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之后,杨家将以及杨家女将都去哪里了?

如题所述

真实历史上没有杨门女将,只有杨家将,虽有杨门七子,但大部分都是文官,只有杨延昭是武将,第三代则是杨文广,再接下去别没有了,北宋灭亡之后,杨家后人也搬到了其他的地方,慢慢的形成了宗族,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据传是杨家后人。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既然已经点进来了,那就再看个故事吧。

有一年契丹人举十万辽军,兵临雁门关下,准备一雪前耻,毕其功于一役。众所周知,雁门关是山西的地方,此时北宋方面的主将便是赫赫有名的潘美,就是《杨家将》里面潘仁美的原型,此时的金刀令公杨业,为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作为潘美的部将,扼守雁门关。

潘美以太原为中心作为北宋的防御重点,这个决策虽然也不错,但潘美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灭国北汉之后,赵光义曾一气之下毁掉了原为北汉国都的太原坚城。此时的太原一线,只有坚城之名没有坚城之实,

在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以及北宋太原之间只有两大险关,一曰雁门关,二曰石岭关,自古草原多骑兵,若此时的契丹骑兵一旦从雁门关进入,那么立即就能马踏山西腹地、直入太原都城。


所以此时最应该坚守的就是雁门关,绝非雁门关之后的石岭关以及太原一线,雁门关自秦汉开始便是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此时的杨业率领五千宋军坚守在此,得知辽军大肆入侵,杨业立即派人向潘美救援,但潘美认为应该坚守太原,所以拒不出兵。

而杨业久在边地作战,深知敌军之骑兵来去如风,太原一线一马平川,用步兵和骑兵决战,无异于打着灯笼上厕所。

五千对十万,兵力差举二十倍

辽军方面的决心非同小可,此战,辽军统帅萧啜乃是皇亲国戚,辽军一开始就是带着报仇的心思来的,并且还把流亡契丹的北汉开国之君刘崇的孙子刘继文带来了。由此可知,这次绝对不是简单的打打秋风,而是欲夺取宋江江山。

很多人都看了点别人写的文章而人云亦云,认为所谓的杨家将都是被小说美化的,但今天二蛋告诉你,杨家七子或许是被美化的,但杨业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潘美率军五万,杨业率军数千,有说是五千的,虽然有争论,但因为没别的史料证明,所以我们这里还是采用五千这个数字吧。

五千对十万,什么概念?整整二十倍,兵力悬殊巨大,如果是正面迎敌肯定打不过,怎么办?出奇兵而制胜。

杨家用兵,出奇制胜

杨业将关上防务尽皆交给副将,自己集合所有的骑兵绕到辽军之侧翼,十万辽军兵临雁门关下,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辽军即将冲锋之际,杨业亲率精骑从辽国大军侧后方发动了突然袭击。

同时,雁门关守军立即开关迎敌,人人奋勇当先,与契丹骑兵正面鏖战。辽军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一时之间,军中大乱。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杨业一马当先,率军直捣黄龙,攻向辽军帅旗之下,这不是演义,这是史实,杨业在十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合之下,辽军大帅身首异处,杨同时,宋军还擒获了辽军都指挥使李重诲。


中军大旗被夺、主帅身首异处,都指挥使被擒,辽军全线崩溃,五千宋军击溃十万辽军,杨业取得雁门关大捷。造就了北宋军事史上的奇迹。自此战之后,杨业之名被辽国所熟知,如果说卫青是大汉的飞将,那么杨业就是大宋的飞将,雁门关就是大宋的龙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5

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妇孺皆知,尤其是后面佘太君点将的故事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当然还穿插着潘仁美的故事,其传播范围是相当广的,四姑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家里人听评书,当时家里的电视还是黑白电视,不继续说了,说到这里感觉已经暴露年龄了。

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杨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稳的生活,而杨家将也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杨家男儿一个个倒下了,不要紧,还有杨家的女眷。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年迈的佘太君带领杨家一众女人继续保家护国,后期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临危挂帅出征,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惊可叹,杨家似乎专门就是为了保卫宋朝而生的。

当然这都是评书和各种演义小说以及影视剧塑造出来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会出现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正是因为宋初确实有一支杨家军,就如同后来的岳家军一样,是北宋初期边疆的长城,百姓的守护神。

杨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杨业,说起来杨业并不只是在北宋为官,他在后汉时期就跟随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等后来刘崇建立北汉政权后,杨业就成为北汉的一名武将,杨业善骑射,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将,他曾对人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大将,更是在军中被称为“无敌”的存在。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方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样的忠勇正是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杨业在这场大战中死了,他的一个儿子杨延玉也死了。杨业之后,杨家的第二个代表人物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杨六郎,

杨六郎其实不是六子而是长子,因为六郎屡克辽人,辽人对此惊为天人,以为他是北斗星中的第六星(战星)的下凡,故而敬称六郎。他们立下赫赫战功,但宋朝是一个倡导文治限制武将的朝代。毕竟老赵就是因为军权过大才黄袍加身的,故而宋朝皇帝对武将一直很防范,历史上很难出现家族式的将军世家,更不要说冠以杨家将的自号了。

杨延昭有其父之风范,在边疆作战很是英勇,保卫的城池堪称铜墙铁壁,宋真宗都说:“治兵护塞有父风。”但杨延昭之后,杨家实际上已经后继无人了,他的儿子杨文广并没有来得及建立不世战功就去世了。

杨文广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当时的北宋,战事并不多,与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战之约,与辽有三十年的休战之约,杨文广作为名将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后来宋夏起争端,杨文广在对西夏之战中立功,为宋神宗看重,官职才一步步提高。再后来,宋辽边境出现争议,杨文广向宋神宗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有等到朝廷做出批复,杨文广就病逝了。

当时的杨文广已经是75岁的高龄,他这一生或许是有很大的遗憾的,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对辽作战中立下大功,不愧为名将,但作为名将之后的他,却大半生活在议和中,等终于有机会征战沙场,却已经年老,或许他曾想过要完成父辈祖辈未竟的事业,但终还是没有实现。

杨将军三代之后就家道中落了,而传说中的杨门女将更是美好的想象。在古代女生上战场的可能性非常低,尤其是宋朝。杨家将的后人们面对靖康之耻,虽然很想实现祖先的荣光一雪国耻,但他们无职无权无能力(打仗),空有一番热情和愤怒,甚至他们大多人都消沉了。像辛弃疾那样热血愤青,想到说到,说到做到的,杨继业的后裔当时没有一个人能做到。

靖康之耻后,杨家将的后裔们向南迁徙。有去贵州的,有去四川的,有去湖南、广西的,也有去广东、福建的。后来更又迁徙到越南、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十一个国家。而杨家《36路秘传杨家枪法》也流传民间,从抗敌利器成为强身法宝。

第2个回答  2020-11-21
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在北宋灭亡之前就已经损失殆尽,杨家将在与辽国作战的时候损兵折将,杨门女将又在和西夏作战中损失惨重,剩下的门人都已经很少了。
第3个回答  2020-11-21
杨家将由于男丁几乎全部战死,女子也上阵杀敌,最后满门没剩下几个人,慢慢没落在历史当中。
第4个回答  2020-11-21
因为北宋灭亡之前杨家就已经彻底没落了,所以根本不可能再站出来抵挡金国南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