槊赋诗等欢愉、舒缓的场面。尤其是孔明率草船逼进曹营借箭时,插入了词意婉艳的《大雾垂江赋》,更给人在感觉和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幽雅、安谧的气氛,从而使艺术落差降到了幽谧徐缓的最低度。这种幽缓的艺术境地,使后面的赤壁之战正式打响后异峰突起,起落悬殊,节奏鲜明,气势猛增,衬托出两军相接、舟揖相错、火光涨天、刀戟蔽日、杀声如潮、血肉横飞的激战景象;更使读者稍稍平静的心绪陡起波澜,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这种动中有静、错落有致的艺术手法,在整部小说的战争描写中比比皆是。例如,作者刚写完袁绍和公孙瓒、孙坚和刘表之间的戈矛相争,就接叙董卓、吕布和貂蝉之间的风韵纠葛;惊心动魄的官渡之战和冀州厮杀的烽烟尚弥漫天际,喊声尚萦回耳际,忽又插人曹丕纳甄氏入帘的故事。在刘备和孙权正为争夺荆州而剑拔弩张、战云骤飞的时候,偏又来了个周瑜巧施美人计,顺顺当当地演了一出刘备东吴招亲的小喜剧。彝陵之战中,陆逊火烧蜀营七百里,杀得刘备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损兵折将,一败涂地。正当刘备急逃,陆逊猛追之时,兵至鱼腹浦,路遇八阵图,却忽然转出个黄承彦,竟与陆逊说天道地讲起生死阵法来了,使紧张的战斗归结于轻松的笑谈。从而收到了既跌宕起伏,又刚柔和谐的艺术效果。

  这种张中有弛,动中有静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情节起伏跌宕,节奏徐急变幻、细腻明朗,极富于情境美和表现力,使读者在欣赏中能实现紧张、轻快的精神状态的互相转换,从而获得更大的美感享受。
  http://blog.sina.com.cn/u/4b3c4e45010006rp
  2、 宋江,他疏材仗义、济弱扶贫、孝亲敬反,这是他性格敦厚温柔的一面,他效忠皇帝、讲义气,这是他性格中正统思想的一面,他明处为大家办事,暗处结交江湖大盗,这蛤也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他聚众反国、题诗言志,这是他性格中反叛的一面,……施耐庵通过描写宋江充满矛盾的行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作品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故我认为宋江是一个忠义双全的人。又因为宋江是梁山头领,英雄代表,故梁山好汉乃一批忠义之士,这就是作品所盛赞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忠义观。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在评价《水浒传》中,对宋江这个人物看法并不一致。宋江自己说:“貌黑身矮,出身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雨箭之功”。《水浒传》六十八回这说明宋江还有自知之明。对宋江,我从下面几方面来分析:
  1、宋江的绰号表现了英雄本色,侠义之气。宋江,表字公明,绰号有三:○1孝义黑三郎(可现宋江外理家庭关系是孝义为本);○2及时雨(主要说他仗义疏财、接济他人、周济朋友);○3呼保义(据考证与宋之官名有关,反映宋江对朝廷的态度之忠)。
  2、宋江的出身、职业对他思想、性格、生活道路的影响之大。宋江自幼读儒家书,受传统教育,走入社会在县衙中做押司,刀笔精通。他的经历和性格,使他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有正义感。因为他在官府任小吏,他懂法,有守法习惯。宋江到了梁山泊之后,他处理问题比较周全。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枷,别人把枷打开时,他说不能,这是国家的法度。
  3、宋江上梁山前一位仗义英雄,义放晁盖,当法与义发生矛盾时,就不顾法度了。他对梁山的事业有一定的贡献,他为了梁山好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阎婆惜。
  4、宋江上梁山后,成了义军首领。他自己说文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还能当首领呢?这是由于宋江有以下优势: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如三打祝家庄,他注意总结经验,从调查虚实入手,又拆散祝家庄与其他二家联盟等。
  5、宋江受招安以后,成了朝廷的忠臣。他的思想是为国出力,保境安民。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对义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大关键。受招安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首领走到服从朝廷的顺臣。这时,宋江的思想是:我是爱国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他不听吴用等好汉的劝阻,去征方腊,打得十分惨烈。
