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吴化学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

如题所述

糖无氧氧化反应(分为糖酵解途径和乳酸生成两个阶段)

(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不是限速酶的反应均是可逆的)

1.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1] 己糖激酶(hexokinase)催化,I-IV型,肝细胞中为IV型,又称葡萄糖激酶 区别:前者Km值小、特异性差。 意义:浓度较低时,肝细胞不能利用Glc。

[2]需要Mg++参与,消耗1分子ATP

[3] 关键酶(限速酶):己糖激酶。

[4]反应不可逆,受激素调控。

[5]磷酸化后的葡萄糖不能透过细胞膜而逸出细胞。

2. 2.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

[1]醛糖、酮糖异构体互变,需Mg++参与

3. 6-磷酸果糖转变为1,6-二磷酸果糖(F-1,6-BP )

[1]关键酶: 6-磷酸果糖激酶-1( PFK-1),主要调节点。

[2]需要Mg++参与,消耗1分子ATP
[3]反应不可逆。

4. 磷酸己糖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 5. 磷酸二羟丙酮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 糖酵解途径上半段完成,消耗2分子ATP

6.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1]胞浆中脱氢(无氧氧化不产能,有氧氧化产生2.5×2或1.5×2分子ATP)

[2]生成高能磷酸键

7.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

[1]. 生成1×2分子ATP,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8.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9. 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1]生成高能磷酸键

10.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ATP和丙酮酸

[1] 关键酶:.丙酮酸激酶[2]反应不可逆[3]产生1×2个ATP(底物磷酸化)

至此完成”糖酵解途径”

(二)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

[1]缺氧时进行。

[2]反应由乳酸脱氢酶(LDH)催化

[3]2H来自于3-磷酸甘油醛脱氢

[4]反应可逆

糖酵解的特点:

[1]细胞内定位:胞浆(cytosol)

[2])限速酶(3个):己糖激酶, 6-磷酸果糖激酶-1( PFK-1), 丙酮酸激酶

[3]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数量:2×2-2=2个ATP(从Glc开始)
2×2-1=3个ATP(从糖原开始)

[4] 终产物:lactate(乳酸循环)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在缺氧情况下供能: 如高原缺氧、心肺功能不全时缺氧。

2、有些组织即使不缺氧时也由糖酵解提供全部或部分能量:如成熟红细胞、神经、白细胞.骨髓。

3、在肌肉收缩情况下迅速供能 重要的名词解释:糖酵解,底物水平磷酸化

[1] 糖酵解(glucolytic):在机体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pyruvate)进而还原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称为糖酵解。亦称糖的无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其全部反应在胞浆中进行。

[2]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ADP或其他核苷二磷酸的磷酸化作用与底物的脱氢作用直接相偶联的反应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