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逝了,儿子几年不能结婚?

如题所述

父母去世和结婚之间的冲突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一样,有的地方是父母去世三个月后才能结婚,也有的是三年以后,下面来详细了解一下那些结婚禁忌吧。

一、父母去世与结婚日期的说法

红白事按习俗来说是有冲突的,死者为大,百善孝为先。有的地方习俗是父母去世三个月后子女才能结婚,还有的地方是要守孝满三年以后子女才能结婚。也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快结婚,就没有这些讲究。

二、结婚禁忌事项

1、忌串门

新娘子蜜月里不需到亲友家串门的禁忌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因为一般人对蜜月里的新娘都有一种忌讳心理,认为是对别人不太吉利的,这种不祥一直持续到一月之后方能消除,所以新娘子蜜月里不可串门。尤其是一些有老人在的亲友家,应该格外注意不要在蜜月期去拜访。

2、忌孕妇送亲

成亲之日,新娘出门时,孕妇不能相送,因为古时人们认为孕妇象征着血光,孕妇送亲会为新人带来血光之灾,所以在新娘出阁时,孕妇应该要回避。而且在新娘出门时,往往要燃放花炮,而且人员众多,场面拥挤嘈杂,空气也较为浑浊,为了孕妇的健康着想,也不应让其加入到送亲的队伍中。

3、忌说“再见”

当婚礼结束亲友离去时,新人与亲友都不可以说:“再见”,因为“再见”二字有分手与离别的含义,对新婚夫妇来说,此寓意非常不好。所以在新人在送宾客时,应该以点头示意,或挥手送别即可。

▲照片来自:婚礼纪入驻商家光和摄影

三、父母去世禁忌事项

1、重丧,(音CHONGSANG)

重,重复,双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丧事,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

习俗讲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

2、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

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加。

3、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带绿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

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4、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

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父母去世后最好不要太快就结婚,这是对父母的不尊重,情侣之间应该相互体谅,互相尊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2
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是中国古代的风俗传统。
一,守孝三年的来历;
说法一:父母亲去世要在灵堂停放少则七天,多则过“五七”(三十五天)后下葬,下葬后其儿子要住在墓旁守孝三年。防止墓中亲人复活,以便及时解救。
说法二:“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人生下来一般要由父母怀抱两年才能生活自理。加上在娘胎中的一年,共三年。儿女要报答这三年的怀抱之恩。
二,如何守孝;
1,三年内不办嫁娶喜事。直系子孙,即便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有的在老人弥留期间,匆匆把事情办了,还有个说法叫“冲喜”,办喜事能把老人的病灾冲走。还有的因各种原因等三年有困难,就在老人入土后立即办喜事,不贴“喜”字,不放鞭炮不听响(喇叭)。如果是后来要办喜事,也可以迁就着挂三个年头计算。
2,三年内正月十五不蒸灯。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面灯上分别捏出一到十二个褶子,对应着一年的十二个月,掀锅后,从灯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断月份的旱涝,预测年景。人在三年守孝期间,没有蒸灯的权利,但可以点灯。乡邻们用笼布包三个五个面灯送去,说给孩子点个灯吧。主人答谢。不在于几个面灯的价值,在于人家能想到自己,与自己共同怀念老人。人缘好的能收到数十上百盏面灯。
3,三年春节不贴门对子(春联)。过春节时,不贴门对子不听响。从门前过路的人一见便知这家有变故,也会为之叹惋,念一声:这家子老的去世了。到第三个春节可以贴黄色或蓝色门对子。亲属的门对子也有讲究,哥哥嫂子死,弟为幼,为长者执礼,大爷大娘死,其父为幼,自己父母健在也当执父母礼。弟弟弟妹死,兄为长,叔叔婶子死,若父母健在,其父为长,均可贴红色门对子。有时堂兄弟之间处理不当,也会反目。
4,三年没有好时运。说父母去世三年内做事不顺利,凡事要格外谨慎,不冒险,不经营大生意,不与人斗恶。这大概是因为心情极度悲伤,情绪不稳,做事易出差错。有时孝子与人斗恶,人们便用“三年没有好时运”相劝,孝子很容易接受,斗恶的对方也会谦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24
父母一方去世孩子多久可以结婚没有规定,正规传统的说法是三年,盖新居和结婚都是三年,但是不要拘泥于传统了,过了一段时候,待大家平静下来,商量一下,不要擅自行动。还有一个说法,现代只要过了一百天就可以结婚了。我和老公结婚那年是四月份他父亲去世的,两家商量一下我们年底结的婚
如果是自己的父亲去世,那么作为他的女儿或者儿子,最好选择父亲去世三年之后再结婚。因为中国人有一个守丧三年的说法,而且父亲是他们的直系亲属,也是他们最亲的亲人。而且在中国人的眼中,都是死者为大,如果白事和喜事冲突在一起,那肯定是要先办白事的。而且当事人的父亲去世,他们心里肯定是非常难过的,他们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办一些喜事,所以至少要间隔三年的时间。
第3个回答  2020-12-23
宰我问孔子说:“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孝三年,这个期限已经有点太长了啊。君子如果三年不习礼仪,那礼仪必然会逐渐败坏;如果三年不演奏正乐,那正乐必然会趋于崩毁。陈谷子已经吃完了,新谷子也已经登场了,钻燧取火周而复始又轮回了一遍,服丧一周年也就可以了吧。”
孔子说:“守孝不满三年,嘴里就吃着白花花的米饭,身上就穿着软绵绵的锦缎,对你来说心里能够安适吗?”宰我说:“安适。”
孔子说:“假如你心瑞安适,你就那样做吧!对于有丧在身的那些君子们来说,吃美味佳肴而不知香甜,听妙音仙乐而不知快乐,居豪宅深院而不知安适。所以他们不像你那样做啊。既然现在你心里很安适,那你就那样做吧!”
宰我走出去后,孔子说:“宰予这个人真没有仁爱之心啊!子女从母体降生三年,然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那个三年的服丧期,是天下通行的守丧礼制啊,宰予他有用三年时间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尊爱之心吗?”
第4个回答  2020-12-21
孝的习俗不知起源于何时,在儒家的礼节中,父母去世,孩子需要守孝三年。守孝时间的定量,是由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的时长而来,都是27个月,也就是两年多一点,后人为表示自己对先辈的尊重,就把时间延长至三年,这也就有了守孝三年的说法。
长辈过世时,晚辈的内心一定是沉痛的、悲伤的,而表达自己内心中这种悲痛最好的方式就是——守孝。
在古时,守孝三年,有守灵堂,不贴对联,不去给别人拜年,不放鞭炮,烧一期时烧金山银山,三期金斗银斗,五期女儿买五朵花,七期烧船和靠岸树,百天提前烧纸等具体规定。
到了现代,守孝的方式变得简化了许多,像是我们这里,老人过世的头三年春联不能贴大红色的,第一年是紫色,第二年是 黄色,第三年是绿色;家中要供奉老人遗像,逢年过节烧香磕头。·
守孝的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守孝的习俗却不会消失,只要中国文化没有灭亡,守孝的习俗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因为守孝,守的是人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