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男孩压力大突然说不想上学了家长怎么引导?

如题所述

题目只有一句话太简单了,也没有说明具体原因,我只能大概猜想一下。说明孩子目前来说已经学到很疲惫了,这个时候鼓励没有任何用处,再鼓励孩子去上学只会进一步掏空孩子的内在。如果可以,先给孩子请假吧,少上几天学不会怎样,然后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注意用词要平等,语气要温和,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压力大。
一般来说,在重点学校或是重点班或是寄宿学校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那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家长自己要好好考虑要不要给孩子换一个普通的学校或普通的班级。
如果是因为课外补习班或兴趣班的问题,那就先停掉。
如果是其他的原因,那先顺着孩子的要求去做。如果再逼孩子后果很严重。
现在的孩子压力比想象中的大很多,特别是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压力,如果家长能给孩子松松绑,就松一下吧。说不定到时孩子自己调整好了,又可以重新出发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4
尝试沟通理解,而非抱怨、责备。不要想着不管怎样先让他去上学才是最好的,理解他的困难所在,解决心结,疏通烦恼才是最有效的引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30

第3个回答  2022-06-18



一贯成绩不错的孩子,

突然不肯去学校了;

从小开朗活泼的孩子,

突然不肯出门见人了,怎么办?

进入学期末了,家长急疯了!

任何年龄的孩子都会遇到这些问题,要解决就必须找到原因。家长、老师、医生都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帮助他。”上海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张劲松说。

01

9岁男孩把爸爸赶出诊室

周四下午,新民晚报记者来到新华医院,张劲松主任的半天门诊每次都要看一整天。“疫情之后,新华医院心理科门诊量一直在上升,其中儿童占了三分之二。”

△新华医院心理科门诊量持续上升,其中儿童占了三分之二

9岁的炫炫(化名)等在诊室外,爸爸妈妈先进入了诊室。这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家庭,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宠溺,几乎有求必应,三年级了依然在喂饭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又很严苛,逼着上补习班、学奥数,繁重的学习压力让孩子喘不过气

“我儿子很聪明,三年级就学会了六年级的数学。他和同龄人不一样。”看得出,这位爸爸对儿子非常自豪,但他也不解,为啥如此优秀的儿子突然有一天就抗拒学习了?学期快结束了,同学们都进入了考试复习阶段,可炫炫在家待了2个月。妈妈补充说,在家爸爸比较强势,什么都听他的,一家人矛盾不断……

张劲松了解了家庭情况后,把炫炫请了进来。孩子一坐下,对着爸爸大吼,“出去,你出去!”爸爸表情尴尬,有些不知所措,但还是配合地走了出去。

“你在学校里开心吗?”“平时喜欢做些什么呢?”张劲松不管怎么问,孩子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没什么”“不知道”是他最常用的答案。妈妈不断催促他,“你讲呀。

“家长别急,让孩子说。”张劲松一边提醒妈妈,一边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炫炫告诉医生,他在学校里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但一回家就很害怕爸爸,他不想再学奥数了,也不想看到爸爸妈妈吵架。

张劲松给孩子开了检查,包括智力、情绪等各方面。“要先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炫炫的问题,是家庭环境引起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对孩子缺乏关爱和理解,家长沟通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加上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矛盾,种种原因造成了现在的情况。”

△张劲松主任的半天门诊每次都要看一整天

02

提供帮助,而不是命令

“不愿去上学的孩子,在门诊越来越多了。青春期的孩子较多,不过一个现象是,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年龄提前了。” 张劲松说,我国曾有一项调查显示,约有20%左右的孩子会出现各种行为发育、情绪等障碍问题,12-18岁青少年阶段,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更高。因为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复杂性、多样化,应激事件增多,以及学习压力过重积累过多负面情绪,很多孩子感受到压力,但不会积极管理情绪、调整情绪、应对压力,出现同伴交往问题、不愿意去学校、焦虑、抑郁等,甚至伤害自己和他人。

在门诊,新民晚报记者就遇到了好几个这样的孩子:6岁的多多在幼儿园读大班,性格冲动,得不到满足就会与别人发生肢体冲突,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也没人愿意和他交朋友,父母很头疼。经张劲松主任诊断,孩子有一些对立违抗行为和情绪控制问题,建议参加心理科的“学前儿童情绪管理团体”和“学前儿童社交沟通团体”,同时,父母也意识到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与平时自己与孩子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初二学生小萌(化名)一直学习好,很听话,但上初中开始逐渐与父母对抗,刷手机视频时间增多,成绩下降,被家长多次严厉批评,开学后就抗拒上学。所幸,经过心理治疗和短期小剂量药物治疗后,小萌的情绪逐渐改善,同时家长也意识到自身问题及时改进,这次来开“复学证明”,张劲松也由衷地为孩子高兴。

孩子不愿上学,

家长大多非常着急,

这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张劲松说,家长要理解、同情孩子的感受,要用他接受的方式来帮他,而不是命令他,甚至打骂他。“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愿意表现好希望得到表扬的,他不想上学一定是遇到困难了。”既然说服不了孩子,就陪伴、接纳他的情绪,再想办法找到原因,一起面对。张劲松说,即便休息在家,也尽量不要打乱作息节奏,可以让孩子运动、做家务,学习生活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要尽早到专业机构咨询医生,避免父母吵架、互相抱怨指责。