  6、悲剧的结局。宋江征方腊,108位好汉还剩27个,其余的不是牺牲就是出走了,而朝廷并不信任他,对他加害致死。宋江临死前,唯恐李逵造反,让李逵喝药酒被毒死。
  宋江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悲惨而死。可以说宋江的一生是成于“义”,败于“忠”。
  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gid=100135
  3、景阳岗上武松打虎的那根梢棒,从在酒店里开始,作者一路上不断点染:出客店时,“还了房钱,拴了包裹,提了梢棒”;进到酒店,“把梢棒倚了”;喝完酒,出了店门,“手提梢棒便走”……直到大虫出现时,用它来打虎,“这一棒劈不着大虫”却打在枯树上,将梢棒折成两截。而最后在拳打大虫没力气时,又将它检了回来,用它结果了大虫性命。小小一根梢棒,作者不避重复,原来是要在最后派上大用场。作者写这根梢棒,既重复而又有变化,武松在不同情况下,或绰起,或手提,或横拖,或倚放,姿势意态,各不相同。这样的细节描写,显得细腻而又丰富。李逵的杀虎情节。李逵看到老娘被老虎吃了,心头火起,杀死一只幼虎,又一头钻进洞中追杀另外一只幼虎。正往外走,母老虎回洞,李逵一刀捅入其粪门,母老虎逃跑,正要追赶,一只吊睛白额雄虎袭来,李逵手起刀落,正中大虫颌下,伤了气管,死在岩下。同样是杀虎的情节,从中表现出来的武松的性格和李逵的性格就不一样。写武松打虎是精细,写李逵杀虎是大胆。武松虽然神勇,却没有李逵那样不要命,而是先惊出一身冷汗,待到将老虎打死之后,看到草丛中又有老虎时,他没想到这是人所扮装,他哀叹“我今番罢了”,完全失了英雄视死如归的本色;李逵则有勇无谋,不过也难怪他刚失去老母,恶从胆边生,生死不顾,才敢一头钻进老虎洞中。倘若当时不是雄雌老虎都已外出,而是都在洞中,则李逵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逃劫数了,李逵杀虎是杀得侥幸。同是灭虎的情节,表现的是不一样的性格。
  http://www.pep.com.cn/200503/ca643928.htm
  4、《项脊轩志》生动地描绘了项脊轩的今昔变化和其中发生的几件生活琐事,流露出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无限惋惜,抒发了怀念亲人的深挚感情,也寄寓着功业未成的身世之感。这篇文章鲜明地体现了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如下:
  (1)形散而神聚的艺术结构。文章既无奇特的内容,也无曲折的情节,而都是一般的日常生活。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其实,作者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巧妙的地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线索来展开的。项脊轩是作者回首往事、触发感情的媒介,用它将一系列细小的生活碎片串在一起,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可谓形散而神不散。
  (2)注重人物活动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虽寥寥数语,给人的印象却十分深刻。如写对母亲的怀念,借老妪之口,引述母亲的话:“儿寒乎?欲食乎?”语极平常,却描绘出母亲温柔、凝视的神情。再如母亲问话时“以指扣门扉”的动作描写,其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读之倍加真切动人。写对妻子的回忆,用“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细节,揭示出夫妻感情的深笃,等等。
  (3)在写景、叙事、议论时,饱含浓厚的感情。作者选取感受最深的生活细节,在生动具体的描绘中倾注自己的深情,“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也是归有光散文的基本特色。特别是最后写了一颗枇杷树,以树的“亭亭如盖”寄托对亡妻的思念,抒发了人亡物在,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耐人思索,余味无穷。
  另外,文章的语言清新凝炼而又通俗自然,“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有很多地方运用叠字,如“庭界寂寂”、“珊珊可爱”、“呱呱而泣”、“默默在此”、“亭亭如盖”等等,对渲染气氛,增强文章的情韵,起了一定的作用。
  www.sqnc.edu.cn/zwx/Upfiles/20056351512.doc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