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泊:在这里起义的不叫宋江,北宋灭亡后就变小了,真的吗?

如题所述

提到水浒,人们就会想起梁山108条好汉,当然,还有那波澜壮阔的800里梁山泊。

黄河长江犹在,只是少了梁山泊。现在,不妨和我一起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回那段曾经失落的记忆吧!

孔子为何绝笔《春秋》?

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地图上,在济水的中间有一只可爱的坡跟鞋,它被人们叫做大野泽。当时的大野泽属于鲁国,那里曾发生了一件大事。

公元前481年春季,鲁国人子鉏商在大野泽西边狩猎,打到了一只怪兽,认为不吉利就把它打死了。当时,孔子博古通今,但凡奇怪的东西人们总会请教他。孔子发现鲁国人打死的竟然是瑞兽麒麟,哀叹周朝王道衰微,《春秋》由是辍笔。

巨野泽的真正起义军

时间来到了秦朝末年,大野泽已经被更名为巨野泽。

如果说北宋末年的梁山泊好汉只是小说中的人物,那么,公元前208年的巨野泽,见证了真正揭竿而起的好汉。

彭越,出生于昌邑(今巨野),靠水吃水的他,在巨野泽以打鱼为生。然而,秦朝末年劳役不断,饿殍遍野,彭越为了维持生计,伙同一帮人落草为寇。

之后,陈胜揭竿起义,彭越便在巨野泽中组织反秦起义军,不久队伍便壮大到上万人。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曾对峙于荥阳,项羽实力碾压刘邦。彭越却站队刘邦,在项羽的后方打起了游击战,在梁地断绝其粮道,为刘邦减轻了不少压力。

楚汉决战时,彭越、韩信与刘邦会师下,一举击溃项羽,助刘邦夺取天下。作为回报,彭越被封为梁王。数年后,刘邦发起翦除异姓王的军事行动,彭越被吕后烹杀。

虽然,彭越最后也未能逃脱鸟尽弓藏的命运,但是他却是真正的梁山好汉。

时光穿梭到五代十国时期,梁山泊首次出现在史书中,资治通鉴如此记载“后周显德六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之漕”。

黄河泥沙含量大,如果不及时疏浚河道,河床不断堆高,将冲毁堤坝,淹没周边低地。从后晋之时起,黄河两岸的滑、郓、澶、濮四州便多次决口。据《宋史》记载,公元1019年的那次洪水,再次冲垮了滑州决口,河水淹没诸州,洪水在山东西部形成巨大的沼泽,将梁山包围,与周边水系连成一片,形成了梁山泊为中心的大湖泊。大野泽(巨野泽)从此退出历史,更名为梁山泺。

黄河改道

滑州决口处离北宋京都开封实在是太近了,北宋皇帝为了防止黄河水淹开封,便开启了一系列的黄河改道工程。

自宋朝建立以来,武将出身的赵匡胤、赵光义兄弟都无法收回燕云十六州。失去了秦长城这道北防线,宋朝曾尴尬到需要在边境处栽种树木。因此,如果黄河向北改道,便可一举两得,在分流泄洪的同时,还增加了北方屏障。(原黄河见蓝色标注处)

公元1048年,宋仁宗实施了宋朝年间的第一次黄河改道大工程,从濮阳决口,向北经大名府、阜城、清州,与白沟河交汇向东入渤海,于1069年断流。(见绿色标注处)公元1060年,黄河再次改道,从商胡埽决口,经清平、德州、无棣,东入渤海,于1099年断流。(见紫色标注处)公元1081年,黄河第3此改道,从濮阳一路北上,经清河、武邑,在北望镇东拐再北上,在清州与第1次改道的黄河交汇,东入渤海,于1127年(后金灭北宋)断流。(见黄色标注处)公元1128年冬,南宋为了抵御金兵南下,宋将杜充下令开决滑州的黄河大堤,汹涌的黄河水怒吼着扑向南方,20万灾民葬身洪水。从此,黄河便由泗水或济水流入淮水,再东入黄海。

后金与南宋划淮水而治,他们当然乐意看见黄河冲向淮水,如此,华北地区的水患将大大减少。而黄河改道却使得南宋的淮水流域不断承压,洪灾不断,久而久之,两条水系的交汇处便形成了现在的洪泽湖。

相反,梁山泊的水域面积却在不断减少。

其一,梁山泊的西南部水域,在黄河的长期冲击后,泥沙淤积不断抬高,湖水逐渐北移到低洼处;其二,1128年的黄河改道,使得黄河改流到泗水流域。故多年后,后金王朝下令召回原梁山泺流亡在外的百姓,开荒屯田。

之后,梁山泊的水域面积越来越少,只剩下现在的东平湖。

记得《水浒传》中的宋江,放弃800里梁山泊,转而接受朝廷招安时,大伙心中都感到愤愤不平。但是,谁能想到宋江去世后的7年后,南宋为了抵抗后金而将黄河改道流向淮水,梁山泊水域因此不断缩小。这难道是宋江的先见之明吗?

2200多年前的大野泽见证了彭越的揭竿而起,而千年后的梁水泊却见证了北宋的兴衰。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只有东平湖还在静静流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