03

注重过程,比结果重要

很多家长处理不好亲子关系,甚至表现出了委屈、无奈和绝望,在门诊失声痛哭的家长也有不少。“我明明很关心孩子,也几乎给予了全部的爱,可他为什么还是这样?”“我养育他那么辛苦,他却不懂得体谅。”

在张劲松看来,不少孩子的行为问题折射家庭教育问题。“我常常问家长,你除了管学习,有没有陪孩子玩耍,和他聊天?”张劲松说,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因为一时的学习烦恼而影响了亲子关系。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应当陪伴孩子活动,享受亲子互动

“孩子总在玩,是不是浪费时间?”张劲松指出,适当的活动,而非沉迷于电子游戏,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会让他更开朗自信、更勇于探索、挑战困难。“经常令我们感到忧虑的,反而是那些自主游戏时间过少的孩子。当孩子们总是被强迫着去上一些成人安排好的课程,学习的乐趣也就慢慢消失了。随着种种不情愿,孩子渐渐变得迟钝、呆板,一起消逝的还有孩子的自信心、挑战精神、专注力、成就感等这些宝贵的学习能力。”张劲松遇到不少家长,说不出“该怎么带孩子玩”,她希望家长花点时间“做功课”——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

“很多问题的出现,与家长对学习要求过高有关。”张劲松说,家长要调整期望值,孩子不配合家长提出的要求或目标,是因为孩子对这个要求或目标根本就不认同或者觉得即使自己再努力也达不到,这就需要家长加强和孩子的交流沟通,并调整目标尽量减少孩子的挫败感。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理解尊重孩子自我意识的表达,而不是一味地打压和胁迫。

儿童属于心理健康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不同年龄段孩子面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儿童心理专家干预。新华医院成立了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中心,开设多种治疗性训练,“将孩子的心理问题阻止在萌芽之中”,是儿童精神科以及心理专家们的共同愿望。

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家长也不要觉得这是羞耻的,应该尽快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诊断和治疗,酌情采用心理和药物治疗。张劲松表示,很多父母在发现孩子心理问题时,不愿意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直到孩子社会功能缺失,家长走投无路后才意识到就医的重要性。作为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业是一方面,更需要关注的还是孩子的成长过程,身心健康最重要

不同年龄段遇“成长的烦恼”,
专家来把脉

学龄前儿童:

经常有情绪和行为问题,有的容易哭闹发脾气,有的好动难管,有的寡言孤僻,有的在幼儿园非常退缩不能和人相处,有的孩子和小朋友玩耍时常有攻击别人的行为。还有些家庭,过早或过度让孩子完成与其年龄不合适的学习,当孩子不愿意学习时就批评指责,孩子的不良情绪不被关注,直至经常肚子痛、头痛不愿意去幼儿园。

专家把脉:

从0岁开始就要重视心理健康。有这样现象的孩子需要儿童心理或精神科医生来筛查孩子有没有问题,是正常范围的一般性问题,还是有异常的情绪、多动症、孤独症等问题,是孩子自身因素还是家庭或外界因素所致。即使是一般性问题,多数也要适当干预,以免发展为异常问题或障碍。如,教孩子一些情绪管理方法、同伴交往等技能,同时也要教家长建立适当的教育方式,改善不利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

小学生:

进入学习阶段,会面对学习压力和同学交往问题。常见的问题有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适应障碍。由于学习压力大,而且睡眠不足、户外运动少、生活自理差,使得孩子负面情绪增多,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弱。

专家把脉:

对孩子的学习要求需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和心理发展特点,科学地评估和分析导致学习、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重视培养良好心身素质和适应能力,增强应对压力性应激事件的能力。

初中生: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面对更复杂的同伴交往,同时学习压力更大。这时候的孩子还会逐渐面临感情问题,而且自主性增强导致出现逆反。面对有些态度偏激的青少年,专家们会帮助他们一起调整,学会用适当方法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情感,改善同伴交往中的问题,并帮助家长适应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专家把脉:

青春期因为生理原因经常会出现情绪过激,和老师对抗或是对着父母大喊大叫。对此,专家们提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制怒三步骤:停一停不要急深呼吸要冷静想一想好办法。同时,鼓励他们多运动、听听音乐等。

高中生: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更多、更深入地思考自己和人生,困惑于我是谁、我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时,学习压力更重,厌学、同伴交往问题也更多。还会有更多因恋爱导致的情感问题,以及出现网络成瘾、物质使用问题,悲观、自伤、轻生现象上升。另外,我国高中生和其他各阶段儿童生的睡眠问题也值得关注。长期睡眠不好会让人出现焦虑和抑郁。

专家把脉:

高中阶段进入成年之前的人生关键时期,心态微妙且敏感,容易激动、冲动,需要家长和老师细心、耐心地顺势引导,避免发生粗暴干涉和激烈冲突,遇到上述问题及时咨询心理专家

金海岸工作

作 者 | 左 妍

摄 影 | 左 妍

编 辑 | 陆佳慧 施雨

觉得不错

下方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四连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