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前三句点明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本词上下葵最后一句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沁园春长沙前三句点明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本词上下葵最后一句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时间:1913年至1918年
地点:湘江
事件:诗人早期的政治活动

上下阙:设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以设问结尾的句子,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从修辞的目的来看,设问是在阐明观点前,有意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和思索。它有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两种方式。非直接回答,需要经过上下文的分析才能找到答案的应归为只问不答式的设问,本文中“谁主沉浮”句无疑属于这种类型,无大争议。反问也是一种无疑而问,它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问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式。

作用:反问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不容质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09
时间:“寒秋”即深秋之意

地点:湘江中的一个小岛,即橘子洲头。

事件:毛泽东于1925年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作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顺便说几句,若不是橘子洲头和毛主席扯上了关系,它也不会这么出名的,真的没有值得飞去不可的风景,但是却是休闲散步的好地方,看湘江夜景很好看的
第2个回答  2014-04-29
小弟清楚,没有啊,定是对的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