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在哪?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8-20
除了因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大学生的能力与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当前东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相对而言,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岗位需求和求职者意愿基本保持平衡,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是吸收大学毕业生的洼地。值得一提的是,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为大学生提供了 21.4%的工作岗位,但拥有这四个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重仅占 3.5%,特别是前往北京和上海的大学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落户难问题。
2.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由于岗位的学历要求和职业薪酬挂钩,当前大多数就业岗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增加了高学历者的就业难度。

3.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从 6 月份在线岗位的专业需求来看,企业最需要理工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岗位比重达43.1%。但从仍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专业结构看,理工科毕业生比重只有 38.7%。
4.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 65.8%的岗位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就业困难大学生更倾向于进入收入高、保障好、市场压力小的行业,求职热度较高的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交通/运输、能源/矿产等。相反,就业困难大学生不热衷于进入市场化程度较高、职业起步阶段不稳定的行业。
5.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就业困难大学生更期望从事体面稳定的高级白领类职业,如广告/会展、财务/审计/税务、项目管理/项目协调等,这些职业表现出供不应求的特征。与此相对,就业困难大学生对那些劳动强度大、平台低、流动性强的职业热情较低,如销售类、房地产经纪与中介以及技工/操作工。
第2个回答  2020-08-20
1、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待改进。如今毕业的大多数大学生都是 90后,他们都有年轻的干劲,而且还热衷于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并相信只有在大城市里努力工作才能有出路,才能体现出他们的能力和价值观。但是,并非所有毕业生都适合在大城市拼搏。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2、个别的学生缺乏诚信以及一些道德观念。为了获得良好的工作,个别学生伪造个人简历,伪造荣誉证书、成绩证书、学历证书,并虚假地去报告成绩。与用人单位签订了相应的合同后,一些学生即将毕业。也有一些学生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无法及时偿还。

3、没有遵守学校的规定以及纪律。面对就业,许多学生放宽了自己的要求。主要的表现就是,他们会以工作面试作为理由从而迟到旷课。

4、浮躁和焦虑,一些学生在就业之前无法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以及生活,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及他们的主动性都有所下降。忙于求职,无法合理的安排求职的时间以及上课的时间,导致毕业前挂科,影响自己的毕业和就业。
第3个回答  2020-08-20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二、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三、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五、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15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3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六、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七、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八、文科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第4个回答  2020-08-20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二、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三、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五、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15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3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六、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七、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八、文科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第5个回答  2020-08-20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择业先就业。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观念,与目前我国大学生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应届大学生的平均工资呈逐年下滑趋势,更有某些专业成为就业的老大难。而且大多数企业并不希望招聘应届的毕业生:一方面是培训上的投人,另一方面多多少少出于员工跳槽,辛苦一番反为他人做嫁衣的担心。不管缘由是什么,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大学生想找到一份合心意的工作确实太难了。

但有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这就是我国的就业人口结构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其实并不大。我国有8亿农民,农民工的就业现状远比几百万大学生严峻得多。而且我们也注意到,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企业却在大倒苦水,感叹人才无处寻。比较直观的一点就是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型行业的用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我们却看到许多酒店人员流动过快,长时间打出招聘信息却无人问津。

免费珠宝鉴定,精品捡漏每日上新!
广告
免费珠宝鉴定,精品捡漏每日上新!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无联系。虽然如今的应届毕业生相比几年前大大降低了自己的择业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降尊纡贵”到从事任何更低端的职业。否则的话,酒店饭店早就招进一批高学历的服务员了。而比如播音主持、广告 策划、电视编导、律师等岗位,一直处于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可这些专业又偏偏是大学的热门专业,试问这么多人如何消化得了?大学与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而大学生又不愿意自己所学无用武之地,个别人在无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啃老也就顺理成章了。

啃老毕竟是少数现象,大部分年轻人还是选择了自立的道路。即使这份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太大关联,但只要能赚到一份在就业城市中可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工资,也就暂时心满意足了。毕竟,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还需要家里的周济,这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而事实上,寻找一份保障基本生活的工作,对大学生而言是很容易的。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的工资在保障基本生活上没有任何问题。而像IT、金融等高薪行业,其起薪本身就令人称羡。因此应届毕业生们,请不要说工作难找。

在大型求职类节目《职来职往》的某期中,一名来自北京某民办大学的女孩儿得到了职场达人的好评,并最终获得自由选择百强名企的机会,顺利进人北京燕宝担任一名销售人员。可是,这名女孩儿并不是营销专业出身,她在大学的专业是新闻。当然,在北京进入一家优秀的媒体工作是很有难度的,而且与那么多名校的毕业生相比,这名女孩儿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了自己一直很有兴趣的销售。最终,生活中销售经验的积累和上场前充分的准备,为她打开了北京燕宝的大门。

大学生就业形势看起来骨感,摸起来未必不丰满。只是定位的转变,也许就可以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立足,还是利足?

丰厚的薪酬对每一位职场人永远充满诱惑。但是,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由于经验的缺乏,想求得一份行业内较高的薪酬几乎不太可能。虽然利足暂时是镜花水月,但是立足绝对是能抓在手中的热馒头。前面已经说过,毕业生的薪酬保障基本的生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首先保证自己生存下来,然后继续向高质量的生活奋斗才是王道。当然,在立足的基础上,还是可以向企业贪一些“小便宜”的。比如企业有没有餐饮、交通、通信方面的补助,是否提供工作餐。除了这些物质上的“小便宜”,还可以关注一下员工培训、晋升机制的情况,以便为自己铺一条较为好走的职业道路。

以在社会立足为目的,这可以说是如今绝大多数大学生最真实的就业想法。从象牙塔到社会,因为理想与现实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可能会给某些人带来阵痛。如果认为这就叫做残酷,那你长大的环境只能被称为温床。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你可能并不会吃到这样的苦,但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却是你在完成从校园到社会角色所必须做到的,这个过程就叫做立足。

足下不稳,又如何一跃而起。先站稳脚跟,再去寻找登高望远之处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