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货”对中国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如题所述

  抵制日货的口号和相应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青年的爱国主 义情感,但是,情感不能完全驱除理智。抵制日货,不管它是不是不利于日本,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不利于中国的。 何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们的需求却是多样的。这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生产该国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这就意味着进口。例如沙特阿拉伯,就需要从别国进口农产品,如果它自己生产,就需要把沙漠变成绿洲,资源代价(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将是十分高昂的,远不如把资源用于石油开采,然后出口石油,进口粮食来得容易。所以,对沙特来讲,进口是最便宜的解决其吃饭问题的手段。
  退一步讲,即使一个国家拥有各种资源,能够生产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它也不应该去生产全部的东西。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的直接成本都低于所有其他国家,如果一定要在每一种商品生产上都亲力亲为,也同样造成资源的浪费。
  所以,任何国家,不管生产水平,技术水平有多高,都需要从别国进口;同样,不管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多么低,它也可以根据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出口产品。所以,中国和日本都可以从进口中获益,日本需要从中国进口,虽然它在许多方面的技术水平高于中国,中国也需要从日本进口,虽然我们自己能生产。比如日本从中国进口农产品,如山东的大葱;中国从日本进口汽车等 还有一种日货,也是占更大比例的日货,是在中国本土,由在华的日资企业所生产的。例如东芝笔记本电脑就是在上海制造的;索尼电子的许多零部件都是在广州和上海等地生产的;佳能的光学仪器又都是通过在江苏、大连的等地投资生产的。这种本地化的生产就更直接的扩大了当地的就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今社会,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增加就业,如何解决失业人口的问题。迄今为止,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已有26,600多家,投资额达666美元,有两百多万中国工人在这些日资企业工作。在此情况下,如果“抵制日货”果有成效,那么这些在日资企业的中国员工就会失业,政府解决就业的难度就更大了。只要是在中国本土生产的东西,无论是日本的品牌,还是美国的品牌,它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中国的产品,而不是外国产品。这些产品在中国的生产和消费,最终结果是增加我国的GDP、税收和就业,有利于促进我国某些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日本资方当然也会获得利益,但是资本总要获得回报,否则就不会有人来投资了。
  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国际贸易是双向的。中国从日本进口,日本也从中国进口了大量产品。如果我们强烈抵制日货,拒绝从日本进口商品,终究会影响到日本从中国的进口。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合作。日本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GDP的增长,同时也为中国的部分地区增加就业有贡献。从1993年到2003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对日贸易在中国整体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5%到20%的份额。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及香港)与日本2004年总贸易额首次超过美国,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存在很大的相互依存性。由于中日两国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因而两国存在优势互补的可能,可以发展更多的合作关系,而不只是竞争关系。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大宗商品主要是纺织品等轻工业品、一般耐用消费品以及农产品;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高技术产品。 比如日本从山东进口的大葱,就为当地的农民创造了很大一部分的就业机会。所以,如果抵制日货,最终也会引起日本的不满,遭到日本的报复,那些本来靠出口维持生计的中国人,就会失去收入来源。从而更大程度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这样的结果对两个国家都是没有好处的。
    其实,中国人买不买日货,对日本的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大,日本经济的崛起,是在中日贸易大规模出现之前就实现了的。如果我们拒绝日本生产的商品,日本人就有能力换个名字,在美国或者别的国家生产,但如果我们又需要这些产品的话,我们就要以更高的价格从美国或者别的国家进口它们。最终受伤害的将是中国的消费者。 过去的历史不应该忘记,但是不忘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自己未来更好,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是最根本的。而实行开放,包括对日本开放,是我们强大的必要一环。 此次日方扣押我船长事件证明了,我国用经济来制裁的力量有多么大,只有让日本对我国产生依赖,把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绑在我国这艘大船上,才能使它服服帖帖。 韩国人是在抵制日货,但是他们所买的的国货里面都是日本零件组装的。有个数字:和中国人比起来,平均到每个韩国人头上,购买的原装进口日货大约980美元,占当年韩国人均收入的10%。而同年,中国从日本进口人均仅57美元,仅占人均收入的5%略强。从这个比例数字来看,韩国人对日货的热爱程度,是中国人的整整两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14
抵制日货”对中国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因为钓鱼岛问题不断升温,去年9月在中国在北京、上海.、杭州等85个中国城市都爆发了反日游行,当时的口号是“抵制日货”,浪潮一时席卷全国,日系车被砸、日资商店被抢,可谓损失惨重。如今,民间沸腾的“抵制日货”运动已经过去了半年,这些不正常的骚动似乎已经恢复到以前的平静,但后遗症仍未消除。

中国?日本?谁成为了“抵制日货”的受害者?国货?日货?谁又成为了“抵制日货”的受益人?日本商业资讯网站钻石在线于今年3月底刊发一篇《“抵制日货”开始影响中国》文章,由译言网友贝贝花花翻译,虎嗅删编如下:
当时,反日人群中流行的说法是“如果中国人一个月不买日本品牌,数千家日本企业将会破产。若半年不买,日本的一半人口将会失业。若一年不买,日本经济将彻底瓦解。”但是伴随着日本企业规模缩小,最后发现利益受损的是普通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人。
宏观投资:
今年1-2月日本的对华投资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7%,日本的中小企业正在进一步加速调整亚洲倾斜战略步伐。
人才培养:
去年9月以后,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中资日语学校"学生量骤减"。经营者坦言,"最受打击的是失去了大量学员。以前我们的客户中日本企业占了多数,主要业务是本地员工的语言及礼仪培训。然而目前这类培训相继被取消。”
当地的日资企业在人材培养方面正逐步减少预算,越来越多的公司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开展培训等活动。
关联公司:
2000年代后半期进入上海的某日本医疗器具厂,本来曾计划在上海市中心增加销售点。可是,从总公司却发来了“重新定位”的通知。除了该计划,扩大企业规模项目也暂时被搁置。据说这一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该项目运作的负责人也失望地表示“付出了这么多,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受到影响的还有当地的房地产公司。曾为很多日资企业做过中介而颇有名气的某中资房地产公司表示“日资企业曾占了公司利润的大半,但目前已经很难再指望日资企业为了扩大业务而进行的房屋搬迁。”
日系公司员工:
一家在中国取得了显著发展的大型日资企业,其品牌在中国很受欢迎,但反日游行以后业绩便急转直下。因此,该企业取消了往年的“春节红包”,本应春节前后公布的加薪、升职等也全部被取消。
已无法分开的日本公司与中国社会
据说,进入中国的日资企业已有两万家。所雇用的中国人也达到了200万人,而间接从日资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受益的人口据说也已超过900万人。这就意味着,在日资公司缩小规模的同时,他们也陷入了困境之中。
中国品牌能否取代日本品牌
那时,曾经热血沸腾、积极参与经济制裁日本的普通市民,如今,已经不再那么在意究竟是"日本生产的还是国产的"区别了。日系便利店的客人照常进进出出,寿司、饭团也都卖得不错。
2012年9月日系车的销售量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近3成,对于这部分需求,消费者并没有都投向“吉利”、“奇瑞”等国产品牌。而销售量有所增加的却是欧美及韩国车。由此可见,即便是把日本品牌拒之门外,消费者也不买国产车的账。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数码照相机上。在“抵制日货”这一口号下,也没多少人义无反顾地投向了“明基”、“爱国者”等国产品牌上。
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活动中,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纯粹的日本品牌,什么是中国制造了。甚至都很难确定被敌视的日本经济与民族经济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在中国销售量遭遇滑铁卢的日系车内部的很多零件都是中国制造。而这些零件大多是“当地采购”。这也意味着其在中国为很多零件承包、转包工厂及这些工厂里的员工创造了工作机会。
中国应倾注全力去做的事情不是打倒日本品牌,而是要尽早树立“被国民支持、信赖”的国产品牌。
第2个回答  2018-08-19
若想讨论一个问题,最好先动一动脑子,于是,就有理有据了。
请动动一点儿脑子想一想“日本”两个字的含义。
“日”~太阳、上天。“本”~根本、渊源。意思是:这个世界凡是需要阳光的,都是沾的它们的光,不论谁的生命都是它们赐予的。
何谓“天皇”?人类的皇帝就是天子,即老天爷之儿子。谁又是老天爷呢?天上的皇帝。这么论起辈分来,所有人类的皇帝就应该是那娘娘腔“倭皇”的儿子了。
所以说,不要管它们叫“日本”更不要管倭王叫“天皇”。
想到这些了(那些没想到的可以继续思考一下),还去支持、宣传、买卖、使用倭货?那除非是不知道亲爹是谁的弃儿、或野生的,自小缺少父爱。【长着头脑的若想一想,应该明白,在下所说的不是凭空臆造的吧。】所以奉劝大家,是中国人,以后就不要去支持、宣传、买卖、使用倭货,哪怕它再好。因为一般正常的家庭,不缺父爱。
第3个回答  2017-01-14
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好多日货在中国生产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